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囊的几种异常声像图表现

 懒散的向上 2022-10-22 发布于浙江
胆囊的几种异常声像图表现
图片
图片
一、胆囊不显像

  若超声检查技术正确,空腹时正常充盈的胆囊,应能无例外的被发现。当正常的胆囊形态不显示时,须考虑以下的可能性。

1.结石或肿瘤充满胆囊。使其液性腔消失。

图片

2.慢性胆囊炎使胆囊萎缩或胆囊壁肥厚而囊腔小,甚至消失。

图片

3.患者已进食,胆囊处于排空状态。

4.肝外胆管在胆囊管以上水平完全梗阻,胆囊得不到胆汁充盈。

5.胆囊内积气,因产气杆菌感染或消化道内瘘所致。

6.胆囊先天性过小或缺如。

7.胆囊位置极端异常。

  在临床中,后两项较罕见。在排除了胆囊切除史和技术因素以后,胆囊的超声不显像首先应当考虑存在病理性改变,更应对胆囊区域作仔细扫查,尤应注意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病理性胆囊的声像图特征。

图片
二、胆囊壁增厚

  超声显像可以灵敏地反映胆囊壁增厚性改变,如对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癌等疾病,胆囊壁的增厚影像有诊断价值。

图片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超声发现的非胆囊病变所致的胆囊壁增厚。较常见的是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其中尤以肝硬化腹水者表现得更为显著,胆囊壁因水肿而弥漫增厚,呈现为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带,其间并可出现弱回声暗带。在未出现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以及急性肝炎的患者,也可产生胆囊壁增厚的声像图表现。此外,右心衰竭、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亦可见胆囊壁增厚。总之,在超声发现胆囊壁弥漫性均匀增厚时,须注意排除非胆囊疾病的可能。

图片
三、胆囊内沉积状回声

  超声检查中,胆囊内出现沉积状回声,既可以是病理性改变,也可以是功能性改变,故须重视。

1.声像图特征

  在胆囊腔下部至后壁出现弱或中等强回声点的沉积带,一般较宽,在胆囊内形成一条界面,无声影,变动体位后依重力方向的移动较缓慢,可长达20min之久,有悬浮感;亦可见整个胆囊内弥漫充满弱或中等甚至较强的回声点,但无声影;有的呈现为团块状或乳头状中等回声团,酷似软组织肿块,移动体位后可见其变形移位。

图片
图片

2.回声产生原因

  胆囊内沉积状回声临床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①胆道发生梗阻的病人,如胆总管或胆囊管梗阻;

②长期禁食的病人,恢复正常进食后沉积带即消失;

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患者;

④大量饮酒者,此时胆囊内出现的沉积性回声带临床意义不大;

⑤溶血性贫血患者;

⑥肝炎患者。

研究结果发现,胆囊内沉积性回声来源于颗粒粘性物质,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淤滞的浓缩胆汁内形成的胆色素钙颗粒及胆固醇结晶,这些颗粒可以非常细小以致肉眼不能分辨,但足以产生超声显示像中可见的回声。  

  另一类是炎性产物,如脓液或血细胞成分、脱落的细胞屑等。

3.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是下述几点。

(1)胆囊炎症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囊内可以出现沉积状回声,但往往合并胆囊壁有增厚性改变,并且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可资鉴别。

(2)泥沙样结石与胆囊内炎性或陈旧浓缩的胆汁所产生的回声相比较,泥沙样结石的回声点一般较强、较粗、变动体位后立即依重力方向移动,速度较快,堆积层稍厚时即出现声影。以上特点,有助鉴别诊断。

(3)胆囊内伪像胆囊是位置浅表的囊性无回声结构,部分容积效应、多次反射、电子噪音以及声束旁瓣均可在其内显示而形成多种伪像。因而在对胆囊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胆囊内出现弱回声时,首先须排除这类伪像。

   部分容积效应是指由于超声断层切片厚度所造成的一种伪像,呈现为在胆囊后部的沉积物状回声,容易误认为胆泥。此种伪像与重力作用无关,在改变体位后这种回声不会移位,可以鉴别,故称为“假胆泥”。多次反射对近程区影响较大。这是超声在探头与腹直肌鞘或胆囊壁之间来回多次反射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线状弱回声。多次反射与超声探测的角度有关,侧动探头,避开声束垂直于上述界面,往往可以消除或减少这种伪像。旁瓣伪像与胆囊旁的肠内气体有关。气体回声强烈,出现披纱样旁瓣伪像,披纱的一侧在胆囊声像图内出现。只要注意到胆囊旁有肠气存在,就不难鉴别。



图片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就不会漏掉任何一篇文章。

欢迎右上点【···】分享!看完欢迎在右下角图片点个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