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大闸蟹”的几种由来

 新用户2975HH4F 2022-10-21 发布于上海

                 黄俊飞

在近代,江南一带的民间对昆山阳澄湖出产的清水蟹,有一个广泛流行的通俗叫法——“大闸蟹”。以后,整个太湖流域一带的清水蟹都沿袭了“大闸蟹”的称呼,由于用书面表达时却有着“大煠蟹”、“大炸蟹”、“大闸蟹”、“大扎蟹”等不一样的文字,因此也就产生了各不相同的解释。

自古,江南太湖流域的蟹虽统称为湖蟹,但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蟹从品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颇为古人称道的就有吴江紫须蟹、昆山蔚洲蟹、常熟潭塘蟹等数种上品的湖蟹。明洪武《苏州府志》、正德《姑苏志》、嘉靖《昆山县志》等明清地方志书中都有记载。其中尤以吴江汾湖紫须蟹为第一,早在宋时陆游《小酌》有诗句“团脐磊落吴江蟹”,说的就是吴江紫须蟹。

                                           正德《姑苏志》书影,明正德元年刊本  

                                           

                        乾隆《吴江县志》书影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等

       其时,阳澄湖的蟹大概还未被文人雅士、饕餮食客奉为上品。到了清中期,在地方志书中才有阳澄湖蟹的记载。乾隆《昆山新阳合志》有记载曰:蟹“今出雉城、阳城二湖中者,其味尤良”。道光《昆新两县志》、同治《苏州府志》都说湖蟹“今则出阳城湖、商羊潭者为上。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说了具体:“湖蟹,青壳赤爪,在阳城湖者味最美。”阳澄湖蟹甲壳青亮圆形硕大,螯上绒毛细密,闪闪犹如金色,且味甘甜美。志书中说的阳城湖,即阳澄湖。民国时期,阳澄湖又有写作洋澄湖、羊肠湖、羊场河。据记载,清朝中晚期时的澄湖蟹虽已经逐渐称雄江南,但那时似乎并没有澄湖“大闸蟹”这样的冠名,而仍以“湖蟹”称之。

        现在要了解“大闸蟹”这一称呼的来龙去脉,我们还是从苏州地区较早有记载的“煠蟹”讲起。

       清道光四年(1824年),苏州吴县人顾禄《清嘉录》问世,该书以一年十二个月为序列,记载了苏州及附近江南地区的节令习俗。其卷十“十月”有“煠蟹”条,曰:

      湖蟹乘潮上簖,渔者捕得之,担入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 之 目,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

何谓煠蟹?“汤煠而食”也。顾禄于本条目下案语引《博雅》曰:“煠,瀹也,汤煠也。音闸。”煠,煮。汤,热水。“汤煠”,就是食材经过热水煮熟。这种“煠”的方法是烹饪手艺中具有最简便的特色,现在中秋节刚过,我们江南一带在中秋夜家家户户餐桌上都有的一盆毛豆芋艿,就是“煠”出来的,称之为煠毛豆芋艿。“煠”,也是历史上苏州地区煮蟹最基本的一种烹饪方法,所以就将这种烹饪方法称之为“煠蟹”。经过流传广布,“煠蟹”这一烹饪方法逐渐演变成了湖蟹的专有称谓。把一般普通体型的湖蟹叫作“煠蟹”,而将其超大型者则称之为“大煠蟹”。

                                  

        《清嘉录》卷十“煠蟹”书影,(《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大煠蟹”的称呼在清末已叫得很普遍,而在上海又被唤作“大炸蟹”。完稿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小说《海上尘天影》中即有一例,其第五十四回:“只见珊宝、文玉揭帘走进来笑道:'嗳约,远客初归,我听得屋里头吱吱喳喳,认道是请吃大炸蟹接风,所以我们,心里也要想吃一个。’”

“大炸蟹”之“炸”字,就是从“煠”而来。炸,在烹饪上除了有煎炸之义,在上海方言中还有一义就是与“煠”字的“汤煠”解释相近。《上海方言词典》:“炸,把菜放在水里煮,一般只放盐不放其他料。”又说“炸”,“也作煠”。《苏州方言词典》在“煠”字条下也说:“煠也作炸”。所以这“大炸蟹”就是“大煠蟹”。

