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西一里2l6sluho 2022-10-25 发布于上海

游历风气的发展历程

唐朝时期,盛唐的风采展现在世人眼前。唐朝那强盛的综合国力让天下朝拜,这体现出唐朝盛极一时的武功。

而在这武功的另一面,是唐朝更加令人沉迷的文治。

盛唐不仅有此去安西九万九千九百里的广袤疆土,更有文风粲然的诗歌与骈文。

文治的兴盛,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士人阶层。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士人,从商周时期就作为贵族的附属阶层而存在。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士人或者说士族阶层打破旧有的贵族奴隶主阶层统治国家的改变。

可是到了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发展让士人阶层堕落为新的旧贵族。直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与武将勋贵集团的兴起才打破了士族的垄断。

与此同时,寒门与庶民阶层读书人的兴起也让士人阶层注入了新鲜的血脉。一个崭新的,融合了门阀与庶民的士人阶层在唐朝时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士人阶层的兴起,带来了另一个现象——游历。士人喜欢游历山川,拜访名士大儒或者高官显贵。

从两汉时期开始,士人们便已经开始有了游历之风。到了唐朝时期,士人的游历之风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唐朝时期落第士人游历的原因

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喜好游历的原因,则是要全方位地来看。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还不完善。察举制的影子还在科举制当中占有很大的成分,这影响了科举制举士的公平性。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官员和名士推举孝廉也就是有品德也有能力的士子做官。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并不采取密封制度,考官很容易就能获取到考生的信息。而对于考生的文章,更是会带着滤镜去打分。

比如一个考官在看到两份同样笔墨的文章时,自然会考虑两个作答考生的身份。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比如哪个考生出身更高贵,哪个考生有名士大儒或者高官显贵地赞扬甚至是推荐。这些因素影响了科举制的公平性,也让游历成为士人的一种风尚。

游历的目的可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拜访名士大儒或者高官显贵。在游历的过程中,士人会挑选一些名士高官们的所在地。

在当地参加游园会与诗会,更要在游园会与诗会上吟诗作对或者发表时政看法来让名士高官们对他们感兴趣。

名士高官们自然也是喜欢与年轻的士人打交道,一方面是挑选学生弘扬自己的学问。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另一方面,这样的师生关系在政治领域当中可是先天的派系划分。士子们被名士高官推荐进入官场,自然会投桃报李对这个老师进行帮助。

而说回名士高官们扶持士子的手段,那可就很有说法了。一旦名士高官们看中了哪个士子,只要他们随口赞扬两句或者回赠些诗词就会让士子的名声传入科举考试的考官的耳朵里。

再喜爱一些,就会写推荐信或者行口头的拜师礼。最喜爱的,更是会行正式的拜师礼或者嫁女儿的。

唐朝中后期那强势的地方节度使造就了游历风气的兴盛。幕府这个词,是从古代中国的公侯将军开始的。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两汉时期的大将军、骠骑将军等顶级武将与地方的列侯,可以开府征募士人为其服务。

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与藩王,同样拥有开府的权力。这些幕府主征募士人,对于科举落第的士人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进入幕府的士人称之为幕僚,这些幕僚是不经过朝廷正式流程就可以当官的。幕府主征辟士人的要求,全看幕府主对于士人的态度。

换句话说,只要幕府主满意就好。哪怕是屡次不第,在科举场上声名狼藉的士子也有机会受征辟进入幕府。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节度使和藩王们的征辟,让各大节度使的驻节地成了士人游历的重要地点。

唐朝时期的士子去其他州县游历可以在当地取解。这又说回了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士子可以不按照籍贯进行科举考试。

本来在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定的时候,士子参加科举必须要按照籍贯划分。

但中晚唐时期的政治动荡和中央权威的下降,让科举考试形成了可以去其他州县参加考试的现象。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士子们在本乡竞争压力大,就选择去游历。或是找个有名士高官的州县拜师,获取赞赏以至于推荐后就在本地进行考试。

