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瘀血与血瘀,切勿混为一谈

 中医知识圈 2022-10-23 发布于山东

瘀血与血瘀,切勿混为一谈


   瘀血与血瘀两者看起来十分相似,很多人习惯将其混用,认为没有区别。实际上,二者是不同的中医学术语,概念及应用的场合都有所不同。

瘀血病之因

   瘀血之名,最早见于《伤寒论》,比其成书更早的《黄帝内经》虽未提及瘀血,但已有恶血、留血、凝血等说法,后世也有衃血、败血、宿血、死血等称谓。虽然命名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近,都说明瘀血是人体不需要的废血,是有害无益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运行脉中,循环流注,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发挥濡养的作用。如果血液在运行中发生迟缓不畅,甚至停滞;或者出血后,离经之血停聚体内,就会形成瘀血。瘀血形成后,停留、阻滞在脏腑组织和脉络中,又会阻碍气血,引发多种病症。所以说,瘀血既是血液运行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病因。中医将其归入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

血瘀病之态

   血瘀,《黄帝内经》称之为血凝泣、血泣,后世有血不通、血稠浊、(血)凝浊、(血)壅郁、(血)滞等说法,是人体在病理情况下所呈现的一种血液运行不畅或阻滞、凝结的状态,属于中医病机的范畴。

   

可见,瘀血重点在“血”,强调的是阻滞、凝聚的血液;血瘀重点在“瘀”,强调的是血液凝聚、阻滞的状态。一般而言,在探讨病机时应使用血瘀,如中医证候中的血瘀证;在探讨病因时则应用瘀血,如瘀血阻络。此时,血瘀和瘀血是不可互换的。在形成方面,瘀血和血瘀常互为因果。各种原因导致人体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或因外伤造成血行不畅、凝结、阻滞或引起出血时,都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内阻,血行不畅,可造成或加重血瘀的病理状态。

瘀血的临床表现

   瘀血停滞在不同脏腑组织,可出现不同症状。如瘀血阻滞心脉,可出现胸痹心痛,伴口唇青紫、舌下瘀点、脉涩不畅;瘀血阻滞于肝,可出现胁痛、胁下痞块;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可出现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瘀血的临床表现虽多,但总结起来,有如下共性特点:

   疼痛。血脉瘀滞,不通则痛。瘀血引起者,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疼痛明显,多为刺痛,痛处拒按,夜间加重。

   肿块。瘀血久留,易形成有形的肿块。

色紫暗。多见青紫、黧黑、晦暗等颜色,如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舌下或肌肤脉络怒张、色暗。

脉涩或结代。瘀血阻滞,常脉来艰涩,或脉跳有间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