要说到“大闸蟹”的由来,笔者以为方言语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大煠蟹”、“大炸蟹”、“大闸蟹”它们的读音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煠”字,读“闸(zha阳平)”。而在吴方言中(上海方言属于吴语系统),“煠”、“闸”俱读za去声。“炸”字,义释为在油中煎炸亦读zha阳平,若为“汤煠”义即读za去声。由于“煠”、“炸”、“闸”,三字同音,所以在吴语口语中“大煠蟹”、“大炸蟹”、“大闸蟹”是没有区别的。或许由于地域的关系,苏州人称之“大煠蟹”,在上海就成了“大炸蟹”,到了昆山阳澄湖被唤作了“大闸蟹”。

最早注意到这个语音问题的是“补白大王”郑逸梅,其于1936年的蟹季,为《申报》写了一篇《尖团漫话》的小品文,文中说:“世称蟹之大者曰闸蟹,实则闸字当作煠字。谓其汤煠而食也。《清嘉录》有'煠蟹’一则。煠,乍洽切,音牐。读音转误,遂为闸耳。”(详见《申报》1936年10月26日第14版)郑逸梅精通文学,熟谙掌故。作文广摭博采,精邃考证。他认为“闸”当作“煠”字,究其缘由乃“煠”、“闸”两字系音转而误作“闸”字。

郑之考语句简练,然而从音韵学考订了“闸蟹”应以“煠蟹”为正说,也就是说“大闸蟹”的名称是从蟹的烹饪方法“煠”而来,这在当时还没有人涉及时,形成了一家之言。

但在阳澄湖,民间既然叫出“大闸蟹”这个名称,当然也存在着当地的一种说法。1973年,98岁的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专门就“大闸蟹”写了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题《大闸蟹史考》,发表在香港的《新晚报》上。包天笑是苏州人,他说:“大闸蟹三个字来源于苏州卖蟹之人之口,“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或者是临时发起的。所以这些卖蟹人,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沿街喊道:'闸蟹来大闸蟹’”。这样喊是因为“闸蟹只是普通的,大闸蟹却是超级特别大的。”“来”字,“那是苏州话的语助词。”包天笑说:“在古人文的话中,有'螃蟹’、'湖蟹’等名词,而没有闸蟹的名词。有人说:'煮’字与'闸’字音相近,是方音的变迁。有人说字典上有'煠’字即是以水蒸之的解释。”对大闸蟹的“闸”字究竟应作何解?包在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天,去国画大师吴湖帆之父吴讷士家作客,主人设蟹宴,在座的另有博学多才,名噪江南的张惟一先生。张是昆山人,家近阳澄湖畔。席间他对自己细说起大闸蟹名称的原委,说:“闸字不错,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这便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包天笑《衣食住行百年变迁》,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1973年7月版)

包天笑是以蟹的捕捉方法为“大闸蟹”正名。“闸”,是渔人捕蟹时采用的方法。每年西风起时,蟹就会从洞穴中纷纷涌出,向江奔海去产卵。而此时的渔人就用竹编结成密排栅栏插在水中,用以阻止蟹洄流的通道,起到“闸”的作用。晚上点灯,蟹即循光沿闸而上,络绎不绝,渔人籍以捕捉。民国小说《人海潮》第四回中有这样描述:“那主人编一湾竹簖,结一间茅舍,晚上点盏油灯守着,听得沙沙声起,便有蟹到。”“那茅舍中,一榻一凳以外,有一枝小秤几只鱼篓,一张网兜。茅舍四傍,都是空旷。茅舍壁上,开个窗牖,可以远瞩四野。”“竹簖”就是“竹闸”,古人叫做“蟹簖”。至于这“簖”如何成为人们口中的“闸”?这就可能和江南地区的方言习俗有关了。有言道“南有澄湖闸蟹,北有湊湖簖蟹”,阳澄湖叫“闸蟹”,长江北泰州地区唤作“簖蟹”。               

                                  

