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格林书屋 2022-10-22 发布于广西

古代闹饥荒时,与其吃鱼,还不如啃树皮来得实在。

我们不妨代入到古人的处境去看看,为什么很多人即使饿死也不吃鱼。

古人生活在农耕社会,一辈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生产粮食。所以在正常情况下饿死人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往往大量饿死人的时候,必定是发生了天灾。这里的天灾主要是旱灾和水患。

但是古人不是天灾一来就要饿肚子,毕竟种一年地,也就收获一两次。所以大部分时候是靠存粮挺过来的。

虽然天灾已经发生,人们还是能暂时挺得住。

但是百姓们种了一辈子地,加上没文化没见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继续吃着存粮,祈祷天灾能快点过去。

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问题才真正爆发。天理颗粒无收,存粮也吃得差不多了,一家老小的口粮没了着落。

这时候他们急了,这才开始想办法自救。

可是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思来想去也就那么几招。

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找亲戚、熟人接济一下。

至于亲戚愿不愿意帮忙,一要看感情,而要看人家家里情况。比如朱元璋家里因为旱灾断粮了,他大姐和大姐夫就不愿接济朱元璋家。

而反观朱元璋二姐一家,由于二姐夫李贞家境较好,加上两家感情不错,因此二姐一家经常接济朱元璋家。

但是接济不可能是无止境的,遇到天灾,李贞家里也不好过,所以到后来朱元璋的家人依然相继饿死。

既然靠接济没法活下去,所以百姓的第二个反应便是上山找吃的。比如挖野菜、抓点小动物。

很快,野菜就会被挖光。至于小动物,抓不抓得到纯看运气。而且小动物也没多少肉,吃几只也不一定顶饿,人反而会累得半死。

这种时候,也就山里的猎户情况好些。猎户可以狩猎大型动物,比如鹿、熊、甚至老虎。

但是猎户可是高级技术人才,非常稀少的,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这时候人们也可以下河捕鱼。不过要看运气,因为很多地方是没有河的,顶多有点小溪。

而且中国大部分地方其实水资源是匮乏的,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山地。也就是说,除了江南鱼米之乡这样的地方,大部分人肯能就没见过江、河、湖、海。

就这样过了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样子,附近能吃的都被吃光了,已经有人被饿死。这时候百姓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朝廷赈灾,要么只能背井离乡找条活路。

但是古人因为观念上的原因,不到最后一步是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的。所以他们会继续熬,指望官府有所行动。

只可惜这都是做梦。

抛开官员的操守不说,光从执行层面来看这个想法就没戏。

朝廷要赈灾,那么情况一定很严重了。但是朝廷判断情况严重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很多人吃不上饭了吗?还是不少人饿死了?

都不是,对于朝廷来说,一时半会吃不上饭不算问题,毕竟没饿出人命。而饿死很多人,那么也不需要赈灾了,人都没了还赈什么灾?

事实上,朝廷判断是否需要赈灾的标准是流民。流民越多越扎堆,说明情况越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流民往往数量庞大,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甚至会出现十几万人的流民。

朝中官员是看不到地方上的具体情况,看不到百姓有多惨。毕竟那群官老爷乃至皇帝都是锦衣玉食惯了,西晋那位有名的傻子皇帝司马衷不是还问出过“何不食肉糜”这样的问题?

可见当时朝廷里的人对于百姓疾苦是难以理解的,他们看到的只有纸面上的数字。所以数字越大说明情况越严重。

其二,历朝历代的朝廷都视流民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这流民一多,就容易出事。万一这时候出现个陈胜吴广之类的人振臂高呼,那这流民立刻就能变成义军作乱。

所以当朝廷得知出现流民后,就要想尽办法赈灾。目的就是避免发生民变。

其实这是个经济账,赈灾的开销和平叛相比那是九牛一毛,关键不会动摇朝廷的根基。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为什么宋朝武力最弱但是禁军数量却远超其他朝代?宋朝为了维持稳定,每逢出现流民,朝廷就把这些人招募去当兵,由朝廷养着。

这也就宋朝做得到,毕竟宋朝的财大气粗在历朝历代都是排第一位的,换成其他朝代还是乖乖赈灾吧。

话归正题,流民是如何形成的呢?自然是百姓流离失所,离开故乡寻找出路了。

所以,那些在老家等朝廷赈灾的人是永远也等不到官府的救济的。

在百姓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朝廷的救济后,他们开始陆陆续续远走他乡,沿途看到啥吃啥。他们的目的地是县城。

在他们的印象里,县城里住的都是有钱人,他们肯定有粮食。

县城里是有粮食,但是这些粮食是不够流民吃的,不出一个月就会被吃光。说白了,人太多了。

所以地方官吏的做法是紧闭城门,不让流民入城。

县城进不去,那么流民会往省城走。不过结果也差不了多少,进城是别指望了。

如果运气好,朝廷的赈灾粮下来了,官府会在城外搭起棚子,施粥赈灾。

为什么是粥而不是干饭呢?

