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故事 | 瞧,我们做出了自动浇水装置!

 欢天喜地杨 2022-10-2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自动浇水装置诞生记

——大班项目活动探索之旅

项目活动是以问题为驱动,幼儿对某一值得学习的主题进行持续的探索和深入的探究,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核心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探究的成员通常是班级中的小组,有的时候包括全班,有的时候也可能是单独一个儿童。

01

图片

确定适宜主题,突出价值引领

项目活动坚持的是让幼儿行动起来,让幼儿通过真实的体验、感知和操作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因此活动主题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并且能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和能力。

项目活动的主题可以是教师引发的,也可以是幼儿引发的。有时候突发事件萌发出来的主题会诱发幼儿的好奇心。“自动浇水装置”就源于一个催化事件。

晨间,孩子们在自然角给植物浇水,忽然文博说:“明天就是双休了,我们不来上学,自然角就没有人能来浇水了。”“是啊,太阳会把我们今天浇的水晒干,怎么办呢?”轩轩说:“要是有个机器能帮我们浇水就好了,我们可以做个自动浇水装置!”轩轩的想法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开了。

图片

【教师的思考】

“自动浇水装置”的提出源于一个催化事件,那么是否适合生成一个项目活动呢?我们需要做一个价值判断。

1.幼儿有兴趣:针对双休没人浇水的情况,轩轩提出了自动浇水装置这个构想,得到了其他孩子的呼应,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分享了这个创意,激发了班级其他幼儿的兴趣。

2.能联系生活:自动浇水装置的提出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幼儿的收获:链接《指南》、高瞻课程的关键经验,通过本次活动,大班幼儿可以提升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4.具体的主题:“自动浇水装置”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这一主题非常的明确具体,而且幼儿可以在操作具体实物中进行自主探究,这个活动很有可能成功。

5.有丰富的家长资源:这个主题利于儿童和家长的交流互通,且家长非常支持班级各类活动。

至此,我们确定了“自动浇水装置”作为项目活动的主题。

图片

02

图片

构建共同经验,探寻可能

发生的学习

1.了解已有经验,构建共同经验

在正式开展项目活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考虑到在平时的生活中,幼儿可能没有真正接触过自动浇水装置,所以我先邀请幼儿绘制心目中的“自动浇水装置”设计图,以此来探寻幼儿对自动浇水装置的认知经验。

在孩子们进行设计图的绘制后,我发现多数孩子不知道自动浇水装置是什么,呈现出来的设计图大多是孩子拿着浇水壶在浇水。在分享设计图时,仅有个别孩子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自动的意思就是不再需要人拿着浇水壶浇水了,但多数孩子关于自动浇水装置基本没有概念,没有经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是,我制作了调查表,邀请家长共同配合孩子们调查自动浇水装置,并在周一进行了分享和梳理,孩子们顺利构建起了关于自动浇水装置基本构造的经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项目活动的推动需要幼儿具有共同的经验,当我发现幼儿经验缺失时,就进行了以下支持——调查、分享、梳理,幼儿的共同经验由此建立,进一步激发了好奇心和兴趣。

2.预设主题网络图

图片

3.预设可能发生的学习

表1 各领域发展目标

图片
图片

03

图片

聚焦问题,深入探索“自动

浇水装置”

幼儿的经验生长离不开问题的支持,项目活动中一个又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实施,也构成了富有逻辑和条理的问题链。

(一)问题一:你想制作怎样的自动浇水装置?

在正式制作自动浇水装置前,我们进行了一个大讨论——“你想制作怎样的自动浇水装置?”孩子们在讨论时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畅想。

琪琪说:“可以用班级里的管道材料来做自动浇水装置。”

依依说:“可以用棍子把自动浇水装置插到土里。”

小宝说:“我想用饮料瓶来装水,瓶子要大一点,这样就能装很多水。”

孩子们的创想都很丰富,我接着说道:“不如把你们的想法都画下来,设计一下你想做的自动浇水装置。”孩子们马上行动了起来。经过孩子们的绘制和投票筛选,他们选出了四种想要制作的自动浇水装置,并加入了相应的小组。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从幼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对项目活动开展的主动性,但是语言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大多都是局部的,对于自动浇水装置整体的创想还需进一步明晰。

为了让幼儿更加明确想要制作什么样的自动浇水装置,我一方面关注幼儿经验,鼓励幼儿再次绘制自动浇水装置的设计图;另一方面尊重幼儿意愿,在设计图绘制结束后,让班级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设计图和想参加的制作小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二)问题二:制作自动浇水装置需要做什么准备?

