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因为讨厌吃喝居然获升官

 狐眼碌碌 2022-10-20 发布于广西

争艳

现在流行基因学。科学家认为,不仅是人的长相、肤色、遗传疾病……包括秉性、爱好、行为习惯等都与基因有关。

比如有的家族有”冒险基因”,攀岩、跳伞、冲浪的人层出不穷;有的家族成员五湖四海,似乎喜欢漂泊;有的家族擅长做生意,经营做买卖的人特别多;有的家族音乐家、美术家迭出;有的家族几代人都离异,一婚二婚三婚……至于读书,更被认为有“遗传”。有其父必有其子,除了言传身教,其实还有“暗戳戳”的基因遗传。

但我总有些怀疑这种说法,属于心理学上的“幸存者偏好”,只找了能“证实”的例子,忽略了“证伪”的情形。父亲饱读诗书、儿子无心向学的现象并不少见。

明朝合浦有一户包姓人家,曾经三代科举都榜上有名,其中两代举人,一代进士。那时候没有基因学,大家都认为是祖坟埋对了好穴,风水注定出人出官。

包家的爷爷,名叫包英,是明朝景泰——“景泰蓝”的那个景泰——年间的举人。景泰皇帝就是“土木堡之变”顶替其大哥上位的朱祁钰,从1450年到1457年,在位只有八年。

包英是哪一年参加乡试考上举人的,史书未载,只说他曾经担任福建长乐县的训导。

“训导”是什么鬼?

推行科举制之后,教育都是历朝历代最重要的行当,地方官署没有专门的农业、城建、人事、公安、文化、民政等部门,他们都是知府、知县及其副手同知、县丞的职责,但教育部门却有专设,府的“教育局长”叫教授,州的叫“学正”,县里就是“教谕”,府、州、县教育部门副职都叫“训导”。

竞秀

古代“官”和“吏”界限严明。“教育系统”的这些头头都是“官”,理论上都属于皇帝任命,“五百里之内不为官”,需要避籍异地任职。所以合浦籍的包英才会到福建长乐县任职。明朝官员薪水低,“千里做官为吃穿”就是这么来的。

长乐县“教育局副局长”、举人包英的儿子叫包义民,与父亲相比,称得上青出于蓝,成化二十年(1484年)考上进士,官也比父亲大。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考“进”了就能成为“士”,包义民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安徽繁昌知县。

包英史书无传,包义民在一些志书中有专门介绍,他“少读书笃行,有抱负”,从小就是标准的好孩子。“人格贵重,志存高远”从来就是成功者的标配,包义民就是典型的例子。

包义民在繁昌任“县长”(知县)三年,不清楚是因为父亲还是母亲去世,回家守孝了三年,重新补任泾县“县长”,后来提拔为江西广信府“副知府”(同知)。

他为官“廉静宽大”“政尚廉平”,廉静、廉平,就是为官清廉自守,清静无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放任自流,只是不咋呼,不折腾,不随便拍脑袋和胸膛。因为“操行端正”,不怒而威,史书称他“吏亦不能为奸,尤有惠政”。

包义民宽大为怀,老百姓打官司,他一般都采取劝导调解止纷息讼,以理服人,不以威屈人。他从繁昌县离任时,当地“干部群众”专门立碑纪念。

包义民有一个特点:“雅不喜肴厨”,最讨厌吃吃喝喝讲排场。这大概跟他“性沉静”,不喜欢吵吵闹闹、吆五喝六有关。

但官场离不开迎来送往,毕竟人情最为关键,同僚也好,上官也好,吃好喝好招呼好才有好脸色;碰上心眼小的,少喝一杯,就够你喝一壶。

所以一般来说,他这种“另类作风”在官场只会减分,不会加分。

但包义民偏偏碰彩,他“不以盛宴媚上官”,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竟然得到上司激赏,获得了提拔。(“传以悦上官,擢广信府同知”)。

包义民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包广,一个叫包廉,都继承了“好读书”的传统。包义民特别喜欢小儿子。

各花入各眼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儿子包广参加乡试。当时包义民在广信府忙于公务,外面下着雨,家里派人来报告消息,包义民脱口问:包廉考得怎么样?

家人说:是包广,已经考上了!

包义民大喜:“包广都能考上,包廉就更不在话下了。”

没想到,包义民从公堂回到住处,突发疾病去世。大概是太过兴奋的缘故。

到了弘治十七年(1504年),小儿子包廉果然也考上举人。

廉州地处岭南,不像闽赣江浙地区人才辈出,状元、进士满坑满谷。包家三代科举及第,一进士三举人,在当地属于难得的书香门第了。(完)

其他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