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板如何才能把队伍带好?一个方法:不断充值自己的“恩情账户”

 老方说 2022-10-24 发布于山东

第一次看到“恩情账户”这个词的时候,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脑子里的某些想法,完全可以归纳到这四个字中。

所以我很感谢推荐《正路》这本书的朋友,有些书确实是开卷有益,发人深省。

《正路》的作者叫苏敬轼(Sam Su),曾任百胜全球餐饮集团(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母公司)董事会副主席,中国事业部主席兼CEO,他是百胜门店在中国实现从几家到数千家、“遍地开花”的关键人物。

在百胜奋斗二三十年,作为有几十万人规模的庞大队伍的领导者,苏敬轼的领导力之强毋庸置疑,业界称他为“中国快餐教父”,也算是名副其实。

那么,“恩情账户”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跟领导力有什么关系呢?

苏敬轼表示,“恩情账户”换个说法就是情感账户,“我们每个人都在与自己有关系的人那里有一个账户,比如你的亲友、同事、下属等等。”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有情感联系,我们平常跟某个人感情好,跟某个人比较疏远,就可以用这个词来解释。

“这个账户如果存款高,代表着我对他恩情重,那我找他做事,他自然乐意,也会尽力做好。但如果低,他可能理都不想理我,甚至还会拆我的台。反过来也是一样。他在我这儿也有一个账户,他的存款高,我也愿意与他合作,但他的存款未必与我在他那里的相同。”

这跟《大染坊》里的那句台词,“没行下春风,望不来秋雨”,其实有相通之处。

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管是职场还是商场,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是很难立足的。

其实每个成年人都体会过什么叫人情冷暖,但很多人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他们光想着别人应该对自己好,却从没想过别人为什么要对你好呢?

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有些人之所以难有发展,关键就是想错了这点,“应该”这种想法是狭隘的一己之见,人只有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才会有出路。

从“恩情账户”这个概念而言,譬如你在另一个人那里有“存款”,然后你才能去“取款”,毕竟如果谁也不欠你什么,那谁也没有理由帮你。

所以,每个人都要有“别人没有理由对自己好”的自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什么都没有种下,又岂会得到你想要的“果”?

还有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们的问题是太功利了:早上到别人那里存一点钱,晚上就想连本带利取出来,或者是觉得存一百块,别人就应该一直欠他们的,利息无穷无尽,永远报答不完。(嗯,恩情账户相对的是仇恨账户,有些人往后者充值更多。)

但在职场上,在管理工作中,“恩情账户”不能等于“人情债”,苏敬轼强调的是一种双向的积极交流和反馈。

重要的是与人为善的态度,以及长期的积累,“你这不是打心底对人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功利主义。”

管理者要往“恩情账户”里充值,可以是小额,可以是大额,这要看不同的时机和对象。比如平常见到员工,你能够叫出对方的名字,热情地打个招呼,问候两句,这就算是小额的“存款”,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你们有了交集,这种储蓄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至于大的“存款”,可以是雪中送炭、提拔、升职、给更大的机会等方式,所谓知遇之恩,就是这方面的意思。

如果把下属和员工当工具,平常没有“存款”,用得着的时候再去找人家,这样很难服人。另外,苏敬轼警告管理者要注意“存款”虽然很慢,“取款”却很快,管理者要注意态度和方法,简单粗暴的作风是不行的。

我们可以把苏敬轼的这个概念理解为“得人心”,毕竟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大家都对你有信服之心,你才能带好队伍。

相反,如果“恩情账户互相都是负数”,那人心就散了,队伍自然就带不起来。

有些老板就是在这方面想错了,他们以为自己只要出钱就可以,员工拿钱自然要听话做事。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人毕竟不是工具,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管理没有触及情感的话,就不可能把人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企业之所以有“人性化”的说法,是有原因的。

老板不断充值“恩情账户”,实际上是让下属和员工感受到你愿意对他好的善意,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团结众人,有利于团队战斗力的发扬。

总而言之,世间万事都逃不开因果律,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在“因”上努力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