确定了想要制作的自动浇水装置设计图,孩子们开始商量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他们认为不仅需要收集相应的制作材料,而且需要练习相应的技能,也就是需要有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

在物质准备方面,孩子们提出了以下想法:“我们组需要饮料瓶子、布条。”“我家里有筷子,我可以带过来。”“我们组就用吸管来运输水吧!”

【教师支持】

根据孩子们提出的物质材料准备,我进行了材料的梳理,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动浇水装置的各个部件以及可以来制作这一部件的材料。

图片

在经验准备方面,孩子们认为制作时会碰到在瓶盖上打孔,用单面胶把棍子粘在瓶子上等操作,而孩子们认为这些操作最好能够提前练习,让制作更顺利一些。于是,和孩子们协商后,我们安排了一次制作技能分解的小练习,放手让幼儿进行局部的制作练习,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并在幼儿遇到操作难题时进行示范,鼓励同伴间互相学习帮助。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操作经验的不足会影响活动的进程,技术问题如果能提前进行练习和解决,相信会对孩子们的制作助力不少。在制作技能分解和技术示范、同伴教学的支持下,孩子们认识到了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充沛的练习机会也提升了他们的手工技能,进一步增强了双手的灵活性,有利于推动项目活动的进程。

图片
图片

(三)问题三:如何制作自动浇水装置?

在做完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后,孩子们开始分组制作自动浇水装置,小组成员每天按照自己的计划和进度自主地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新旧知识经验不断碰撞、融合,不断产生新问题,在和同伴的合作中不断解决问题,积极分担小组工作。

1.第一组

图片

根据设计图,孩子们首先开始在瓶盖里打孔,但是因为当天榔头等工具不齐全,孩子们尝试徒手钻孔、用书本敲打钉子钻孔……但是都失败了。看着一筹莫展的孩子们,我问道:“还有什么办法呢?”希希说:“我们可以找保安叔叔帮忙!他力气很大!”我说:“好的,那我们出发吧!”

图片
图片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在孩子们操作过程中,我给予了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不断尝试、努力坚持等可贵的学习品质在孩子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工具不完备、手部力量等条件限制,显然打孔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水平,所以我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思考其他解决方法,并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肯定幼儿寻求帮助的想法。

接下来,孩子们在保安叔叔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自动浇水装置的制作。孩子们请我拍了照片和视频,和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

图片
图片

在观看视频时,有孩子提出两个想法:“水流得太快了,很快瓶子里的水就流光了”,“装水不方便,需要从地里拔出来再装水”。于是我问道:“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安安说:“孔小一点水就流得慢了!”瑞瑞说:“但是孔已经打好了变不小了。”豆豆说:“可以塞棉签呀!我之前调查的时候就发现有的自动浇水装置是把棉签塞孔里,这样水就慢了。”孩子们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关于装水不方便的问题,还有孩子提出在瓶底部再打一个孔。

接下来,孩子们对自动浇水装置进行改良,先是找一根棉签塞进瓶盖里,然后在瓶底打了一个孔,但是大家发现孔太小了不方便倒水,于是有孩子拿来了一个漏斗插入孔里,“这样倒水就方便多啦!”终于,自动浇水装置改良成功!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师思考与支持】

幼儿从前期调研中获得了新经验并能在实际操作时运用,把经验“内化”了。此外,在分享环节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幼儿倾听今日工作小组的分享,也鼓励其他幼儿针对工作小组遇到的问题及最后的工作成果给予建议,让不同经验水平或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获得经验的提升,即通过同伴的分享学习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不同幼儿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不同的发展。   

2.第二组

图片

这一组进行得非常顺利,孩子们依靠工具成功钻孔,又把绳子穿入孔中,再把瓶子灌满水,捏紧瓶盖,自动浇水装置就完成了。接下来,他们把自动浇水装置放到了花盆边,完成后小组成员开始向全班分享成果。这时乐乐提出:“我觉得应该把瓶子挂起来吧,这样正放的话水怎么能通过布条到泥土里呢?”这一组的瑶瑶说道:“这样可以的!上次妈妈把干的毛巾一半放进了有水的脸盆里,后来过了一会儿没放在脸盆里的另一半毛巾也湿了!”虽然瑶瑶进行了解释,但是有很多孩子很疑惑,这时候轩轩说:“那我们要不等等看吧,如果下午另一端布条真的湿了我们就相信你!”

