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看黑龙江将军辖区官兵少,这些官兵的用途可不小

 梦想童年594 2022-10-22 发布于江西

黑龙江将军辖区是满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清廷长期禁止关内的汉人迁移到这里,造成这里长期地广人稀,不仅人少,官兵更少。而清朝又把黑龙江官兵当成最可靠的军事力量,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间,不间断地征调黑龙江官兵,因此,进一步加剧了黑龙江戍边的压力,以至于最后出现严重祸患。

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是女真族,女真族在唐朝时被称为“黑水靺鞨”,靺鞨是原始部落的意思,黑水就是说他们来自黑龙江流域,金朝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才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族,把后金改成大清。

清朝黑龙江将军驻防情况,黑龙江的八旗又被称为“八部落”,是因为这些驻防官兵中,包括满洲、汉军、索伦、达呼尔、鄂伦春、毕喇尔、巴尔虎、厄鲁特诸族子弟,他们绝大部分是伊彻满洲,而佛满洲在总人数中不过十分之一。

文章图片1

清代旗人分为“佛满洲”与“伊彻满洲”两种,满语“佛”意为“旧”,“伊彻”意为“新”,伊彻满洲是指新编入八旗的蒙旗和汉旗,伊彻满洲编旗较晚,随同作战入旗多以辽西的汉族和蒙族居多,多居住在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境内。由于黑龙江八旗几乎都出自“打牲部落”,长于骑射,骁勇善战,不但强悍,又不怕死,所以,他们是清朝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二百多年间,朝廷遇到的内忧外患、御敌平叛,都要征调黑龙江将军驻防官兵参加,使黑龙江的官兵足迹遍及大河上下,大漠南北,远到新疆、青海、西藏、廓尔喀、缅甸。《呼兰府志·武事略》载:“江省骑射闻天下,中原有事,争相倚重。回部之役、准部之役、缅甸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川楚教匪之役、发捻之役,呼兰驻防官兵,俱在行间。”

据统计,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征剿葛尔丹到中日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的198年间,黑龙江官兵经“诛仳谕旨”征调多达69次,平均不到三年就一次,这在其他省份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咸丰和同治年间(1851—1874年),农民起义蜂起,清朝对黑龙江官兵的征调“无岁无之”。

清朝入关后,清廷统治者最仰仗的精锐部队就是黑龙江、吉林和盛京的官兵,而来自黑龙江的索伦人和达呼尔人则是精锐中的精锐,绝对堪称是冲锋破敌的“锋矢”。

索伦部是清朝对东北少数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的统称。皇太极在统一了索伦和达呼尔各部后,把他们纳入八旗系统。这些人,皇太极带走一部分,远赴中原进行征服战争,另一部分,继续定居黑龙江流域拱卫北疆。

文章图片2

清朝不遗余力地打造这支索伦和达呼尔人组成的军队,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为清朝去出征。平定准噶尔部,康熙帝曾三次亲征,其后,准噶尔部的几任汗王也不断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断用兵,战争在内蒙古、外蒙古、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持续八十多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随从康熙帝征葛尔丹,奉命为东路总指挥,统领东三省八旗兵及科尔沁蒙古兵,自索岳尔齐山进剿,拦截准噶尔军,锐不可当,再立战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萨布素随从康熙帝征葛尔丹,奉命为东路总指挥,统领东三省官兵,自索岳尔齐山进剿,拦截准噶尔军,其中,索伦和达呼尔有2000官兵参与围剿,这相当于征调了当时黑龙江将军管辖兵力的五分之二,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和康熙五十七年(1717年),又分别征调黑龙江官兵1000人和500人西征,雍正10年(1732年),选调黑龙江官兵3661人进行征战。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间,多次召调黑龙江将军管辖的爱辉、墨尔根、布特哈、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官兵,其中,布特哈官兵在他乡异地转战,最长者有11年才返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伊犁地区设置了包括“索伦营”在内的驻军,黑龙江官兵又开始在新疆驻防戍边。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由黑龙江挑选八旗兵1000名,派往金川助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叛乱再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又调黑龙江官兵2000人。

文章图片3

《清高宗实录》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一月丁丑记载,由布特哈、呼伦贝尔抽调的黑龙江骑兵,由副都统乌什哈达、岱森保带领前往西藏,参加征剿廓尔喀入侵军。《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二月癸酉记载:“谕军机大臣等,前降旨命于索伦、达呼尔兵内,拣派二千名,以备征缅调遣”。第二年春正月辛卯记载:“谕军机大臣等,著传谕黑龙江将军傅玉,再派年力精壮者一千名。”

平息道光年间张格尔叛乱,伊犁将军调集五省官兵三万余人,其中调自黑龙江的马队1500人、伊犁索伦营和锡伯营马队1000人。

平定太平军、捻军,咸丰二年(1852年),调黑龙江马队2000名,同年八月,续调黑龙江兵2000名,咸丰四年(1854年),挑黑龙江兵1000名,咸丰六年(1856年),挑选黑龙江余丁500名,从咸丰八年(1858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又奉调的黑龙江马队精兵2500人。

文章图片4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500名黑龙江马队官兵参加定海、镇海等地的战斗。同时,2000名精兵组成的黑龙江马队,在僧格林沁的督战下,奉命参加了大沽口战斗,咸丰十年(1860年)8月,黑龙江马队又参加了在通州等地抗击侵略军的几次激战,副都统的德兴阿率马队1000人参加了其中最惨烈的巴里桥之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守卫在精奇里江口以东地区的达斡尔族官兵,曾将俄国骑兵打出江东64屯。在抗击入侵俄军的战斗中,黑龙江官兵伤亡情况非常严重,《黑龙江志稿》卷五十九记载:“各处阵亡官兵,布特哈即补佐领莫林阿等五十四员,兵丹九百七十五名。…其临阵受伤官兵,骁骑校忠山等四百七十三员”。驻防在京津和东海沿岸的黑龙江官兵,屡获清朝皇帝嘉奖。黑龙江官兵军功卓著,在清史中也有专传表记,在紫光阁里列像的50人中,黑龙江官兵便有20余人,更有上百人被授予各种“巴图鲁(满语英雄之意)”称号。

黑龙江官兵在征调中伤亡极大,凡出征人员“其生还者十不一二,不死于锋镝战争之场,即死于溽暑厉疫瘴烟之地”,即便是战争平息了,也要“远戍极边,难以更替”,黑龙江官兵频繁征调,致使当地各族人丁不旺,孤寡甚多,《呼兰府志·人物略》载:每逢征调,“呼兰驻防官兵,俱在行间,往往断决肤,身膏原野。检查故牒,得百数十人,案牒残缺,其遗漏者不可胜纪”。

今天,生活在黑龙江,以及东北土地上的人们,我们不要忘了,正是我们的祖先,为了保护黑龙江,保护东北、保护北京、征讨国内叛乱、反抗外来侵略者,黑龙江官兵做出了巨大牺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