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山石话] 国外的消费体验是如何打动我的(四)

 慕尼黑雨后斜阳 2022-10-22 发布于山东
       国外消费环境中的有些东西,需要体悟。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同一种现象,可能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解与阐释,认同、接受或者否定、排斥,都很正常,无所谓对错。

今天我要说的这些,就是国外消费行为中隐含的一些往往无以言状的东西,我经历了、遇到了,那么就谈谈我的感受,一己之见。

“消费行为中的'风度’”

这是多年前在“五渔村”经历的一件事儿。

五渔村,是意大利北部串珠般点缀在地中海沿岸峭壁上的五个小村落,现今成为游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

由于这些村落建在陡峭且跌宕起伏的崖壁上,风光旖旎自不必说,但也十分糜耗脚力。

那天中午走得累了,恰好也到了打尖时分,一行人便走进一家小餐馆。

餐馆是里外套间的布局,吧台在里间。此时仅零星三两位客人,很清静。我们一家在里间找了个位置坐下,歇息等餐。餐食是女婿点的,当时外孙才几个月大,所以餐食只点了四个大人的。

过了一会儿餐食送过来,除餐食外,每人还有一杯饮料。这时我才注意到每个餐桌都立有一张价签,应该是酒水价目表。我不通外语,看不懂品名,但标示价格的阿拉伯数字自然识得。这些酒水价格折算成人民币的话,也相当不便宜,心下便有些不以为然。

进餐的时候,便悄悄地跟孩子探讨起这个事情。我的意思是,用点儿餐食垫垫饥就可以了,何必要这价格不菲的酒水呢。

孩子介绍,国外的这些餐馆,他们在餐食上的利润并不高,主要的利润来自酒水。当然,你进来就餐,不点酒水也是可以的,人家不会强迫你。但是,作为客人,主动点用酒水,既是一种对店家生意友善的关照,也是一种客人本身应有修养的体现。

那一刻,我的心里顿生波澜,联想起国内餐饮行当的种种狗撕猫咬,很是感慨了一番。

那个饮料是芦荟汁,糯糯的,甜甜的,极为受用,几乎成了此后点购酒水的保留项目。

离开餐馆时,与服务生含笑对视,微微颔首辞别时,脚步觉得格外轻爽,似是走出了“绅士”的风度。

  

无独有偶,后来在雷根斯堡,也遇到了与之异曲同工的一幕。

雷根斯堡是巴伐利亚州北部一座中世纪风貌保存相当完好的著名历史文化古城。

在雷根斯堡古城,有一座跨越多瑙河的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石桥。古石桥南端桥头旁侧的河岸边,有一家业已经营了800多年的烤肠店。

也是中午时分,我们一家在这里打尖。

古老的烤肠店还保持着它原有的风貌,低低矮矮的几间房屋,很有我们口中茅庐野舍的样子,在周边高大的尖塔教堂等堂皇建筑映衬下显得颇为突兀。

不多的几间房屋皆为操作间,开票取餐均在窗口。

烤肠店面对着碧波荡漾的多瑙河,店面与河岸之间摆放着数张餐桌,是那种可以对坐的连成长排的方桌,有好几列。餐凳也是那种宽厚敦实的长条凳。

餐食主要是夹了刚出炉烤肠的面包,叫“热狗”吧应该。

食客非常多,售卖窗口前排起了长队。买到后,大家都拿手捧着吃,有的站着,有的则坐到稍远些的河畔石岸上。

不多的几位食客坐在餐凳上进食。起先我不大知情,也坐在餐凳的尽头用食。

就坐的食客渐渐多起来。我突然发现,在餐桌就坐进食的,大都是要了饮料的客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每位都是端着托盘过来的,白色的塑料方形托盘,上面除了“热狗”等餐食,还放着一杯插着吸管的饮料。

莫非我又破译了一个消费暗码,这些桌凳系仅供点购了饮料的食客享用的?

似乎觉得也不对,刚才收拾桌上餐余托盘的服务生就在我身边忙碌,也没见她示意让我离开。

环顾了一下,旁边也有几位同样没点饮料的食客,他们也大大方方地坐着进餐,并未表现出有什么不适宜。

直到又有几位端着托盘的食客陆续走过来,身旁那几位和我一样干啃“热狗”的年轻人迅速起身,热络地与并不相识的对方打着招呼,闪身将座位让出来。

虽然我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但行为语言是无须翻译的。我也迅速起身让出座位,尽管当时并未有人等着填上去。

此刻我好像明白了:这些餐桌凳子,也并非仅限一并点了餐食饮料的食客才能享用。不过,遇到客人较多、座位紧张时,那么就有一个优先权的问题。这也合理地解释了刚才那几位显然深谙此道的年轻人的举止。

我觉得,这才是此道暗码的正解。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国内某地某洋品牌快餐店服务生撵人事件,不由心中叹道:倘若当事双方都讲究些“风度”,又何有那些本不足挂齿的龃龉嫌隙可生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