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科精读 | 最新指南:腰痛患者选择影像学检查的循证医学依据!

 百度见贤思齐 2022-10-22 发布于河南

无论是否存在神经根性痛,大多数急性腰痛患者在发病后前4周内症状会显著改善,不需要影像学检查。对经过6周规范的内科治疗和物理治疗后腰痛很少或几乎没有改善的患者,可以考虑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有严重潜在疾病的患者,如马尾神经综合征、恶性肿瘤、骨折和感染,也可以考虑影像学检查。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基于证据的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Evidence-Based Medical Imaging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EB-MICA)这一理念,即:针对临床诊疗需求(某一特定疾病、综合征等的诊断或评估),影像科医师与临床医师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患者意愿,共同慎重评价某种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选择的合理性。必要性是前提,合理性是核心,临床需在必要性前提下选择合理的影像学检查。

在此理念引导下,2022年,【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北京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制定了《腰痛伴/不伴根性症状初诊患者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指南》。

图片

本指南借鉴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书写,适用于与腰痛伴/不伴根性症状患者诊治相关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计划目标人群为腰痛伴/不伴根性症状初诊患者。

通过回答如何为“腰痛伴/不伴根性症状初诊患者选择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这一关键临床问题,以期提高患者诊疗效果和效率,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应用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使用的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评价证据质量,等级A-D代表研究质量由高到低(表1);

图片

以共识会议法形成各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评价推荐意见,以“红绿灯式”3 种底色形象地代表该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

根据ACR、北美脊柱学会(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NAAS)建议,确定临床常见的腰痛相关危险因素、根性症状相关危险因素,详见表2、表3。

图片

本指南凝练了腰痛伴/不伴根性症状初诊患者诊疗关注的5个常见临床需求。
本指南涉及的几个定义包括:

腰痛:源自low back pain(LBP),为背部12肋以下、髂嵴以上区域的疼痛,常合并臀部牵涉痛(髂嵴以下、臀沟以上)。

急性:症状持续6周以内;亚急性:症状持续6-12周;慢性:症状持续超过12周。
根性症状:存在比较明确的神经根体表支配区的疼痛,远端放射痛范围超过膝关节水平。

初诊:1年内首次发作并就诊,且未进行过相关影像学检查。

对不同临床需求中常涉及的影像学检查开展临床适用性评价,总结如下:

2.1 急性/亚急性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危险因素) 

影像学检查为非必需(A,A)。

超过70%由肌肉拉伤或扭伤、韧带损伤、腰椎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A)。

初诊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不能改善包括疼痛、功能、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在内的临床结局(B,C)。

影像异常表现常缺乏特异性(A),常与增龄所致退行性变相关(A,B)。

急性腰痛患者与无症状对照组的MRI表现无明显差异(D)。即使影像检查发现椎间盘突出,对腰痛原因的判断价值依然有限(C),因为29%-43%的无症状人群也可发现椎间盘突出(A)。

对于无症状者5年随访,当腰痛症状出现时,仅4%的患者可见有临床意义的影像改变,多数新出现的影像表现与急性腰痛症状无明确相关,而与增龄有关(B)。

缺乏基于增强检查的相关研究;椎间盘CT造影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基于诊治医生的专业技能、经验和/或患者意愿,可选用腰椎X线平片或腰椎MRI平扫,过伸过屈位X线平片有助于观察腰椎稳定性。不常规考虑腰椎CT检查,MRI禁忌患者可选用。

急性/亚急性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危险因素)的检查方法建议见表4。

图片

2.2 慢性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危险因素)

60%以上的急性腰痛可发展成慢性或复发性(A,A)。

影像检查常无法使患者获益,MRI可能有助于发现具有临床价值的征象(A,A)。

基于MRI,50岁以下慢性腰痛患者的腰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退变和峡部裂及Modic 1型改变发现率均高于无症状者(A),MRI平扫所示峡部T2WI异常高信号可能是疼痛原因之一(D)。

基于CT检查的一项研究表明,慢性腰痛患者椎管狭窄出现率高于无症状者(B)。同时,CT可协助评估骨质结构,有助于发现峡部裂、骶髂关节炎(A)。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影像学所见的异常征象常与临床症状出现与否、症状严重程度不匹配(A,A)。

一项随访2年的研究表明,初诊接受腰部MRI或CT检查无法显著影响临床诊疗决策(A)及疼痛、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等临床结局(A)。

