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仿个句子:“我们的教育研究离研究有多远”?

 凌宗伟 2022-10-21 发布于江苏

【异史氏曰】看到一朋友在一群里转发一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测评设计的文字,我问了个蠢问题:语文核心素养,在教育测量中属于什么范畴?是概念性任务,还是表现性任务?这些文章的欺骗性往往就在混淆视听。任何没有具体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案都是扯淡,随他有什么身份还是名气。最近读乔晓春先生的《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觉得我们这些热衷于教育研究的中小学教师需要仿个句子问问自己“我们的教育研究离研究有多远”?

乔先生在《不科学的后果》一章中有如此说:“中国的职称评定通常是以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为评判标准,而不是真正看论文的质量。”“在社会科学领域并不存在一个能够评价学术质量高低的标准,”“在评职称时通常都会依据论文是否发表在本校或社会上给出的排名靠前的期刊或本领域的核心期刊上,来判断论文的质量”。“期刊排名主要是基于发表文章的被引用率来决定的”,如果那些所谓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的结论都是作者主观判不科学的后果物得出的,而不是通过客观的实证数据证明的结论,即使这些结论被大量引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文字,在基础教育领域并不少见吧。

“关注重大问题、有思路、有想法、文笔好,社会阅历比较丰富的人,发表论文就会很容易、很多,也很容易成为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的专家。”我以为在中小学教师中那些网红写手更多的是关注热点问题、更多地热衷于“替教师说话”的人,以及擅长与一些刊物打交道的人或者本来就与一些刊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人,更容易在一些期刊发表更多地发表更多地论文,成为人们膜拜的大佬、教主。这些人就如作者所言,“不仅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甚至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领域的'专家’。然而,这种靠'想法’来做研究的人,不需要太多的学术积累,也不需要掌握任何分析工具和技术方法,他们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会有人给他发表。”

我以为作者下面这段文字,稍微改动一下,同样十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很多这类专家,后来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权威,而这些学术权威已经成了学术发展的绊脚石。他们用宏观的、思辨的思辨的思路来评价和判断学术研究的好坏,他们在申请课题评审、评奖、论文审定等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直正的科学,他们其至把真正的料学给扼杀掉了,也扼杀了一大批有学术抱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年轻人。有些社会科学的大学者,在学术生涯结束时,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