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骨科门诊 您哪儿不舒服? 医生 患者 我腰椎间盘突出。 您有哪些具体症状?您怎么知道是腰椎间盘突出了? 96编辑器 患者 我就腰痛,别人都说,我腰椎间盘突出了。 或者 患者 我就腰痛,做了个磁共振,报告上面写着腰椎间盘突出。 那您片子呢? 医生 患者 片子没带,我有报告。 一、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 腰痛原因有很多,也很常见,据报道,一生中80%的人都会经历腰痛。
图1:腰痛分类 二、检查报告不是给患者解读, 仅是给临床医生作为诊断参考 目前,在大多数医院,给你做磁共振检查的人(技师)与写磁共振报告的人(影像科医师)多不是一个人,也就是说,写影像学报告的人只看你的片子,但看不到你人,他们仅对片子的征象进行客观描述,给出一个“影像诊断”,并呈现在白底黑字的报告上(赫赫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字样,图2)。 而临床医生,除了看片子、检查报告的同时,还会当面问诊、查体,必要时结合抽血化验、肌电图等,最后才得出一个“临床诊断”。 另外,有经验的骨科医生,是从不看影像报告的,因为比起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其阅片能力远超过幕后写报告的年轻影像科医师。 图2:常见的腰椎磁共振报告 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很常见,但不一定引起症状。磁共振(MRI)经常可以看到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且年龄越大,影像学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越高。 影像学腰椎间盘突出(影像诊断),如不结合临床,是无意义的,只是对片子的一种描述和表达而已。只有结合了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与片子表现相一致,我们临床医生才会给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临床诊断)。 因此,报告上写的“腰椎间盘突出”字样并不代表你的症状就一定是突出的椎间盘引起的。 图3:腰椎的基本结构单元:上下椎体 椎间盘 椎间盘由中间的髓核、周围的纤维环和上下的软骨终板组成(图4)。 图4:椎间盘组成部分 髓核富含水分,具有弹性,犹如果冻;周围及上下的软骨终板犹如包在果冻外面的包装一样,限制其过度活动。但从整个椎间盘来看,这样的结构赋予其合理的弹性,来辅助完成腰部的弯曲、后伸和旋转,同时人类跑步、跳起时,缓冲压力、吸收震荡,避免僵硬的骨头“干磨”导致损伤。而腰椎间盘突出相当于外包装破裂,果冻从破口突出至外面。 椎间盘跟头发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会变白,椎间盘则会退变。椎间盘病变会出现各种表现,如退变、膨出、突出、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等(图5)。 图5:椎间盘病变 我们常说的腰椎间盘突出,其实指的是髓核的突出。因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位置、大小及周围炎症、症状耐受反应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关键要看突出的椎间盘对脊神经和/或马尾神经的影响大小(图6-8)。 因此,同样是腰椎间盘突出,有些人可能痛不欲生,而有些人却是安然无恙。 ![]() 图6:不同类型(左图)与位置(右图)的腰椎间盘突出 图7: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图8: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值得关注的是,受传统思想熏陶,国人很忌讳提起性功能情况,有时医生问起性功能时候,患者总是闪烁其词。殊不知有时候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引起性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影响性福生活。 ![]() 场景二 骨科住院部 ![]() 患者 医生,我拍过腰椎MRI了,为啥还要拍CT和X线呢?别人都说MRI和CT拍一个就行了。 X线、CT和MRI评估腰突的侧重点是不同的。X线和CT侧重于看骨骼结构,它们对软组织的辨别能力差于MRI;椎间盘突出其实是髓核的突出,而髓核属于软组织,所以MRI看的最清楚。 图9:香蕉的大体、X线、CT和MRI检查情况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CT和MRI都是躺着拍的,而X线是站着拍的。对于需手术的腰突症患者,拍X线片可从整体评估腰椎结构、序列,尤其对腰椎滑脱的诊断意义更大,因为平躺后滑脱可能会自行复位,此时拍CT和MRI会导致漏诊。 图10:腰椎CT示L5-S1椎间盘突出伴骨化 ![]() 因此,建议需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完善腰椎X线、CT和MRI平扫,可全面评估腰突情况,为顺利手术保驾护航。 叁 场景三 ![]() 患者 听别人说,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非常容易复发。 但值得一提的是,微创是一种理念,微创手术不仅仅是椎间孔镜,显微镜、通道下、小切口等也都属于微创范畴(图11)。 图11:椎间孔镜(左)、显微镜(中)和通道(右)辅助下髓核摘除术 微创髓核摘除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5%左右),但正常的椎间盘都有突出的可能,更何况已经“坏”的、经过修理过的椎间盘呢。预防术后复发,关键在于术后如何“保养”,避免诱发突出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姿势(图12)。 ![]() 图12:西游记里,师徒四人均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 临床上,很多医生建议患者上网搜索“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但又有多少患者做的是正确呢?比如权威的百度百科或部分科普文章都是建议以足跟、双肘、头部为支点(图13)。 这种错误的方法会明显加重颈椎的应力和损伤,也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双足、双肘和后肩作为支撑点,避免腰痛好转,却导致颈痛不适(图14)。 图13:百度百科及百度图片建议的“五点支撑”做法 图14:正确的“五点支撑”做法 ![]() ![]() 作者:同济大学医学院 李永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