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西一里2l6sluho 2022-10-25 发布于上海

王阳明被后世誉为完人、圣人,是真正完成儒家三不朽伟业之人,功绩甚多,涉猎广泛。仅以思想论,他开创的阳明心学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且几经流变,遗泽远播海外。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王学的分派原因

首先,阳明学形成源头之混杂是阳明后学分裂的一大动因。

心学虽然是儒学的一大流派,细究其源头,则王阳明受到佛道思想影响深远,而于诸子百家亦多有涉猎。这在他本人身上,固然是事功奇绝,成为“完人”、圣人,至有“以人掩书”之叹,并且本人也能够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取其精华。但他能做到的事情,不代表其传人也能够坚持。

各派学说的逻辑、发展轨迹自成一体,阳明之博取百家在包容之外,也有逻辑生隔阂、生分歧之处。譬如佛道原本出世,而心学作为儒学的流派,毕竟重视入世的事功,本难以协调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况且王阳明晚年分良知学为向上一路、向下一路,而称各有入处,各有修行法门,实际已经开启身后分裂之端,源头不纯,其流各有清浊是理固宜然,甚至这种分裂未必没有王阳明的许可。

其次,社会风气的逼迫使得王门传人各奔西东。

王学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显学,并且已经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许多学者、官员的认可、推崇。但王学的发展也存在更大的阻力。

一方面,程朱理学的地位是官方认可的,理学既然是官学,王学想要争取地位,就非常困难,其时官场中仍以程朱理学为主流,所谓学而优则仕,官场的权力争夺往往以攻乎异端为借口。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阳明学的出现引起理学的反扑——宗阳明学者、官员的增加是对宗程朱学者、官员、士子生存环境、官场地位、政治权力的威胁

于是,在强势的反扑之下,阳明学几次被定性为伪学,并一度被迫放弃用以讲学的书院,明令儒生不得习其学。

另一方面,王学产生前后,士林官场普遍洋溢着辟佛、驱老之风气,乃至将佛老视作儒学不振之公害。

——当然啦,这一幕想必时人极为熟悉,儒学每至变革之际,必要贬斥佛老,然而阳明学恰恰与佛老关系甚深,则王学对佛老的态度,也是它遭到排斥、打压的缘由。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在此基础上,王学传人屡受冲击,至于摇摆不定,其分裂是题中应有之义。

其三,弟子传人秉性的差异是王学分裂至此的直接原因。

门人既多,则志向不一,继承的主要思想内容也各有差异。

如王畿亲佛学,其“四无说”有浓厚释教色彩;欧阳德不喜佛老,重视实践,其说偏向于慎独省察;王艮出身微末,故重视实施于日常琐事之中,立“淮南格物”派……门人的数量、质量、品性,成为阳明学分裂的重要原因。

最后,这也是学问演进之必然。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远的,如墨家三分、儒家八分,近的,如佛门分南北两派。王氏说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弟子如果不能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一味坚持老先生的见解,没有任何变化,则学说必逐渐式微、奄奄一息、甚至消亡。

王学分派的标准问题

阳明学在王守仁身后分裂已成事实,但如何分辨不同的派别,自王学分裂以来,众说纷纭。

中国最早的系统、全面研究王学的学者,当属黄宗羲。

黄宗羲晚年倾心编写《明儒学案》,系统、完整地剖析了明代的学术脉络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对于王学的分派,或者换言之,阳明后学,黄宗羲按照地域分类,而能兼顾其思想倾向,对各传人的主张、生平有较为简洁明了的记载,有史有述。

黄宗羲按籍贯将阳明后学分为:浙中王门,代表人物为徐爱、钱德洪;江右王门,代表人物有邹守益、欧阳德;南中王门,代表人物有徐阶、唐顺之;其余有北方王门、楚中王门、闽粤王门等,又将源出王门而独立宗旨者,即收入止修学案、泰州学案。

这种分法较为全面,且影响较大,但有一定缺陷。

其一,不同宗旨的学者因籍贯相同而被归为一处,不利于稽考其思想差异;其二,许多王门传人四处为官,并不长期呆在故乡;其三,诸如北方王门等概念包含多省份,不适于清晰定位。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其后,王学的研究热潮出现在国家动荡之际,一在明亡后,众学者指摘王学流弊,将矛头指向以李贽为首的王学末流,进而迁怒王学

一在清末以来,旧秩序的惨烈收场使学人反思国故,这种情况下,王学的知行合一等思想更迎合世界大势,因而对于王学的研究也就有所进步。

民国时期,嵇文甫按思想倾向将阳明后学分为王学左派和王学右派两大类,并着重论述李贽的思想,自此王学左派这一概念深入人心,获得广泛认可,这显然受到世界史的影响。

于此稍后,朱谦之按学问宗旨将王门分为左右两派,并称“左派主动,右派主静,左派主张本体即是工夫,近顿悟的;右派主张由工夫达到本体,主渐修的。”这种分法,显然消解了其中的政治意味,但又更近于禅宗之分裂。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不论重思想还是重学问,左右两派终究过于笼统,况且大部分门人并没有强烈的左右倾向,而是徘徊于左右之间,这种非左即右的二元论,很难应用于一种持续时间长,门人众多的思潮。

