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百练: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韦应物)

 一中大语文 2022-10-23 发布于福建

自巩洛①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②岸,一雁初晴下朔风③。

为报洛桥④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 巩:巩县(今巩义市)。洛:洛水。巩洛指洛水在巩县境内汇入黄河处。② 伊:伊水。③ 朔风:北风。④ 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译文】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在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自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先从长安到洛阳,由洛水乘舟经巩县入黄河,再沿河东下赴滁州。途中作此诗,寄给他任洛阳县丞时的同僚。

  “夹水”二句:沿洛水向东,两岸青山起伏不断:至东南山口豁然开朗,便进入黄河了。

  “寒树”二句:顺河而望,遥远的天边隐约可见几株树木在寒风中摇曳;夕阳映照着汹涌的水波,忽明忽暗地闪烁不定。

  “孤村”二句:自经安史之乱,到处田园萧瑟。伊水岸边,几年来只见一座孤零零的山村;雨后初晴,一只孤雁在呼啸的北风中盘旋而下。

  “为报”二句:此诗是为了告知洛阳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扁舟不系:《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表示不为功利所牵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的余晖闪烁在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

C.颈联动静结合,上句写伊水岸边的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下句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的处境相契合。

D.结构上,本诗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2.“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庄子中的这几句话与尾联的含意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

【参考答案】

1.C     

2.①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②与同僚(朋友)心意相通的互勉/劝慰之情;③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④用“不系舟”典故,含蓄表达远离尘世、无为无求、皈依自然的向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乘风北上”错误。“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句子中的方向理解错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意思是“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洛桥游宦侣”即题目中的“府县僚友”,是韦应物在洛阳做官时的同僚。此句是为了告知洛阳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扁舟不系”借用庄子的典故,颇有像庄子一样自由自在、无欲无求、清静无为、皈依自然的情志。

韦应物之所以寄这首诗给这位朋友,恐怕也是因为他和这位朋友境遇形似,两人心意相通,因此诗歌尾联这句话既是作者心志的表达,也是对朋友的劝慰、互勉。这位朋友应该也嘱托过韦应物,让他好好为官造福一方百姓,然而此刻的韦应物却是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大历九年(774)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因此此诗也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

然而韦应物也好,这位僚友也好,谁又能真的做到像庄子一样超然物外呢?由诗歌颈联“孤村几岁临伊岸”,我们分明看到了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他还在关注在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创伤的百姓,由此,诗人所谓的“扁舟不系与心同”恐怕也就是一种无奈的自嘲,故作旷达之语吧。是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