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州古巷民居群【2】

 黑龙江波涛 2020-08-28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赣州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西汉大将灌婴一路南扫,先后在九江、南昌、赣州建治。当时赣南属于汉朝的南疆,灌婴的城建于蟠龙章江水畔(欧潭一带),扼守在章江至梅关古代军事通道上,属于典型的具有军事意义的城堡,主要功能用来驻扎军队,抵御南粤王赵佗(直到汉武帝时期,南粤才归顺汉朝)。这种城的概念,一直延续到唐朝。这其间,赣州城几度搬迁,先后到虎岗、七里镇、于都设城建治,直到东晋高琰为南康郡守时才定守于章贡双江汇合处的三角区内。 
  
东晋以来,五胡乱华,大量中原汉先民为躲避战乱来到地处边远的赣南山区,赣南开始得到开发,一部分人以平民身份进入城堡,城内始有市场、交易,城市概念渐渐形成。最明显的标志有二:一是城的范围有了极大的扩张(军事城堡一般为几百平方米到一万平方米之内,赣州城区为一平方公里);二是有了明显的城市布局。这一时期及以后,赣州的衙门多建在城北面的皇城内(现市公安局一带),呈坐北朝南格局,衙门前笔直的阳街,直通南门、章江大码头,横对衙门的是横街,联贯章贡两江,阳街、横街构成典型的十字街十字街格局分明——横街北面为官署衙门区,南部阳街则分成东、西两部分,即为古代的东市、西市,为买卖东西之市场(这种格局唐朝以前全国城市均类似),东市、西市渐有人家,遂成街巷。 
   
唐末、五代初,宁都洛口人卢光稠入主虔州城,成为第一个本土出身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始了客家人真正自主管理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客家人涌入城市。人口的剧烈膨胀,市场的频繁交易,加上卢光稠有意称王的政治企图,城市迎来了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扩张。这次扩张,将城市从一平方公里沿贡江向南扩展为三平方公里,街衢在原有阳街、阴街两街的基础上增加为六街,南面开护城河联通章贡两江,一大片与东面贡江相连的低洼河滩地进入了新城廓的范围,从此赣州城就成了水患之都,直到北宋知州刘彝任上建成福寿沟,赣州城才消除水患。 
     
北宋时期,随着大庾岭道成为外贸通道,赣州城成为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赣州城得以迅速发展。在赵抃、孔宗翰、刘彝、洪迈等城市历代杰出统治者们的苦心经营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城市肌体渐次丰满——凿十八滩、筑砖城、开道路、造船、烧窑、修福寿沟、建亭台楼阁、盖寺院,诸如世臣坊、南市街、买菜坡等一大批街巷开始成就。这时的赣州城一举成为全国36座名城之一。 
     
明清时期,是赣州城市发展的传承与完善时期。由于地处交通要汇,赣江与长江水系、珠江水系、闽江水系均有通达,从而招引来了各地客商。这些客商旅居赣州的同时捎来了外域文化,最显著的是建筑文化。这一时期,直角状的马头墙之徽式建筑,中轴线对称、外角呈锐角状的客家建筑,马头墙上微生锐角的徽式与客家建筑之综合体的赣派建筑,开始在赣州城大量兴起。 
     
民国时期,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设施。随着这些城市设施的产生而有了城市的局部变化,如马坡岭新建了汽车站,便新开了百胜门(现东河大桥桥头)至汽车站的东郊路;为方便南行,镇南门(现南门文化广场)与南河浮桥、大码头之间新开了东阳山路。同时,驻扎在赣州城内的粤军开始对城市街道进行扩建与改造,遂有了岭南风格的逶迤骑楼出现。这一时期,中山路、阳明路、解放路、南市街、灶儿巷、六合铺等老街老巷中,徽式、赣派、粤式和客家建筑,风生水起,尉为大观,成为古城最为绚丽的建筑瑰宝。 

    看现今,赣州古城街道格局中只剩下了以城西北部分为主的古旧街巷,大部分街巷的古城风貌基本无存,城市概念中包含的官衙馆驿、校场仓储、牌楼古铺等功能建筑消失殆尽。不过,有幸的是,细察赣州城,还能够找到六处原汁原味的古巷民居群,它们是最后一批没有在旧城改造开发中被斩杀的赣州旧民居建筑,虽不知究竟能撑多久,但毕竟现在建筑尚存:

   一,攀高铺古巷群,即以城北攀高铺、方杆巷、景凤山、坛子巷、米汁巷、姚衙前、凤凰台、嘶马池、桥儿口等为集群的古巷;(尚未改造)

   二,新赣南路古街巷群,即以清水塘、枣子园、新赣南路、盐官巷、藕塘里、马扎巷、大新开路、小新开路、铁盔塘、照磨巷等为集群的古街巷;(正在拆迁改造)

   三,南市街古巷群,即以文庙、慈云塔为中心,以南市街、府皇庙背、杨判巷、忠节营、贺家坪等为集群的古巷;(尚未改造)

   四,罗家巷古巷群,即以魏家大院为中心,罗家巷、慈姑岭、荷包塘等为集群的古巷;  (五道庙小巷五路口不复存在,其余尚未改造)

  五,灶儿巷古巷群,即以灶儿巷、六合铺、东门井、油滴巷、梁屋巷、小坛前、大华兴街末端为集群的古巷群;(尚未改造)

