分享

走进故宫疫情特别篇|清朝防疫

 新用户8926AVU2 2022-10-20 发布于北京

我们今天聊如果紫禁城内发生疫情,作为皇家私人诊所的太医院他们是怎么治理的。

文章图片1

太医院

在清代,太医院就把瘟疫防治纳入医学人才选拔和考核体系,以往我们对太医院的报道都是关于官位,考核,医案怎么写这一类,其实关于如何防治瘟疫提及的比较少。很多专家甚至都认为对于传统中国来说,并不存在“防疫清洁等公共卫生事业”。那我们就来聊聊清朝防治瘟疫的政策。

文章图片2

瘟疫论

首先就是编撰医书指导防疫。这在明末就有个很出名的医学家叫吴有性,亲身经历过崇祯十四年的大疫,因为当时伤寒法已经无法起到作用,他就根据病源特征写出《瘟疫论》,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描写瘟疫的书,在清代广为流传,使得吴门医学在防治瘟疫方面脱颖而出。

文章图片3

广瘟疫论

后人又根据《瘟疫论》基础写出《广瘟疫论》,又有民间防治的实践,大力推动了民间医学和太医院为主体的官方医学的交融。

文章图片4

医宗金鉴

这其中就包括雍正时期刊布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年间的《医宗金鉴》这本金鉴不仅是宫廷医学教科书,还是官方的抗疫指导书。【四库全书总目】称这书为“于以拯济生民,同登寿域,寒濡培养之泽,真无微不至矣”这书的实际例子就在乾隆十七年春,浙江山阴、会稽二县时疫流行,山阴县监生樊国荣就利用家藏散方,遵循《医宗金鉴》,捐资设局,延医施药,救济百姓。

文章图片5

清朝街道

说到这个民间的防治,我们都清楚,历史上很多疫情之所以会蔓延开来,很多时候是在于一个“脏”字。中世纪的欧洲是如此,古代的中国亦是如此。

文章图片6

北京街道

古时候的中国有多脏?《燕京杂记》中有记载:“天晴时则沙深埋足,尘细扑面,阴雨时则污泥满道,臭气蒸天,每当风起,尘氛埃影,冲天蔽日”。这当时的环境,怎么可能没有瘟疫?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科技水平有限。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末的时候有了好转——当时因为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后,城市中战后卫生状况恶化,才会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主管防疫工作的卫生机构“天津卫生局”,在这之后各地区的卫生防疫部门相继建立,成为了抗击疫情史的一个里程碑。

在晚清之前,虽然无法完全改变脏乱的氛围,但加以改善还是可以的。每当疫情来临时,清廷也会派遣人手专门在进行日常的清理打扫,虽说是治标不治本,但这对于疫情也还是有一定的克制作用的。

文章图片7

伤寒瘟疫条辨

这第二就是将瘟疫纳入太医院考核内容,这为了适应派遣医生到各地,考核内容就不能光是【素问】,【难经】,【本草】【脉诀】这种常规科目了。这在官方的卷宗中记载了同治年间考生的关于瘟疫和伤寒的区别了。

文章图片8

本草纲目对艾叶入药的记载

顺便提一句,当时太医院的医生们就发现了一种削弱病毒的途径,那就是“艾草治疗法”。早在明代,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总之就是对于病毒相当具有杀伤力,所以发展到清代医生们早就将它当作是防治疾病,削弱病毒的不二选择。当然了,之所以会选择它,也不单单因为它效果好,还在于它相当容易获取——因为艾草的适应性很强,在沙质土壤下也能存活。

而至于艾草的使用方式,一般两种,一种是我们熟知的艾水泡澡;还有一种就是烟熏。这里重点提下烟熏,烟熏即获取燃烧未完全变干的艾草,以其散发出来的浓烟达到消毒的效果。在清代,若发生疫情,老百姓们采用“燃烧艾草”的消毒方法就非常普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