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古城街道的形成及地名特点(作者:老武昌人)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2-10-23 发布于湖北

武昌古城的历史始于公元223年孙权建立的夏口城。古时一般城市的建立,有的是政治权利中心,有的是经济发展重镇,有的是交通枢纽要津,而夏口城的建立则是为了应对魏、蜀、吴三国军事斗争的需要,最初它只是一个军事城堡。

夏口城雄踞蛇山头,依山临江,南依蛇山,北对沙湖,西邻长江东到今民主路横街头,“周回仅二三里”。“因武而昌”是对夏口城最好的诠释。那时的夏口城城内是军营,没有什么老百姓,因而也就没有街市。

到公元281年,晋武帝在武昌君下重新设立莎羡县并将县治由涂口(今江夏区金口街)移到夏口城,夏口城才成为一个县级行政中心,但此时的夏口城内因面积狭小仍然没有成型的街市。

到公元502年,郢州刺史曹景宗利用沿江一带因应战争发展起来的修、造船业,码头商贸业,以黄军浦(位于今天的平湖门一带)为中心,上至南浦(今鲇鱼套)下至今大堤口“开街列门,东西数里”,建立了繁华的商贸一条街,才有了一定规模的街市,也才有了街道地名。但这些街道都不在武昌城内。

一直到公元826年,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扩修鄂州城,在夏口城的基础上向北、东、南扩展,南至紫阳湖,北到螃蟹岬,西据设蛇山头,东对曹公城,城围周长15里,面积扩大数倍。随之而来,城市户口急增,商贸繁盛,百业兴旺,蛇山南北街道纵横,成为与钱塘、健康齐名的东南重镇。南宋祝穆《方舆纪胜》中记载:“南湖外与江通,长堤为限,长街贯其中,四旁居民蚁附”。这是最早记载“长街”这一地名的文字。

明朝初年,江夏侯周得兴增拓武昌城,向东、南、西作了较大的扩展,西到江边黄鹄矶,东至长春观,南邻巡司河,城北仍然在凤凰山、螃蟹岬,城围20华里。城中建王城“楚王府”,城内各级官府衙门环绕王府排列,八条主街构成武昌城的路网。据《湖广图经志书》记载:在布政司衙门前有“长街”,在江夏县衙门前后有“前街”和“后街”,在都司衙门前有“西街”,城东南楚王府养歌妓的御菜园旁有“水陆街”,城西有“十字街”,城北有“草埠街”。汉阳门外还有滨江的“河街”。在这八条参差错落的主街上,商业店铺排列成市,市民则分散居住在众多称呼为“里”小街小巷之中。

图片

清代,武昌为湖广会城,总督、巡抚、知府、县衙四级官府均在城内,其余各级僚属衙门分散城内各处,便于视事。明朝占地几近武昌城三分之一的楚王府,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被焚毁,在王府的废墟上又新建起一批新的街巷,其中原王府后花园陆续出现30余条长短、宽窄不一的小街巷,而且街巷名几乎全与王府有关。

武昌自古多山水,明武昌城城墙由凤凰山、螃蟹岬、胭脂山、蛇山、梅家山、萧山六山连接而成,城墙外南、西、北三面紧临巡司河、长江、沙湖,因而城市依山势水形而建,街道傍湖岸山坡而筑。由于蛇山横贯古城中央,故整个古城被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城内交通因此也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交通路网,南北交通十分不便。直到开凿了鼓楼洞和武昌洞,两个路网之间才有了“长街”、“武昌路”两条连接通道。

清代,武昌古城内的南北向干道主要有五条:长街,连接望山门至中山路大堤口,是唯一贯穿武昌古城南北的街道;大朝街、连接保安门至张之洞路、阅马场;首义路,连接中和门至武珞路;得胜桥街,连接武胜门至司门口;胭脂路、武昌路,连接蛇山南北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东西向干道有四条:张之洞路,连接张江陵路(今临江大道)至中山路东段;彭刘杨路——阅马场——武珞路,连接平湖门至宾阳门;民主路,连接汉阳门至忠孝门;粮道街,连接中山路东段与得胜桥正街。其它街巷散布在这些干道构成的路网之中。

此外,武昌古城外还有有三条干道:环城马路;张江陵路;和平大道。像武昌古城这样的街道路网,可能在全国的古城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有了街道就有了地名,有了地名,一条街(巷)、一座城市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武昌的老地名分为三大类:自然地名——山体、水体、沙洲;文史地名——古城、古桥,文化、宗教、衙署建筑,园林名胜、文化工商遗址,革命历史胜迹;街巷地名。

武昌古城丰富的自然资源,千年的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底蕴,使武昌的老地名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以山水之名为地名。如:黄鹤楼,胭脂路,歌笛湖,紫阳路。

第二、以古城门、城墙之名为地名。如:汉阳门,忠孝门正街,保安街,北城角。

第三、以官府衙门、文化胜迹之名为地名。如:司门口,三道街,四衙巷,贡院前街,大成路,鼓楼洞,乃园。

第四、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地名。如:起义门,首义路,红楼,张之洞路,彭刘杨路。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反映了武昌的独特城市个性和独有的城市文化。

蛇山夜话前50集大多讲述的是自然地名、人文地名及其背后的故事,后面将重点讲述街巷地名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