一方面粥好混肚子,朝廷的赈灾粮肯定是不够吃的,那么多张嘴,想要喂饱这群人半年乃至一年,需要的粮食还是个天文数字,那么多粮食,朝廷拿不出。

另一方面,喝粥让流民有盼头,不会进一步扎堆。但是又吃不饱,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就没力气动弹了,每天就靠着一点稀粥续一口气。也就没力气闹事了。

当然,更多的人连稀粥都喝不到。他们只得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晃悠,寻找出路。

此时留给这些人的选择已经不多了,他们基本是漫无目的的前进,听说那里有吃的就去碰碰运气。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吃鱼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能吃到的是极少部分人。一百个人里面也不一定能有一个。

想吃到鱼,门槛实在太高了。

首先,要能遇到合适湖泊。

前面说了,很多地方缺水,湖泊是很难遇到的。

而且当时在发生天灾,如果当时是干旱,这湖泊不能干枯了,里面的鱼都干死了。如果发生水灾,不然鱼都被冲走了。而且发大水的时候去湖里是很危险的。

其次。要知道鱼可以吃。

别觉得好笑。这是真的。

古代百姓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多也就见过小溪。很多人甚至连小溪都没见过,是靠打井喝水。

他们没吃过鱼,也没见过别人吃鱼,自然不知道鱼是可以吃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捕鱼是个技术活,只有极少数人掌握。

古代抓鱼的方法无非哪几种,要么用鱼叉叉鱼,要么用渔网捕鱼,要么用鱼竿钓鱼,最后就是徒手抓鱼。

先说说用渔网捕鱼,这大概是所有方法里门槛最高的。

用渔网捕鱼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要有船,其二要有渔网。

流民到处流动,哪里来渔船?但是最肥美的大鱼都在湖中间,岸边的鱼相对较小,而且还少。当然,饿了哪管大小,有吃的就行。

那也要有渔网,渔网可不好弄,这玩意一般是渔民自用。会编织渔网的人少之又少。

这里举个例子。

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丢到北海牧羊。匈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去北海狩猎,偶遇苏武,因为他会编织渔网和校正弓箭而器重他,赏赐他很多东西。

虽然匈奴比汉朝落后不少,但是一个王爷的见识还是比后世不少百姓高吧。

而且中原国家一直是农耕民族,渔业不算发达,渔业水平并不比匈奴高多少。

所以说即使到了后世,编织渔网依然算是一门高级技能。

可想而知,流民之中会编织渔网的人基本不存在。毕竟会做渔网的人早在即去抓鱼吃了,谁还做流民?所以流民是没有欲望的。

那么用渔网捕鱼自然行不通了。

再说说用鱼竿钓鱼。

鱼竿倒是好做,找根树枝,再从衣服上弄点线,鱼饵挖挖也能有,实在不行学姜太公,不带鱼饵的。

钓鱼最大的难题在于,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等。

流民们饿得饥肠辘辘了,哪里有心情慢慢等?就算有人愿意等,其他人想着法子抓鱼,弄出动静来,鱼八成会跑了。

然后是用鱼叉叉鱼。

这个工具就有点难找,至少也要找根竹子削尖了,但是竹子也不常见。此外更重要的是,叉鱼是门技术活,一般人根本不会。

往往会叉鱼的,多少要会点功夫,而且长期练习。流民明显不具备这条件。

最后是徒手抓鱼。

这事说起来简单,但是难度依然很大。

因为要下水,抓鱼的人必须会游泳。

除非是出生在鱼米之乡的人,否则睡会游泳?鱼米之乡也不是人人会游泳的。

所以到头来一看,这鱼真不好抓,门槛太高了。指望靠抓鱼活下去,还不如坑树皮来得实在。

此外还有一点,流民人数太多了,与蝗虫无异。一群人坐吃山空,除了长江黄河这种大江大河,一般的湖泊河流被吃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吃完了一处,他们只能继续转移。什么野菜、小动物、鱼虾,一切能抓到吃掉的东西,他们都不会放过的。

到最后没东西吃了,那么就啃树皮,吃观音土。

这两样堪称饥荒必备“食物”,不过吃这些东西是会要人命的,尤其是观音土,人体根本无法消化,最后人会活活撑死。

但是人的求生欲就是这么强,只要还没死,那么就会吃。

至于有人说什么鱼没有调料难以下咽,又或者吃不饱,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人都饿到啃树皮、吃观音土的地步了,怎么会嫌弃鱼呢?有办法抓到那是肯定会吃的。

到最后,要么流民全饿死,要么他们找到了可以定居的地方,重新开始一段生活。没有其他选项。

所以,不是古人不吃鱼。他们想吃,奈何吃不到,毕竟抓鱼的门槛太高了,古代百姓不具备这种能力。

好在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国家富强了。反正我的记忆里是没有遭遇饥荒的。现在很多人嫌这不好吃那不好吃的,一言不合就把食物倒掉,实在是浪费。

殊不知即使在现代依然有人吃不饱穿不暖。也许让这些人饿一个月,他们就知道珍惜食物了。

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铺张浪费不可取以史为鉴,让我们一起珍惜粮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