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千年古方如何养脾救命?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你的脾胃健康吗?

 香菊书屋 2022-10-23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这篇文说,我们从“命”字谈起。

何为命?命者,生也,运也。

图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人说:“我的命好苦”!

你可知道,这样的慨叹,自古有之。

现在,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汉末年。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会听到近2000年前的古人,也在哀叹:命好苦。

原来,在那个时候,汉代超纲废弛、豪强割据,当权者你争我夺,兵荒马乱。又赶上几次大规模疫病流行,所以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当时悲惨到什么程度呢?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有曹植在《说疫气》里面提到的:“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这个时候,百姓们都在盼望着一个人。他精通医术,悲天悯人。他来了,百姓就仿佛看到了救星,请求他解除病痛,并由衷地道一声:“吾命苦也”!

这个人是谁?是张仲景。

张仲景,可以说出身大户人家。但就在东汉末年,由于灾病流行,这户人家竟然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张仲景也做过官,而且是大官,曾任长沙太守。可是族人和百姓的灾病如此深重,他再也无心官场,于是遍访名家,求索于典籍,成了一代名医。随着医名日盛,张仲景所到之处,皆有百姓前来求治。

图片

看着这些病人,仲景心中暗自饮泣:他们有的面色无华,心悸不宁,浑身乏力。有的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自感身体在发热。他们还有的腹中疼痛、一天到晚之能用手捂着肚子,不敢放下来。末了,他们都会央求:救救我这苦命人。

对此,仲景十分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命苦,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的形成,又和身体健康状态联系在一起。哀叹命苦者,多有身体之疾患。而一个健壮充盛之人,是很少悲观地说自己命苦的。

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呢?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思索。最后,他发现一个线索——无论是面无血色的,还是心悸不宁的,抑或身体发热、口燥咽干的,还是虚烦不眠的,这些病人都有一共同症状,这就是腹中冷痛。

对,肚子疼。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颠沛流离的时代,肚子疼太常见了。天寒的时候,尤其疼得厉害,只能用手捂着,不敢放下。

图片

肚子,即脾胃。脾胃者,人体之中州。脾胃虚寒,必然肝木横逆,于是就会疼痛挛急。脾虚,不能生化气血,于是人就会头晕乏力、面无血色,心血亏虚而心悸不宁。由于营血乏源,所以阴不制阳,虚阳横越上泛,就会五心烦热、自觉身体发热、口燥咽干。原来,这一切复杂多样的症状,背后都有一个根源,这就是脾阳虚弱,继而导致阴阳两虚、营卫失和!

想到这里,张仲景竟激动得留下两行热泪。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这一层领悟,可能会成为天下苍生的福报。

图片

于是,仲景提笔写下一方,将其永久收录在不朽著作《伤寒论》里面。这张方,从此横空出世,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组方如下——

饴糖18克,白芍12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加入饴糖溶化。

对,就是它。它叫做小建中汤。任何一个学习中医、钻研中医、爱好中医的人,都要了解它。说起来,这张方以卓越的智慧,打开了调节身体的机要之门。

首先,为了化解脾虚的问题,此方重用饴糖。饴糖甘温入脾,可以温中补虚,还能止痛。对于这一点,古人其实早有训示。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里面,先人就明确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即是说,脾有了问题,用甘味来调节。所以,这里重用饴糖。

图片

紧接着,我们看三味药,这就是白芍、桂枝和甘草。白芍,味酸,能够养阴合营,滋补肝血。桂枝,性味辛温,可以行阳化气。甘草,补中益气,味甘。这三味药,构成一个铁三角:甘草和桂枝搭配,辛甘化阳。甘草和白芍搭配,可以酸甘化阴。芍药和桂枝搭配,本身又可以调和营卫。所以,这三味药在这里,主要就是补阴、益阳、调和气血营卫。有了阳气,患者才不会腹中冷痛难忍。有了脾胃之阴,患者才会养阴制阳,改善口燥咽干、身体虚热。这三味药堪称神来之笔。脾阳亏虚日久造成的阴阳两虚之候,就靠这三味药来一一化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然后,我们再看大枣和生姜。这两味药,可以补中,健脾,养血。以生姜之辛散实卫阳,以大枣之甘温养阴血。两者又是调和阴阳、充盛气血的妙配。生姜助桂枝,行阳化气。大枣助甘草和白芍,养血和阴。

图片

图片

如此一来,脾胃中气得补,阴阳化生有源,营卫调和可期,天衣无缝。

写下这张方子,仲景十分欣慰。在日后的行医岁月里,每见中焦虚寒,导致肝胃不和,阴阳两虚者,用之如神。说白了,就是看见肚子疼的,仲景此方,常常药到病除。

那么,这张方传到今天,大约可以治疗什么病呢?这就是平时总是肚子疼,感寒而发,总想按,或者伴发气血亏虚,出现心悸不宁、虚烦不安、口干舌燥、手足烦热、面色无华之人。中医的术语,把它叫做虚劳里急之症。现代医学里面的胃炎、胃溃疡、腹痛等病症,常常用到它。此外,痛经、崩漏、神经衰弱等,都可以用到它。总之,只要是符合脉象弦细,舌淡,腹中寒痛,喜温喜按几个特征,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就可以考虑应用。

它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建立人的中气,化生阴阳,调和营卫。所以,它的名字里有“建中”二字。

图片

看到这里,就让我们向仲景先师,以及它所创立的这张古方,致以深深的敬意吧。自汉代以后,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停地滋养着中国人。它不知改变了多少中国人的命运。

这正是,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古方养脾,建中养命。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你的脾胃健康吗?


图片

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而这个时机脾胃容易受到侵害,所以疾病出现,因此养生应该先以脾胃为先,那么怎样调养出好脾胃呢?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图片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

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

道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

以色列一项针对1258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

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

道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图片

脾胃不好的表现

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不是出了问题,需尽快重视起来。

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图片

1
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2
鼻头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3
口唇无血色、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

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4
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5
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图片

6
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7
精神状态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保养脾胃的建议

图片

1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特别是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另外,要注意定时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吃,吃饭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

2
揉鼻头

每次揉鼻头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艾灸足三里。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坚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3
吃对食物

在这个养脾的关键时期,应该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

图片

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减少久坐,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脾胃差的人,不妨试试“四君子汤”。

4
常读“呼”字音

可以培养脾气,对缓解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5
揉肚脐,艾灸效果会更好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当然艾灸肚脐,用艾火的药力养护脾胃,效果会很好!而且现在正值三伏天,养生效果翻倍!

图片

6
饭后慢慢走

道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饭后”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