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崇明-2

 史客郎骑行 2022-10-22 发布于湖南

(三) 南门港


下午一点半,船靠南门港。

崇明城区正式的名称是“城桥镇”,由老城厢和城北桥镇合并而得名。没有长江大桥之前,从岛外到城区的第一站是南门港,是崇明对外联络最重要的港口,所以岛内一般把城区称为南门。雍正《崇明县志》卷六《乡鄙》记载,县治南门外有南门港镇,作为南关与城区连为一体。今天还有南门港街,街南是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即原县中心医院。

我们从南门港轮渡站的东出口离开(好像应该从西出口出),出来就是南门景观大堤,在此放飞无人机。

康熙《重修崇明县志》“卷三.庙”记载:三官堂在南关外。

史籍记载中,崇明岛的前身为唐代的东沙和西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整个明代先后涨出30余沙,其中长沙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露出水面,位于老西沙以北三四里。长沙成陆后,位置基本未产生过迁移,大致在今城桥镇一带。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15831588年),县城五迁于此。

在此期间西沙坍没,后来在这个位置又涨出南沙、满洋沙、长兴沙等,民国十四年的崇明沙状图上还有这几个沙洲,现在已经彻底消失,仅南门港西南约一里还有一个很小的沙洲。

崇明县治迁往长沙时,知县何懋官规划城基为73分,尚未动工就离任,继任知县李大经鉴于县困民穷,将城基减为47分,城外濠沟宽9丈。城设5座陆门,东为乐平,西为庆成,南为迎薰,北为拱辰,东南为朝阳。另设水门2座,一在东南,一在西北。

长沙城建成后在顺治年间曾经遭到南明抗清将领张名振、郑成功等的进攻,西南城墙上留下连珠炮的弹痕。事后由贡生施文倡议在城外增筑土城,土城外再凿城濠,宽10丈。城门又作修理,并在城门上方刻石题名,东门叫春晖,西门叫镇海,南门叫崇安,北门叫武定,东南门叫百胜,并增建门楼。





新华医院西首有崇安路,与南门港街交叉,原崇安门(南门)应当在这个位置,南门外有一个瓮城,也叫关城,南门汽车站东首竖了一个大铁锚,就在当年南关外的范围。顺治年间的总兵署就在南关外,后迁往朝阳门内学宫旧址,康熙年间南关外不仅有三官堂,还有袁家庵。


雍正《崇明县志》和乾隆《崇明县志》不再记录南关外的三官堂和袁家庵,很可能江水将南关外冲坍,三官堂被迫迁往别处。现在的南门港一带应该是近代重新涨回来的。



(四) 崇明学宫

从景观大堤下来,沿南门路向东到东门路,东北角就是崇明学宫,是上海地区仅存的三座学宫之一,现在也是崇明博物馆。

俯瞰崇明学宫

知县李大经建造县署时,将位于平洋沙城内的学宫至长沙城朝阳门内黄骏宅,相当于现在锦绣宾馆的位置。天启二年(1622年)知县唐世涵又将学宫迁至城东南濠外,即现在的位置。康熙、乾隆年间知县朱衣点、许惟枚先后在城外学宫建“学海——德配天地”、“朝宗——道冠古今”石牌坊,今尚存,石牌坊下各有一株古银杏,《上海市古树名木清单》编号01230124,树龄350年(到1986年),应该是从天启年间算起。


崇圣殿中主祀孔子,雕像站得比别处的老夫子要直,背后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配祀的是七十二贤人,找到言堰的雕像,言子是苏南人,相当于现在常熟一带,孔子称赞曰“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人称“南方夫子”,但此处的介绍说言子是鲁国人。


见到“崇明历代建置沿革表”,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设天赐盐场于三沙,民国《崇明县志》标注其在姚刘沙,其他资料也说在姚刘沙。



找到陆铁强的遗照,与龙华烈士纪念馆中的应该是同一张。他是崇明县排衙镇人,1907年出生,1919年秋天,入海门中学读初中。其岳父在大生三厂收花处供职,曾介绍他入三厂当职员,但陆铁强未去就职就返回崇明。国共合作其间,于1926年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秋天回崇明领导农民运动,任江浙地区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四一二事变后,陆铁强任海门县委书记,19271112日被捕,第二天就被害于茅家镇城隍庙照墙脚下。望着略显模糊的遗照,我忍不住想,他那时候才二十岁啊。海门烈士纪念馆里应该也有他的位置,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

崇明博物馆的照片

龙华纪念馆的照片

另一位对海门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崇明排衙人是陈朝玉,他的后人请龚自珍撰写了《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称其为海门先啬,就是最早开垦海门新涨沙洲的先啬,对于海门这片热土来说,陈朝玉可以比肩神农氏。但史籍没有记载陈朝玉的事迹,崇明博物馆也没有提到这位英雄。据龚自珍的碑文记载,陈朝玉开垦海门沙洲时年仅十七,也许崇明人都早慧。
大成殿后为尊经阁,现辟为崇明民俗陈列馆,其前言曰:崇明岛最初的居民来自淮、浙和句容一带,其风俗习惯受诸地影响甚大,杂有长江南北之风,由于岛屿的特定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其风俗逐渐形成个性特色。早期的崇明民风淳厚,“士习读书,农知力穑,俗尚质俭,不事华丽,民任侠好施“。不知道现在有什么变化,看起来接下来几天要体会一下。
里面陈列了一些早年的实物,其中的厨房间、卧室和嫁妆,看着非常熟悉,我童年的时候,海门人家的摆设就是这样的,尤其是摆在床前的那个夜壶和马桶箱,即便大户人家也是如此,当然马桶箱是放在床后的。
记得二十年前带一个美国同事去豫园,从旁边的小巷穿过,好多家门口摆着倒好的马桶,我颇为尴尬,但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晾晒在空中的衣物上,不管外衣内衣都在风中飘荡,他觉得不可思议。我想现在我不会感到尴尬了,那就是不同的生活习俗。

沈忠节祠和唐赵二公祠中间有一块崇明成陆一千四百年记碑,但那时候成陆的沙洲今天还有吗?

再向前是忠义孝悌祠,现在是崇明名人馆,见到曹炳麟先生的半身塑像,他是民国《崇明县志》的主纂。我此次的行程安排很多就是参考了这一版的县志。

曹先生的故居尚存,就在城区内,那为什么不现在就去看一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