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有千秋的奥地利三杰

 新用户3259 2022-10-24 发布于山东

奥地利萨尔斯堡,一个只有15万人口的小镇,却因着沃夫冈 阿玛迪乌斯 莫扎特的诞生而举世闻名。


2014年,从慕尼黑乘火车去萨尔斯堡。而2016年从维也纳乘火车再次前往,感觉从慕尼黑去更近一些。


从火车站步行3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莫扎特故居。


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萨尔斯堡的莫扎特,生前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几乎涉及到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


200多年过去了,因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钢琴家、小提琴家、管乐演奏家和指挥家也运运而生。


其中三位奥地利钢琴家英格丽 海布勒(Ingrid Haebler),阿尔弗雷德 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和弗德里希 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在众多莫扎特钢琴作品演奏者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近半年来,一有空就反复听他们三位钢琴家弹奏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感触颇多,试着付诸文字。


按女士优先规则,就先说说海布勒。193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海布勒,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与科林 戴维斯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录制了莫扎特27部钢琴协奏曲。


海布勒被不少人认为是莫扎特的最佳诠释者,有人甚至认为,海布勒是为演奏莫扎特而生的。


作为女性演奏家,我认为海布勒的演奏细腻但不乏激情、深刻但不刻板。她与乐队的配合天衣无缝。节奏把握很好,线条十分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主奏乐器与乐队的对话委婉含蓄,轻重适度。


就像对话的双方始终没有哪一方占上风,双方平等交流但又不失抑扬顿挫。这样演奏风格一方面大概由于她身为女性,二来也因为她娴熟的演奏技巧。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海布勒的评价:海布勒从不让自己去“逼迫”或去“侵害”作品本身的一丝一毫。她演奏的任何一个乐句或乐章,都像是在“操控木偶”,而且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优雅与脆弱。她也知道所有音乐的生命,都悬挂在手上的这条“丝线”上,过份的曲解与夸张,只会让音乐受到束缚,会与莫扎特的“天籁本质”相抵触。


因此,这些钢琴协奏曲中,任何戏剧性、激烈或深沈的效果,似乎都来自作品本身的需求,而且都像是经过海布勒小心谨慎的评估后,再演奏出来的;优美的外表背后是小心谨慎。很显然,海布勒非常信任听众,知道他们会发现音乐里人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弱点。难怪,英格丽·海布勒弹奏的莫扎特,永远被认为是最权威的。


现在说说布伦德尔。这位于1931年出生于南斯拉夫的奥地利钢琴家,一贯被人们认为是学者型的演奏家。


早在1964年,布伦德尔就录制了贝多芬钢琴作品全集。但他也同样钟情莫扎特作品。因此有人认为他是德奥古典作曲家最具思想性的诠释者。


布伦德尔一贯本着对作曲家负责,对作品更加负责的态度,及其谨慎地处理作品中的每一个乐句。


他的演奏充满了理性。就以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K37为例,第一乐章是我听得最多的一部分。


这是我听得最多的一的乐章。我觉得布伦德尔一直在提升整个乐队。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布伦德尔本来就是一位思想丰富、学识渊博的学者型钢琴家。


所以他与乐队的对话超越了普通的感性层次,而把整个乐队提升到理性甚至是哲学的层面。这在K37的第一乐章里尤其明显。


布伦德尔的演奏似乎会缩小你幻想的空间,但同时又会扩大你思考的空间。他的演奏有时是提问式的。不仅期待乐队作答也期待听众作答。


布伦德尔在音乐界充当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演奏之余,他还出版过诗集和音乐随笔。2008年在他的告别演出音乐会上,几乎每位观众都是带着既遗憾又幸运的心理参加了他的告别演出。演出结束后,据说观众的掌声持续了20多分钟。


最后说说古尔达。2006年之前,我还不知道古尔达何许人人也。在音像店中无意发现了一张盗版DVD,是古尔达与慕尼黑交响乐团演奏的莫扎特第20和26号钢琴协奏曲(K466和K537)。


首次看这张DVD,还以为是一场非正式演出,或是一场预演。看到结束才意识到这就是一场正式音乐会。因为整场音乐会,除了古尔达身着长袖T恤头戴犹太小帽外,观众都着正装。


