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明之称的由来

 黄建新图书馆 2018-07-12

        

 崇明之称的由来

                 柴焘熊

由于沙洲的涨坍变迁,崇明岛的建制和隶属沿革十分复杂。它时而为镇,时而叫场,时而升州,时而降县。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才有崇明这个名称,究竟什么时候崇明才开始设镇,对此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


明代的《正德重修崇明县志》和《万历新修崇明县志》都认为崇明之名起于唐代。《正德重修崇明县志》写道:“唐武德年间海中涌出两沙洲,即今之东西沙也”,然后又写道,“后于西沙置崇明镇,属通州海门县。”《万历新修崇明县志》则称:“崇盖起于武德中也。其时海门之南,黑蜃成云之处,腾涌二沙洲,名曰东西两沙,渐积渐阜,而利渔樵者土著焉。嗣是芟夷垦辟,刈而为田,居民稠密,乃立崇明镇于西沙,以通有无,属通州海门县。崇明之名,自此始。”清代的《康熙志》、《雍正志》、《乾隆志》也都沿袭了上述两志的说法。然而,到了《光绪志》,则完全作了否定。,认为唐时扬州称广陵,下辖之地中没有通州。通州乃后周时所设。而海门,则到宋时才置县。怎么会有唐朝时的崇明镇隶属于后来才出现的通州海门县的事呢?


到了民国年间,在由曹炳麟主纂的《崇明县志》中,则明明白白地写道,在公元705年到707年间的唐神龙年代,设置崇明镇于西沙。曹志虽言之凿凿,但并未有史料佐证,仍不免使人疑窦丛生。

史志上各有说法,倒是民间的传说,对崇明的名称来历说得有鼻子有眼。

有一种传说这样讲:初时长江口沙洲刚露出水面,随着潮汛忽隐忽明,像是出没无常的鬼怪一样,因此,住在江边的人就把它叫作“祟明”。


星移斗转,沙洲不断升高,上面可以住人了,他们有的种田,有的打鱼,有的晒盐。到了唐末五代,一天上朝时,户部尚书呈上奏折一道,说长江口的祟明岛人口渐多,各业兴旺,请朝廷设立祟明镇,派驻官吏,以利管辖。

皇帝年过花甲得了老年性白内障,把奏折上的“祟”字看成了“崇”字,降旨说:“准户部奏请,设置崇明镇。”户部尚书忙趋步上前,小声纠正说:“万岁呀,是祟明,不是崇明。”不料皇帝眼睛一瞪:“祟字不吉利,崇字含高峻之意。崇明,又高又明,再好不过。”尚书哪敢违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万岁说得对,称‘崇明’为好。”

封建社会里,皇帝一言九鼎开金口,即使说错了也要照办,由于皇帝的误读,“祟明”成了“崇明”。

此外,还有传说这样讲:有一年,岛上的居民都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眼病,流泪不止,且无法治疗,往往十天半月就双目失明,弄得一个个人心惶惶。后来,有只修行千年的神蚌知道了此事,变成郎中上岛来免费治病救人,他一不搭脉,二不开方,用柔软的舌尖在患者的眼皮上轻轻舔几下,就能把病治好。每当夕阳西下时,郎中就走了,留也留不住,而且从来不要人送,独自匆匆朝海滩走去。一天傍晚,有个放牛娃瞥见郎中来到海边,双脚一蹬跃入水中就不见了。他回家把看到的稀奇事讲给父母听,一传十,十传百,有个恶财主也听说了,暗暗高兴:这不是送上门来的摇钱树么?第二天郎中又来给人看病时,财主叫管家把郎中拉来,说是在他家包吃包住,给人收银子看病。郎中死活不应。恼羞成怒的财主便令恶奴用火烧烤郎中。郎中痛苦得倒在地上打滚,挣扎一阵后现出了原形,原来是一只巨蚌。周围的村民闻讯后气愤填胸,怒火中烧,手持扁担锄头冲进去砸死了恶财主,救出了神蚌,将它抬到海边。受伤的神蚌碰到海水,发出一声巨响,蚌壳张开,一颗耀眼的明珠飞上天际,化作了五彩祥云,笼罩在整个岛的上空。这时奇迹出现了,所有患眼病的人一变明亮,欢欣雀跃奔走相告:“重明了,重明了,重见光明了!”岛上的老百姓从心底里感谢神蚌的恩德,把世代居住的岛称作“重明岛”。日子一长,人们又把重明叫做了“崇明”。


“崇明”作为地名,它还和成语“崇明师傅”有关。

现在的汉字,由于电视荧屏经常播出“汉字听写”、“汉字英雄”、“成语大会”、“成语英雄”之类的节目,因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许多生僻的汉字和冷门的成语都被挖掘了出来,其中有一个是“崇明师傅”。