   六,百家岭古巷群,即以郁孤台旁田螺岭、花园塘、东溪寺、白马庙、九华阁、百家岭等为集群的古巷群。(已经改造成郁孤台、皇城周边建筑群)

     六大古巷群,均分布在古城西、北部和东南部,它们是赣州古城的血肉肌理。赣州,正是依靠着这半壁古城建筑风貌和文物的存在,才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誉。唯有置身于那些高低错落、陈墙老屋的小巷狭街间,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原汁原味的赣州古城气息。这种气息,成为慕名赣州古城的旅游者梦寐以求的向往。当他们从高楼林立的喧嚣都市中走出,来到这狭窄幽深的卵石小巷和白墙灰瓦、飞檐灰塑的古旧街巷,犹如进入了时间隧道,置身于历史的感观之中,古街巷的旧建筑和狭小街道构成的古代空间和古老环境令他们陶醉。这种环境风貌构筑了赣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整体,如果失去了这一部分,就像是人失去了血肉。 

    赣州古城六处原汁原味古巷民居群的幸存,实为金不换的祖宗资源,它不仅能给赣州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基础,也将会促进赣州城周边县市旅游业的发展。1957年,红旗大道在南边城墙外建成,为打通城内文清路、健康路与红旗大道的联结,南面城墙全面拆除,著名的有三道城门的镇南门从此消失。拆下的城砖做了三个用途——一是建赣州饭店,二是成了和平路和东溪寺土路的铺路砖,三是用来砌建地下排水道;1963年,为建东河大桥,拆了百胜门,百胜门至东胜山路口一段的古城墙用来做了东河大桥引桥;文革时期,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诸如庙宇里的菩萨,宅院或大户人家宅第的立面绘画、雕塑,祠堂的匾牌,家族的族谱,私人收藏的古董、银元、古籍等等,或被砸或被烧或被涂抹,毁坏无数,但诸如文庙、八境台、郁孤台等不可移动文物则相对没有受到破坏。赣州市文清路、中山路的骑楼几乎被破坏殆尽。与此同时,还有几个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一是赣州城古井大量地消失。从前赣州城有数百口水井,滋养着一城百姓,如今全城连十口水井也难以寻找。二是西南端残存的赣七中至下濠塘一带的部分城墙,因建设吉祥花园而彻底消失。三是赣州护城河的消亡。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地理系的教授们带学生来赣州搞教学实践,对赣州绵延3公里多长的护城河十分感兴趣,编制了将护城河改造成以水景为主体的带状公园的方案(安徽古城护城河即完美实现类似方案),可惜,由于海关建筑率先侵占护城河,造成一发不可收拾局面,以致短短几年时间内,带动了全线填河,赣州护城河如今是连影子也没了。四是大量文化街区被火柴盒式的钢筋水泥建筑充斥其间,风貌全失。如姚衙前这片古街区,在小小的0.16平方公里的面积内,16条街巷纵横交错和5条外围街道相通,是个极为特殊颇有文化价值的旧街区,却因建设了几个居民小区而大煞风景。五是海会路的建成,将南市街变成了半边脸,将慈姑岭、桂家岭、五道庙、夜光山、荷包塘、蕹菜塘这些充满人文意义的老地名变得无所适从。   
    
另外,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赣州骑楼,是古赣州的特色街道建筑。最近几十年我们亲历目睹了,随着中山路、濂溪路骑楼的拆毁,赣江路、东郊路的破败骑楼和中山路残留的少量骑楼已是赣州城东北部最后存世的原生态骑楼。如果对它们不拆毁而是原样修复,其产生的古城效应将更具内容和魅力。 最令人惋惜的是,赣州城墙在2000年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却将其完全包夹如新了。不能不说是失误,致使失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的确够遗憾的。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南市街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城墙、八镜台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白塔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老建春门口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卢光稠点将台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老坛子巷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八十年代前赣州龟角尾码头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贡江帆船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福寿沟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街市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民国街道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老八镜台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老慈云塔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文庙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郁孤台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涌金门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灶儿巷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老赣州公园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攀高铺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姚衙前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府城隍庙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老照片街道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小坛前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东门井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新赣南路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魏家大院
古巷民居群造就赣州历史文化名城
武庙

  建春门是赣州城墙的一部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中山路35号。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有二千年的历史,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约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国4)赣州城墙---建春门

 湧金门是赣州城墙的一部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濂溪路63号(章贡路与中山路交界处)。

涌金门是宋代的码头,涌金门在建春门的北面,再往北就是八境公园。

赣州城涌金门现在是赣州市民生活的交通要道。走过涌金门到达贡江边浮桥码头,古浮桥就在碧波江上,千百年来,多少行人。古人曾写诗描述当时的赣州涌金门外之盛况,诗云:八镜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

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湧金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国4)赣州城墙---北门

慈云塔(又名舍利塔)是赣州佛塔五个点之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40号厚德小学内(赣州文庙东侧)。是古代慈云寺的附属建筑。该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塔原高42米,现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塔中心空。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该塔原来位于慈云寺内,故名“慈云塔”。此塔原来有登临远眺的功能:木构件及出檐回廊每层用平座挑出塔身以外,便于人们伫立和行走,形成回廊,供游人登塔赏景。清光绪23年(1906年),廊檐木板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留下中空的青砖结构孤塔一座。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7)赣州文庙


(国6)赣州佛塔---慈云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