这个考试称之为解试,通过后才可以被称之为“举子”参加科举考试。或是寻找亲朋旧友担任官职或颇有名望的州县,前去拜谒后再参加科举考试。

不光是各种原因,落第士子喜好游历的风气与科举制是分不开的。

而科举制的目的,就是选拔符合朝廷规定的官员。可以说士子的游历风气,就是因为出仕做官而形成并且发展的。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游历风尚的影响

中晚唐时期的地方节度使做大,严重挑衅了中央朝廷的权威。许多落榜的士子被推荐给节度使,甚至直接被节度使的幕府征辟。

这样让人才流入地方,形成了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朝廷争夺人才的局面。这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以至于让中晚唐时期的中央朝廷的人才储备产生了危机。

古代中央朝廷一般严禁百姓游荡,这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定危害。地方军队与农民起义军缺少政治纲领与指挥,单独割据不会成为中央朝廷的心腹大患。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而还有句话说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士子们的游历本身也不会对中央朝廷造成危害,毕竟读书人没有军队是不可能造反成功的。

但当有政治纲领的读书人与有军队力量的节度使、起义军结合之后,这对中央朝廷的危害可就是相当严峻了。

有了落榜士子的支持,节度使在内政与外交方面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甚至个别极具才华的落榜士子,对于节度使的军队建设与民心收拢也产生了巨大的帮助。

更严重的是,这些落第士子许多都对中央朝廷有怨恨。比如朱温麾下的文臣李振和苏楷,此二人就对中央朝廷进行了打击报复。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根据《旧五代史·李振传》当中的记载:时振以咸通、乾符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 永为浊流。

李振几次科举考试落第,让他极其憎恨中央朝廷的官员。居然在抓获中央朝廷的官员后,让朱温把他们投入黄河。

理由居然是这些官员自诩清流,那就投入浑浊的黄水让他们变成浊流。还有同样因为相貌问题而落第的苏楷,也在朱温麾下扮演了晚唐时期中央政府敌人的角色。

《北梦琐言》当中记载:楷人才寝陋,兼无德行…… 率先黜落…… 专幸邦国之灾。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苏楷因为相貌丑陋、德行不足而被唐昭宗罢黜,结果他开始专门研究如何给国家制造灾祸。投奔朱温后,更是成为朱温篡唐的谋划者之一。

除去这些社会危害,游历对于士子本身也有许多消极影响。供养士子读书游历需要经济支持,而出身寒门的士子要么因为游历而导致经济窘迫以至于家庭无人照看。

要么根本无法游历,也入不了名士高官的视线。但是士族出身的士子却可以到处游历拜访名士高官,一时间游历居然让科举制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危害。

能游历的大多数都是士族出身,这些士子做官自然也更方便些。而当他们成为名士高官之后,也会更倾向于提拔士族出身的士子。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落第士人游历与科举制的关系

科举制形成的原因,是中央朝廷为制衡士族而推行的。可游历却让科举制的初衷与效果相背离,这不得不说是当时的历史环境给科举制的反作用。

造纸与印刷术的不成熟,让书籍变的珍贵。士族影响还末日薄西山,让寒门士子还很难跨越阶级的限制。

这直到北宋时期,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彻底成熟才让书籍变的普及。而士族影响力的衰弱,也让更加公平的科举考试规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各种书院的出现,也让寒门士子有了接触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在北宋时期,落第士子的游历就不是很普遍了。北宋时期的游历,大多还是为寻访名师而奔波的。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落第士人游历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可以说,游历本身与科举制是分不开的。游历与中央集权更是此消彼长的,强势的中央朝廷基本上都会限制士子的游历。

唐朝时期的落第士人形成游历的风尚,与唐朝时期不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和中央集权的衰弱密不可分。

中央朝廷的集权程度低,造就了地方节度使的做大。这些节度使任用官员与中央朝廷的要求不一样,基本上对于游历的落第士子是不看品德与相貌的。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许多落第士子更喜欢与节度使打交道,而不是专心于科举考试进入中央朝廷做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游历当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更可以说,中央集权就是游历风气的另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