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兴和县村志的编纂者杨成明

 新用户06868399 2022-10-21 发布于内蒙古

第 1990 期
文|王万荣  编辑|一笼莜面

我的一位高中学友名叫杨成明,他一九五六年出生于兴和县原钦宝营公社高家村大队所在地——高家村。这个村庄坡梁地多,地势比较平坦,百姓们勤劳善良,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杰地灵。在离村庄三里多远的北部,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个比较神密的地方,叫做大尖神儿山。它与小尖神儿山东西遥遥相对,中间还隔着绵延数公里的草帽儿山。

小尖神儿山座落在冯家沟(属赛乌素公社)南面通往永和堂(原名风干梁,属钦宝营公社)的山豁口的路畔。人们来往通过这座小尖神儿山时,都要往那尖神儿山上垒放几块石头。这样一来,年长日久,把个尖神儿山越堆越高。据说在这个小尖神儿山上有一个小洞窟,洞内夜间灯火通明,笙歌演奏不断。是真是假,只是一个传说,没有人去验证过。

在那大尖神儿山下,还有几条很深的沟壑。真可谓沟壑纵深,野兽频繁出没,一两个人可不敢轻易前往。据说,在解放以前,那里经常有狐狸、獾子、野鸡、半雉、野兔或者恶狼等野生动物出没隐现。

听老人们讲,这个地方叫做五号沟,在解放前也就是旧单干的时候,我们村(原赛乌素公社河渠子大队施家卜村)的李尚恩——原大队副支书,他们家曾在解放前在五号沟居住过,那里还有他们家的老坟呢。

听老同学杨成明讲过,如今已经在大尖神儿上建起了旅游景点儿了,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儿。既可以美化绿化山川,又可以增加旅游景点,还可以为当地村民创收增收。

听杨成明同学说过:小时候,他经常领着发小同学们逛大尖神儿山。他们一起唱山歌,追蝴蝶。挖臭葱,觅酸捞饭,割山韭菜,剜山丹丹。

他们那时侯,无忧无虑。长大以后,上尖神儿山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杨成明的家庭是九口之家,兄弟姐妹七人,还有父母双亲。人口多,负担又重,压得他父母亲喘不过气来。杨成明高中毕业后,没有条件被推荐上中专念大学。再加上父母亲要让他早早儿地成家,怕耽误了下面的弟弟们成家立业。他却志向高远,不愿意过早地成家。于是,他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当年,在校期间,他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同学们都对他赞不绝口,老师们也都对他信任有加。

杨成明同学中等身材,面目清秀。目光炯炯有神,笑口常开,讲话干脆,掷地有声。杨成明同学文理科非常优秀,尤其是写作赋词能力更强。在部队期间,曾被选拔为团部通讯员。后来经过培训学习,写作水平大大提升。曾在北京军区《战友报》上发表了数篇通讯报道,并且获得过一等奖,当年就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并晋升为报道组长。

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他被调到连队当了文书。在当年的8月份,他参加了全师文书、军械大比武,荣获理论与操作综合比赛第一名。随后就被连队定为提干苗子,排在了第一位。结果,在9月份全军提干冻结。这可让他大跌眼镜,大失所望,他不由地潸然泪下。提干从此杳无音信,他只好于一九八三年退伍还乡。回到村里,他当上了大队团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后来又调到公社当了行政秘书,又在农经委当了出纳、会计,并兼任乡纪委委员等职。几年后,又回到大队当了大队会计,随后又当了几年大队支部书记。他曾经是县团代会代表、县人代会代表、县党代会代表……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青春不再,往事如烟。

近年来,全县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编写村志的宏伟浩大的工程。编写村志,卷帙浩繁,事件不少,人物众多。编著全镇的二十五六个村委会的村志,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重是可以想见的。编纂这样一部宏伟巨著,困难之大,任务之艰巨,是可以想见的,是前所未有的。能够承担这项重任,并驾驭这匹骏马的人,需要一位文笔隽永又深入了解农村风俗习惯的人,才能胜任。

在杨成明同学承担此项工作之前,县里与镇里曾选用了好几位人士,结果都胜任不了此项工作而被辞退。最后就启用了文思泉涌,文笔隽永又熟悉农村风土人情,了解民风民俗,又有胆有识,而且敢于担当的杨成明同志,让他挑起了大梁。

一开始领导们抱着先试验一下的心理,先让杨成明编写一个村委会的村志。编写完了,领导们看了以后,都非常地满意,交口称赞。

赛乌素镇偌大一个大乡镇,是原来的三个公社,即前几年的三个乡,共计有二十五六个大队。有多少值得撰写的人物与事件以及传奇和民风民俗典故,则需要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更需要耐心尽心地去采访撰写。这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情,更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并且能够圆满完成答卷的。领导们经过试验后,觉得非杨成明同志莫属,非杨成明同志不可!

县里乡镇里的领导们真是慧眼识珍珠!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杨成明高中毕业后就参了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百炼成钢。他文武双全,且吃苦耐劳。他既会调查研究,又会采访撰写。当年,他离开大队,是因为他当大队支书,入不敷出。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上学读书成家立业都需要钱,没办法呀,只得辞去支部书记之职,去外出打工挣钱。

那是难忘的2002年哪!

在外面打工漂泊了十几年,为孩子们成了家,立了业。结果,老伴儿落下了一身病。经多方诊治,无功而返。最终曲终人散,老伴儿长眠于世,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成明老同学。他为老伴儿看病还塌下了不少的饥荒,成明成一度茶饭不思,以泪洗面。

痛定思痛,还得振作起来。

成明终于站立起来了,他要好好地活着,他要活出个人样儿来,给自己看!给老伴儿看!让老伴儿放心地安息,含笑九泉!他决不能让人笑话,更不能给孩子们增添麻烦!于是,成明便走了出去,开始打工挣钱还饥荒了。后来他回到了镇里,承揽了不少镇里以及各个村委会乡村建设的工程。几年里,他兢兢业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镇里和各村委会的工程建设活儿,得到了领导们的充分认可,领导们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和赞誉。镇里的主要领导和县里的下乡干部在这几年里,加深了对杨成明的了解。发现他能打会算,能文能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虽说他的年龄有些大了,但是身体硬朗,头脑精明,记忆力强。既能说会道,写作水平又挺高。领导们商量完以后,都说,以前用了几个人,写完以后上级都不满意。只能等老杨的工程结束以后,就让老杨负责编写村志吧。老杨他对乡村里的情况又挺熟的,文笔又好。

当主要领导与老杨谈及编写村志一事时,杨成明会心地笑了。镇里的主要领导告诉杨成明,镇里把他的名字报上去了,批准以后还要培训一个阶段,然后才能正式上岗工作。如今,杨成明已经上岗工作很长时间了,全镇的村志的编纂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杨成明同学的确功不可没!

据说,县里的领导还要准备对他委以重任:大库联、五股泉等乡镇的村志编写编纂工作还期待着老杨去完成呢!

杨成明同学爱读书,更爱写作。爱打篮球,爱下象棋,更爱研究并收藏古玩儿。他还是山西省大同市收藏协会会员,并且还有两个证件在手呢。虽然他的爱好不少,却让编纂村志的工作占据了他不少的时间。如今,他正在忘我地工作。他加快了步伐,日以继夜地从事着村志的采访,撰写和编辑以及编纂工作。

作者介绍:王万荣,兴和县赛乌素镇小学退休教师。1978年参加工作,2016年退休。爱好文学,有时写些散文、打油诗、小说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