看完整场音乐会,从此死心塌地迷上了古尔达,并开始收藏他的作品。


这场音乐会,K466和K537,古尔达既担任钢琴独奏又兼指挥。以K537为例,第一乐章一开始,其它演奏你都只能听到乐队的声音听不到钢琴声。而古尔达的演奏与众不同,一开始就加入了钢琴。因为他左手弹琴,右手指挥。


在这个乐章里,我认为古尔达内在张力的表现超越了任何其它演奏,甚至超过他自己与哈农库克合作演出的同一曲目。


这部作品我收藏了众多钢琴家演奏的。海布勒的虽然也很不错,但在张力表现上略显不足。


布伦德尔演奏的呢,在节奏的处理上略略快了点,感觉有点赶。


而古尔达的处理恰到好处。钢琴演奏一方面需要有外在力量的表现,但另一方面更需要内在张力的表现。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古尔达是最出色的。


他的琴声带动乐队,仿佛一根有弹性的细线,一张一弛,有时你甚至会觉得这根线被拉得过猛几乎断裂,但就在这一瞬间,它又被收回来了。


就这样一张一弛,几个回合,你的心也会跟着上下起伏。或许因为没有指挥,古尔达自己干起了指挥一活,他发挥得更加自如率性,第一乐章里,弹得兴起时,竟然用左手食指单指击键。


K537的第一乐章,钢琴与乐队的对话很有意思,有时双方似乎在争执,各持己见,但最后古尔达似乎在说,好了,别争了,就到此吧,你们都听我的吧。


第二乐章,对话比较缓和,时间也较短。这个部分双方都十分客气,显得彬彬有礼。


第三乐章,一开始古尔达就完全进入一种轻快的对话情绪中,他似乎是说,好了,现在换个轻松的话题。于是这个乐队随着他进入一个谈笑风生的环节中。


古尔达与乐队完全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时候你甚至分不清他到底代表乐队还是独奏或是指挥。


看他演奏的K537,你在他身上会发现音乐家的纯真、天真和童真。有时你会觉得他就是观众席里的一名观众。所以我觉得古尔达集演奏家、指挥家和观众为一身的钢琴家。


古尔达最终能成为一位率性、随性和任性的演奏家,是出于对音乐的忠实,音乐已然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加上他一流的演奏技术以及与作曲家心心相通,最终从他指间流出来的音符🎵处处带着作曲家的心灵脉动。


韩愈《进学解》这样写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而古尔达之于乐队和听众,在我看来也是闳其中而肆其外也。


布伦德尔拒绝演奏肖邦和拉赫玛尼夫的作品,而大多演奏德奥作曲家作品。古尔达多半演奏德奥作曲家作品。虽有不少人认为古尔达是巴赫和贝多芬最佳诠释者,但他本人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德奥虽不分家,但他对巴赫和贝多芬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倒是在思想和心灵上与莫扎特更加接近。


古尔达以怪异著称,从他的着装到对爵士乐的入迷等都饱受争议,但他的演奏水平一直以来都得到行内行外人士的一致称赞。


同时古尔达也被认为是一位离经叛道的钢琴家。一方面由于他不拘一格的演奏风格,另外也由于他曾痴迷爵士乐,试图在爵士乐和古典之间建构桥梁,当然最终的努力是不成功的。但他仍被看作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统的古典音乐演奏家。


阿格里奇,也算是当今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了,她早年师从古尔达。然而专业人士还是认为,被人们誉为钢琴女祭司的阿格里奇与其尊师古尔达在演奏水平上相差的不只是一个数量级。可见古尔达在音乐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古尔达在他去世前不久曾向外界发布他死亡的信息,为的是想亲眼看看外界对他的逝世会做何种反应。他生前也曾表示想在莫扎特出生的那一天去世。这个愿望终得实现。在莫扎特出生后的整整244年,即2000年1月27日,古尔达因心脏衰竭而去世。天随人愿,算是了却了古尔达生前遗愿。


背景音乐就是古尔达弹奏的莫扎特的第二十六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哈农库特担任指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