椎间盘CT造影检查适用于考虑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患者。

基于诊治医生的专业技能、经验和/或患者意愿,可选用腰椎MRI平扫、CT平扫或腰椎X线平片。缺乏基于增强检查的相关研究。

慢性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危险因素)的检查方法建议见表5。

图片

2.3 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有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见表2。
常需要开展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明确是否存在危险因素所致病变。

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危险因素:
可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或定量 CT(QCT)定量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A,A,A)。

腰椎X线检查是怀疑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首选检查(A,A)。

腰椎CT平扫矢状位重建也有助于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A,A)。

腰椎MRI平扫有助于显示骨髓水肿(A)。

对于肿瘤危险因素:
腰椎MRI平扫是病变检出、定位的首选,鉴别转移瘤所致病理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5%-100%、79%-100%、86%-95%(C)。

腰椎MRI平扫+增强有助于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A,A)。

99mTc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评估全身骨质受累情况。

腰椎CT平扫可协助评估骨质破坏,但对神经、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的观察作用有限(A)。

对于免疫抑制、感染危险因素:
腰椎MRI平扫检出感染性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6%、92%和 94%(A)。腰椎CT平扫可协助评估患者骨质情况,但发现硬膜外脓肿和脊髓病变的作用有限(A)。腰椎X线平片评价感染所致椎体骨质改变的敏感度略低,为43%-75%(A,A)。

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有危险因素)的检查方法建议(明确是否存在危险因素所致病变)见表6。

图片

2.4 腰痛、伴根性症状(无危险因素)

常需要开展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明确根性症状的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是主要原因(A,C),常需要影像学检查。

首选腰椎MRI平扫(A),判断椎间盘突出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 77%,阳性预测值为84%,阴性预测值为64%(A)。此类患者 69%可发现神经根受压征象(C),横断位T2WI 序列是判断神经根受压的关键,准确度为81.8%(B)。

必要时可使用腰椎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有助于鉴别椎管内致压物的来源(D)。

腰椎CT平扫临床常用,判断椎间盘突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7.4%、73.7%(A),判断神经根受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与MRI的一致性较好(B),可协助评估骨质改变及致压物有/无钙(骨)化及严重程度。

腰椎X线平片无法直接显示椎间盘情况。

椎间盘CT造影为有创检查,不适用于初诊患者,且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腰痛、伴根性症状(无危险因素)的检查方法建议见表7。

图片

2.5 腰痛、伴根性症状(有危险因素)

常需要开展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明确神经受压或受损的原因。

首选腰椎MRI平扫检查,也可应用腰椎CT平扫。常规应包括横断面图像和矢状位图像,以利于评估中央椎管、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程度。

腰椎MRI平扫诊断神经压迫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93%、98%(A,A),MRI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能可视化神经根受压情况并定量评估损伤程度(D)。

腰椎MRI平扫+增强有助于评价非特异性病理损伤或获得性神经改变(如创伤、缺血、炎症、脱髓鞘、轴突变性等)(A),且有助于鉴别椎管内致压物的来源(D)。

腰椎CT重建有助于评估致压物对椎管和椎间孔压迫情况,但CT对脊髓及神经根受累的评估存在局限性(A)。

脊髓CT造影可弥补CT平扫对脊髓、神经根受累的局限性,但为有创操作,需要腰椎穿刺和鞘内注射对比剂(B),现已少用。

腰椎CT增强检查、腰椎X线平片、骨扫描、18F-FDG PET/CT均无法准确显示神经根(A,A)。

腰痛、伴根性症状(有危险因素)的检查方法建议见表8。

图片

影像学评估为腰痛患者精确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影像学检查是造成腰痛治疗成本上升的重要驱动因素,不仅产生检查的直接成本,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还可能导致额外检查、随访和转诊,并可能导致患者接受一些疗效有限或疗效不确定的手术治疗。

除非有证据怀疑患有潜在严重疾病,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应在起病6周后才进行。

进行重复影像学检查应基于临床症状的发展或出现新的症状,如新的或进行性神经症状或新的外伤。

内容来源于脊柱e学!

作者介绍:

图片

张万乾

Zhang WanQian

甘肃省中医院医学硕士,主攻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目前参研省市级课题6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4篇,参编著作1部。“脊柱e学”公众号创建者,专注于脊柱相关疾病的文献研究与健康科普。


骨科课程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