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不言之教

 旮旯二爷 2022-10-21 发布于青海

​2022-05-29 10:07广东

已关注

第二章 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则亦知不美之为不美,不善之为不善,如是则分别心生,而成憎爱之对待。有名、有欲之人心生,则失无名、无欲之道心。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义,自此往而不返,故恶矣。

若以人身为天下,元神即是天上,人心即是识神,道心即是元神,后天之识神生,则先天之元神隐,从此由先天落入后天,从天上掉入天下,斯不善矣。

庄子曰:“大道不可以听闻,听闻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明见,明见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辩言,辩言非道乃学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有从无生,是无生有,有灭归无,是有生无,故有无由相生。难事是由熟练了易事后才能做成,既能做成难事,自会做成易事,故难易由相成。以丈形于尺则见丈长,以寸形成于尺,则见寸短,故长短由相形。高楼倾侧于山旁,更见山高,平房倾侧于高楼,更见房下,故高下由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平音被仄音所和,愈显平音,仄音因和平音,愈显仄音,故音声由相和。甲被乙随则知甲前,乙随于甲,则知乙后,故前后由相随。

以上种种皆是现象界之互相对待,皆因识神分别而起。而道则超出一切对待而成绝待,人的元神与道为一,故无对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不生对待,无心万物,超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外,不以形迹自累,是谓处无为之事。如是而感人化物,是谓行不言之教。

圣人乃天地之心,而道心则是人内在的圣人,元神才是生命真正的主人,默默无为地化育着生命。如何保持道心不失呢?亢仓子曰:“知而辩之谓之识,知而不辩谓之道。”保持知而不辩,即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也是养生最高法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不辞”他本作“不为始”,当从之。万物被圣人之利而作,而圣人却不谓由己始。万物被圣人之泽而生,而圣人却不谓由己而有;万物被圣人之德而为,而圣人却不谓依赖于己。

若以天下为人身,万物即是人之元气,心神若能复归于元神,元气便由元神而始作,而生,而为,而元神始终知而不辩,故作而无作,生而不生,为而不为,是谓无为。

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万物自生自为,功自彼成,圣人却不自居其功。以不居功,是以不失为圣人。

如是元气运化,直至养生功成,心神始终保持不动,也不自居其功,是以元神不失,如此生命则能生生不息。

上章谈到若人能保持无欲,则能观到道之微妙。所谓无欲,即是一种知而不辨,没有起心动念的直觉能力,可以观照到本体世界的美妙。

这是天人合一的一体世界,但是如果此时起了美好的念头,就会从一体世界中掉了出来。

故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心神产生了美善的分别,同时也就产生了丑恶。

这时心神就由元神变成识神,也就是意识。由一元绝对的本体界进入了二元相对的现象界。故有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种种意识分别的相对现象。

如此往而不返,则念念相续,美者善之,丑者恶之,取舍不断,天人日益两分,生命日渐失衡,疾病也就日益增长。

疾病的产生源于阴阳的失衡,阴阳失衡源于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源于后天意识的分别,在先天的大自然之中虽有阴阳,却是平衡统一。

所以明道之人,知道疾病的本质是阴阳矛盾,矛盾的本质是统一,故能通过修道,调驯自己心神,保持知而不辨,使之恢复到无欲而清醒的元神状态,自然阴阳调和 ,疾病不生。

在修养生之道过程中,当调和心神达至元神状态,此时心神与道合一,人体就会感应产生奇妙的动触,进而体内就会产生类似气流的东西在运动,这就是由元神所产生的元气、真气,可以滋养修复生命,使生命充满生机和活力。

那么无欲与无为有何不同呢?无欲是偏向于讲心理层面,而无为则是偏向于讲行为层面。无欲可以说是静中无为,无为可以说是动中无欲,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若能动静一如,则能始终如一。养生之要,如是而已。

人们生活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已经习惯于复杂的思维活动,要想做到无欲无为,实非易事,因此修养生之道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调驯心神的过程,如同一杯浊水,要想让它澄清,最好少要动它,才能让它慢慢沉淀下来。在这过程中会有种种二元对立现象产生,若能保持此心知而不动,终将归于清静。

所以养生贵在养神,能够保持心无杂念,中和无欲,身体自然健康。那么现实中,工作学习生活都可以成为调心养神的助缘,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

养生是一门深远的学问,不离生活实际,同其它学问一样,要学好它,需要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去学习,思考,实践,应用,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和谐的效果,绝非可以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学习实践的过程,而保持知而不辩、中和无欲的心态,就是修养生之道的最高法则。

最后录《亢仓子》言以共勉之:“心平正,不为外物所诱曰清。清而能久则明,明而能久则虚,虚则道全而居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