图片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瑶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孩子,她在平时的观察中了解了布的这个小秘密,并把经验迁移到了自动浇水装置的制作中。但这个经验只有个别的幼儿具备,这也是一个丰富经验的好契机,因此我在耐心倾听瑶瑶想法的同时,也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验证猜想。

到了下午,孩子们发现布条的另一侧果然湿了,这下孩子们都觉得很神奇,纷纷询问原因。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发现是布的毛细现象导致的,并给孩子们播放了解释毛细现象的视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图片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孩子的猜想得到了验证,此时大家非常兴奋,对这个知识爆发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因此,解答幼儿疑问、满足幼儿当下的探究欲望迫在眉睫,于是我直接提供了知识来源。

3.第三组

这一组的孩子们根据设计图紧锣密鼓地制作起来,他们依照原先讨论好的材料,利用水瓶、管道材料、单面胶来进行制作。在制作完成后,我发现孩子们的作品和设计图有些不同。于是我问道:“上面这部分蓝色是什么?你们没有做吗?”肉肉说:“这是水库,做着做着我发现不需要了,因为都是装水的,直接把水装到瓶子里就好了。”“那为什么吸管要用管道包起来呢?”曹哲马上接道:“因为吸管很软会随便扭固定不住,用管道材料包一下,吸管的形状就固定了嘛!”

图片
图片

【教师的思考】

在制作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成品和设计图呈现的是不同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论,教育是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学习者通过经历和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孩子们也是通过实际操作,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原先设计。

制作完成后,孩子们去灌了水,但是他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水流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当他们在和班级幼儿分享的时候,程诺就说道:“水都是从高往低流的,你们组的浇水装置瓶口在下面,输送水的管道在上面,水怎么能流过去呢?”于是肉肉问道:“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孩子们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诗音说:“我们把输送水的管道下调就好了呀!”。天逸说:“我们一开始看到第二组的那个布条上的水可以从低到高把布条湿透,那我觉得我们也可以想办法让水从低到高处流!”我说道:“我觉得你们的两种想法都可以,那我们既可以试试输送水的管道下调,也可以想办法让水从低往高处流!”

于是,想要调整装置的孩子马上开始调整设计图,动手制作,最终调整成功。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想要创新的孩子,我先请他们去调查一下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水从低到高的应用案例并记录下来。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言行,这与幼儿的性情、偏好等都有关。诗音平时是一个很尊重自然规律的孩子,所以她的想法就是根据水流从高到低流的规律来调整装置;天逸富有创造力,所以他提出的是能不能让水能从低到高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水从低处到高处流动这一现象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但幼儿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关注到,此外人们的创新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点,一方面利于拓宽幼儿的思维、知识面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由此,对于尊重自然规律的孩子,我尊重他们的意愿,支持重新调整装置;对于想要创新的孩子,我鼓励他们调查,以期丰富经验拓展思维。

第二天,孩子们兴致冲冲地带着调查结果来上学了,他们自信地进行了分享,原来在生活中有那么多水从低到高流的现象。“用吸管吸饮料,饮料会从吸管里上来!”洋洋说道。范范说:“针筒也是!”文博说:“对!还有自来水能送到很高很高的地方!”我问道:“那吸管的水是怎么从低处跑到高处的呢?”诗音说:“吸管里原先有空气,嘴巴把空气吸走,水就上来了!”诗音一边说还一边拿吸管、水瓶示范了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高楼的水是怎么输送上去的呢?”这个问题把孩子们难住了,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测,有的说可能是用空气压上去的,有的说可能是用机器把水送上去的……孩子们的想法五花八门。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幼儿对吸管、针筒出现的水从低到高的现象已有了清晰的认知,但对于高楼输送自来水的问题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可贵的是他们能根据生活的经验来提出各种猜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的求知欲,我进行了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提供各类能让物体从低到高的玩具供幼儿探索;二是寻找资源,邀请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为我们答疑解惑。

在这样的支持下,孩子们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种方式能让物体从低处到达高处。琪琪说:“磁铁可以把含铁的东西吸起来。”曹哲说:“只要在天平的一边放上重的东西,另一边就会翘起来。”沃沃说:“我还发现水井取水玩具也是这样,绳子一头挂着桶、一头挂着石头,石头一定要比水桶重,这样水桶就能从井里上来了!”“我这几天在科学室拼装扶手电梯,发现原来是用齿轮转动让人能从一楼到二楼的!”乐乐兴奋地说。