也许有人以为,“崇明师傅”指的就是崇明地界上的泥水匠、木匠、竹匠、裁缝等工匠师傅。其实,成语“崇明师傅”的意思是尊重老师。它出自《后汉书·樊準传》:“故虽大舜圣德孳孳为善; 成王贤主,崇明师傅。”其中的“崇明”,是尊崇亦即尊敬和推崇的意思;“师傅”是老师的通称。《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有“ 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之句,意思是孔子传述文德,弟子振兴其业,都成为师傅,教导人们尊仁行义。因此“崇明师傅”的本义是尊重老师。


那么,历史上又为什么把长江口的沙洲称之为寓意尊重老师的“崇明”呢?民间流传的故事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佐证。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门下,有七十二个贤人,有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子有,世称有子,人们都说他的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有子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受孔门弟子的敬重。代代相传,他的后人同样在学术方面很有成就。据说后来在唐朝武德年间,其中的一位后代子孙,参与了李渊几个儿子间的皇位之争。这位后人站在太子一边,与秦王李世民作对。争斗失败后,为了逃避李世民的追杀,他从长安一路逃啊逃啊,来到了来到了长江口的沙洲。上岛一看,四周一片荒芜,只有一些渔民和砍斫芦柴的樵夫。他心下不由一动:想想自己被一路追杀不停,来到这荒无人烟之地安身,这里地旷皇帝远,谁也不知道,定能逃过一劫。说不定日后还可收留逃来的其他人士,干成一番大事,于是就在此搭起芦苇草屋定居下来。多年后,他的一位弟子暗自打探到了消息,就瞒着家人和朋友,要去那里寻找自己的老师。当他来到长江口找船要搭乘上沙洲时,有人问他到那里干什么,他就回答自己的老师在那岛上面,去那里是“为了崇明师傅”。就这样,长江口那原本没有名称的沙洲就被人叫做了“崇明”。

岛上从此也就有了“有”姓的后裔。“有”姓的后代子孙后来还在现今的蟠龙镇附近建造过“有子祠”,以纪念当年来岛的先人。

关于崇明之称的来历,其它书籍上又是怎么讲述的呢?

顾祖禹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史地学家。在他穷毕生精力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到过,是五代十国时吴国的杨溥把顾俊沙(西沙的别称)改为崇明镇。但是,据后人考查,记述五代十国的新旧五代史都没有这一记载。


还是看看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71年)由王象之编著的《舆地记胜》上的说法吧。五代十国时的吴越王钱鏐,这位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要建造堰闸并建立水网圩区维修制度者,向来十分重视农业经济。对于长江口这两个青枝绿叶充满生机的沙洲,自然钟爱有加。他在西沙设立了崇明镇。从此,长江口的沙洲才有了正式的崇明之名称。从时间角度上来看,南宋时代的王象之要比明末清初的顾祖禹离五代十国要近得多,因此他所说的“崇明镇”之称始于吴越王钱鏐,其可信度应该高于顾祖禹之说。崇明二字或许就自那时开始。那么,钱鏐又为什么要把长江口的这两个沙洲称为崇明呢?据说当时有人见江口沙洲生机勃勃,认为将来上面必有卓越杰出的亦即高明的人物出现,因此将它命名为崇明。

这里,有必要再说一下“崇明镇”的“镇”。

史料告诉我们,唐朝及五代时期,各处节度使拥兵自大,不奉朝命。他们把职位都传位于子孙或部下,人们称他们为藩镇。这些人在自己所治的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防守外,他们还向辖地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到了宋初,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下令罢免镇使、镇将,将他们的权力于一一收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如朱仙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等)外,其余都遭罢废。由此可知,在宋代以前,崇明镇并未隶属过哪个州县。


时间到了公元1222年。由于三沙等处的盐场十分兴旺发达,盐民日多,朝廷为便于管理,就在三沙设置了天赐场,它隶属于通州。元朝替代南宋后,天赐场的盐业并未因朝代的更替而衰落,相反更趋繁荣。更由于天赐场地处长江口,海运业也十分发达。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世祖下令将天赐场升格为州,史称崇明,属扬州路。


世局多变,沧桑难料。时间不过100余年,明代朱家王朝又取代了元朝的蒙古统治者。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于崇明沙洲的东西沙、姚刘沙、三沙等渐渐坍没,人口急剧减少,朱元璋就又将他当年亲题“东海瀛洲”的崇明降州为县。崇明县正式建制后,因长江流水渐从东北趋向东南,崇明与扬州路间隔越来越远,不便接受管理,明王朝又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将它划归苏州府管辖。至公元1497年,太仓州建立,崇明又改属太仓管辖,直至清代。民国以来,崇明又先后隶属过沪海道、江苏省第七区、江苏省第四区、上海特别市、江苏省南通专区、松江专区。


1949年建国以后,崇明先隶属于江苏南通专区,1958年12月划归上海市。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同为长江沙洲的宝山长兴岛、横沙岛划归崇明管辖。至此,长江口三个最大的沙洲终成一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崇明岛上北沿永隆沙的部分地区,则分属于江苏省海门市和启东市,被称作为海永乡、启隆乡,于是,一个崇明岛上就有了三个市管辖的奇特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