                               蟹簖图   (明《三才图会》,清乾隆魁荫草堂版)

在上海人的口语中,还有称之为“大扎蟹”的。写民国初期十余年间事的小说《人海潮》中,既可以称作“大闸蟹”(第二十五回),又有写作“大扎蟹”(第三十八回)的。30年代的《申报》上有文这样描写:“秋风一起,在街头巷尾,很容易看到那挑着竹篓的,或是排着铅丝笼的,喊着悠长的声调:'扎蟹嗳,卖大扎蟹来!’”(详见《申报》1938年11月3日第16版《蟹话》)

“扎”,捆缚,缠扎。包天笑说苏州人最初煮蟹的方法是把蟹一齐放进大镬子里,不加束缚,任由蟹在镬子里乱爬乱抓。像苏州人这样煠蟹必致膏脂走散,肉老味淡上海人不一样,蟹买来就用绳将其捆缚起来,使蟹不能动弹,放入镬子里水煠时蟹螯、蟹脚也不易脱落。据说这一方法是当时的绍酒巨擘高长与酒栈发明的,一时风行沪上。又上海方言中“扎”字,音tsa去声,与“煠”、“闸”等系音转,这大概也就是“大扎蟹”的由来了。

从上,可知“煠”、“炸”、“闸”、“扎”,在口语读音中或相同、或音转,而一旦著录为文字,很明显就产生了歧义。由此,对“大闸蟹”有各种不同解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由来。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清末民初时的上海,阳澄湖“大闸蟹”的称呼可能还不响亮,当时称洋澄湖的蟹一般都称为“洋澄湖大蟹”。四马路(今福州路)上有牌头的几家绍酒店家,像言茂源、老永和、高长兴、豫丰泰、德顺源等,一到蟹季即派专人採办阳澄湖蟹,随即发布广告招徕食客,广告用语都称阳澄湖蟹为“大蟹”,我们从各酒家在《申报》上刊登的广告可见一斑。在稍后的1917年,“大闸蟹”这一称呼才出现在黄全茂酒栈的广告上:

                                          老永和1911年10月25日广告

                                      德顺源1915年10月10日广告

                 

                                    高长兴1915年10月13日广告

                             

                                           豫丰泰1915年10月13日广告

                                         言茂源1915年10月16日广告

                                 黄全茂1917年10月18日广告首次用“大闸蟹”名称

二、三十年代,民间依各自的习惯可以称“大煠蟹、“大闸蟹、“大炸蟹、“大扎蟹”、“大蟹”等等,这种称呼没有对与错、正与误。我们从《申报》中可以搜寻到很多这样的举例,这些称呼在民间都有着同样的接受度。

                                           1925年9月20日《申报》广告

       到了四十年代,习俗的称呼逐渐趋于共识,当时的报章上已看不到“大炸蟹”、“大扎蟹”之类的文字。有一位叫华英的女士,数年在《申报》开辟《一星期经济菜单》栏目,她在1939年的9月、10月菜单中均作“大扎蟹”,到了1941年、1942年皆写作“大煠蟹”。最终不知是从何时起,上海人又淘汰了“大煠蟹”的叫法,只认“大闸蟹”为正宗的称呼和标准的书写文字。

虽说关于“大闸蟹”的称呼可以各抒己见,继续探讨下去,但在老一辈人还是倾向于其捕捉的方法为正说。除了包天笑外,郑逸梅也写了《说说大闸蟹》一文,说:“吃蟹为什么总称之为吃大闸蟹?因为当时苏州、昆山一带靠近洋澄湖的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设置了闸门。闸用竹片编成,夜间挂上灯火,蟹见光亮,即循光爬上竹闸,此时只需在闸上一一捕捉,甚为便捷,这便是闸蟹名称之由来。(郑逸梅《艺苑琐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晚年的郑逸梅似乎又修正了其早年的“煠蟹”说。

现在的上海人,对于市场上不论是阳澄湖蟹、太湖蟹、崇明蟹、奉贤蟹、安徽蟹等等,只要是清水蟹即俗称之为“大闸蟹”。

  2022年10月3日草稿

  2022年10月16日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