【教师的思考】

多种玩具材料的提供帮助幼儿积累了物体从低到高的经验,开拓了幼儿的思维,而不是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水流,未来幼儿也可以把这些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此外,幼儿之间的互相分享也是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在交流中幼儿的思维会更活跃。

在孩子们充分体验各类让物体从低到高的玩具材料的同时,我也邀请到了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录制了答疑小视频,在视频中孩子们了解到了高楼供水是有专门的设备的,由气压罐、水泵和控制系统组成,通过加压的方式运送到高楼中的每一户。通过工作人员在视频中的实地展示、抽丝剥茧地讲解,孩子们逐渐明晰了高楼供水的原理,又一个新知识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了根。

虽然最终孩子们没能让自动浇水装置的水从低处输送到高处,但他们心中已悄悄埋下了“科技改变生活”的种子。

4.第四组

图片

这一组的设计非常有创意,通过感应装置来进行自动浇水,即插在土里的管道感应土壤的干湿,如果感应到土壤很干,就把这一讯息传导上去,然后位于花盆上方的喷头就会洒水。子涵说:“感应装置我们现在不会做呀!”依依说:“我们可以先把样子做出来嘛,而且我爸爸是科学老师,我可以问问他。”

很快,孩子们把自动浇水装置的外形制作了出来,而依依爸爸在家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个能真正做到通过感应干湿实现自动浇水的浇水器!孩子们得知后都很激动。因为疫情不能开展家长助教活动,所以我请依依爸爸录制了一个关于感应版自动浇水装置如何制作的小视频,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认知经验提升,也为自己的创想感到自豪和骄傲!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感应装置的制作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是超出他们能力水平的,但是这样的创想值得鼓励。生活中应尽可能给予幼儿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想法,这样幼儿也会体会到自主探索的乐趣和受到尊重的感觉,能继续保持活动的热情。因此,一方面我支持孩子们先尝试按照设计图制作,另一方面我积极寻求能帮助幼儿解疑答惑的家长支持。家长是课程建构的重要教育资源,依依爸爸为本次项目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模型,把孩子们的设计真真实实地制作了出来,填补了教师和幼儿关于感应装置知识的空白。

图片

04

图片

探析活动,回顾“自动浇水装置”

探索之旅

四组的自动浇水装置都制作完成了,我邀请全体孩子们去自然角参观成果。在参观结束后,我问道:“你们对自动浇水装置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什么想做的吗?”孩子们摇摇头,表示目前基本没有问题了,因此我和孩子们商量后一致决定结束本次项目活动。

孩子们渴望和父母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果,但是因为疫情限制,家长们不能亲临现场,于是我和孩子们进行了商量,调整了分享的形式,改成录制他们介绍自动浇水装置视频并分享给家长。除了分享,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了整个项目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孩子们所付出的努力。

【教师的思考】

一个项目活动是否结束并不是由教师单方面能决定的,当教师发现幼儿兴趣减退、没有问题,或者项目活动的探究工作都已经完成时,教师可以考虑和幼儿商议是否结束项目,如果发现幼儿仍有想探究的问题,教师也应继续支持。在本次项目活动的最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好奇心基本都被满足,也没有了其他问题,于是商议后决定结束本次活动。

在分享环节,我们邀请家长倾听幼儿的分享,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回顾、梳理经验,增强幼儿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活动,为下次利用家长资源打下有力的基础。

在本次“自动浇水装置”的探索之旅中,孩子们丰富了经验,也获得了各方面能力提升。

图片

05

图片

小 结                      

项目活动追求的并不是最后的显性结果,强调的是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过程中指向的幼儿自身的学习品质提升以及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动浇水装置”的探索之旅中,幼儿的学习品质明显提升,比如能更多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养成好奇好问、乐于探究的习惯;分工合作完成小组成果,合作意识进一步增进;遇到问题时能学习运用新知识,在操作中去思考,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孩子们自由、自主地展示他们的一百种语言、一百种思考,获得了对自己作为主动的学习者、生活的改变者的身份的觉醒。

此外,教师和幼儿是平等且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大胆放手,尊重、理解、包容幼儿,通过倾听、提问、回答、材料提供、资源开拓等多样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解决各类问题,在关键处及时进行点拨和启发,助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单位 | 浙江绍兴柯桥区六一幼儿园教育集团
作者 | 俞剑光 余姣
责编 | 田   玉



好消息!本报栏目持续征稿中!
请您点击下方查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