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只读一本书 · 人生本是荒芜,你需要一个锚点

 正午文化 2022-10-24 发布于辽宁

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很多时候在想,人生是怎样的,或许更确切一些,人生应该是怎样的?生命为何,仿佛一切就是一个谜团,在短暂中冗长,在冗长中短暂,而在这矛盾中,人总会有一种意念或是找到一种寄托,在精神上获取安慰,以弥补在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无法修缮的缺陷。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她注重人的内心世界与个人精神的觉醒,在英国哲学家穆尔强调“意识状态”的影响下,发展出着重描写人的精神世界的小说。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他们零碎而漂游的思绪被伍尔夫深层地挖掘而出,缠绕起来,书写成一本著名的“意识流小说”。

小说的开头,在小儿子詹姆斯提出“到灯塔去”之后,故事便围绕着与岛屿隔海相望的灯塔的铺陈开来。由于一直阴雨连绵,詹姆斯的这个愿望一直不能实现,引出了多事惹人厌的塔斯莱,他一直以自己对气象的了解来打击天真的孩子,拉姆齐先生也认为如此,这就是大人的理性与孩子单纯思维的冲突,当然事实也如此,到灯塔去这一简单的愿望,在很长一段时间未曾实现,这又何曾不意味着人生很多事,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实现,总是因为一些原因而遭遇搁浅,有时一辈子也无法完成。


拉姆齐夫妇对于孩子想乘船登塔的愿望的态度,画家莉丽·布里斯科在与其相邀去塔的万千思绪,灯塔对于拉姆齐夫人的暗示,等等被慢慢被剖析而出,抽丝剥茧,却依旧没有如愿到灯塔去。在经过了十几年的物是人非之后,剩下的人才终于再度集结,登上曾经向往的灯塔。所以,仅仅是“到灯塔去”的目标,无意中承载了太多人来自其内心难以言喻的想法。而人人彼此之间交流的“暴风雨”,却无时无刻不在阻挠人们集结,一起登上它。

D.H.劳伦斯在《美国古典文学研究》中说:所有生命体的中心法则是,每个生命在本质上都是孤独且孤立的。一旦这种孤立性被打破,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混淆和困惑就会产生,死亡随之到来。人们因爱而生,但如果爱得太深,就会因爱而死。


生命是一种回声,你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就会收到什么声音。付出善良,也会收获善意。温暖别人,也会收获温暖。每个人都是一道光,愿你也能心怀悲悯,体恤人情,温暖寒冷的夜,照亮人间的路。《马太福音》里讲:你想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别人。换位思考,是人类的共同准则。

《到灯塔去》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