后日本学人冈田武彦受嵇氏影响,将王门划分为左派现成派、右派归寂派、正统修证派三种。

这种划分方法结合了左中右的思想倾向和现成、归寂、修证三种学术宗旨,较为巧妙也较为周全,因而影响较大。

其后,钱明分阳明后学为现成和工夫两大系统,前者包括虚无派、日用派,后者包括主静派、主敬派、主事派;杨国荣分为现成派、归寂派、工夫派三类;陈来分为正统派、自然派、中间派三类。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这显然都受到冈田武彦的影响。

应当说,王门的分派各有道理,且分派本身目的即在于更清晰简洁地认识、了解和研究阳明学,但各种分派方法客观上造成了理解和研究的困难,也无意地忽视了各派传人个体间的思想差异,今人至于以分类为要,则不妨缓行。

略论王学及其传人的思想倾向

上面已经提到王门的各种分派,但对于阳明学及其流变略有疏漏处,这里以王阳明及几个后学的重要人物为纲,简单介绍一二。

1、阳明之源

首先,王阳明少有异志,追求成为圣贤,他的家境、家风、学识,乃至以后的科举路、仕途、经历都为阳明心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在王守仁身上,不仅有积极入仕,报国安民、建功立业的世俗渴望,也有看淡名利、超然物外、修佛学道的旷达洒脱,更有倾心儒家欲与孔孟并驾齐驱,开宗立派的宗主情节。

王守仁能将三种倾向兼容,也就是他能够开宗立派的关键。

心学与理学之分庭抗礼,有所发挥处正在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致知和致良知仅一字之差,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谓良知,一是指其天赋性,匹夫匹妇皆可为圣贤;二是指其判别性,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三是指其具足性,吾性自足,何须外求。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2、龙溪之流

阳明之后,王畿近于佛,天泉证道,主张四无说。

他提出良知“不学不虑,本来具足,众人之心与尧舜同”,无知而无不知,能生天地万物。他提出的心体合内外、有无、虚实、寂感、动静之道。至于修行的“工夫”,他认为“本体即工夫”,主张静坐顿悟,固不废书,但不必拘泥于言语。

相对于老师,王龙溪对良知有所发展,王阳明认为良知与万物为一体,王龙溪则解释为良知生万物,则这又是将良知,也就是人的思维提升到本源的高度。

也是因此,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到王龙溪处,演变为“心生万物”(大乘教义)、“天地一气”、“乾坤一气”(道家易学),进而演变为“心物一气”(心学),这种沟通三教,试图左右逢源的尝试,反而使得自身理论呈现出不严密性,引起其他门人的诘责。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3、黄子之变

王学门人里一位同样颇具传奇色彩的是黄绾,此人盖出朱入王之辈,远宗孔孟,及长,倾心阳明,无弗入也,至阳明辞世,慨然以王学门人自居,扶危救困,然学术思想又为之一变。

黄氏的特殊之处首先在于他也早有成圣志向,朱子学“存天理灭人欲”毕竟使他无可排遣颇为苦恼,因而阳明学之致良知直接地为他提供了解决私欲的途径。

但他远宗孔孟,是一个始终追求回归原典的学者,而心学实际上用心学的理论重新包装了儒家经典,混合儒释道三教理论,这是王阳明与黄绾之最大分歧处。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因而,在心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上,他也有自己的解释。

在格物致知问题上,王阳明主张“'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黄绾认为“致知是格物功夫,格物是致知功效。”

对于致良知,黄绾则称,“格物”效验就是“物格”,“知至”就是“致良知”工夫的圆满,二者在形式逻辑上同一的,格物完成的同时,致良知的工夫亦告完成。

换言之,“求尽其道于吾身,则吾身之物格;吾身之物既格,然后家、国、天下之物皆由之而格矣,故曰'致知在格物’。”这里也能明显看出他贯通原典与心学的尝试。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总的来说,由于思想的分歧,个人的经历,黄绾可算王门的“反叛者”,或者说他自始至终没有全盘接受阳明心学,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

4、泰州之别

王艮是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并且知名度较高,但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不将其归为王门,而别立《泰州学案》,盖其思想有若干创新处。

首先,以经解经,以意逆志。所谓以经解经,就是不顾汉学注疏、宋学章句,只以经文互相理解,而不理会前人注解;所谓以意逆志,就是对于经义有疑难,也无从前后串解者,就以己度人,推敲作者意图,颇有“六经注我”之风范。

——此人半路出家,本非自小业儒之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其二,良知为本,闻见为末。所谓良知,就是本心,所谓闻见,就是典籍经义,故本句意在强调重视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典籍为辅助。

其三,安身、保身为本。这又是王艮与阳明相差较大的一点。

朱子学固然以存天理灭人欲为纲,心学实际没能摆脱这一束缚,仍然是灭人欲,存天理。

而所谓安身、保身,换句话说就是重视自己的个人私欲,适当排遣而非压抑自己的个人私欲,看重个体生命价值,不盲目殉道,这为明末李贽等人肯定人欲大开方便之门。

其四,百姓日用即天道。这还要归功于他出身寒微,故重视匹夫匹妇,向来印象中的心学在底层群众中广泛迅速普及,泰州学派之重视百姓日用,居功甚伟。

知行合一王阳明:浅谈王学各派

以上几位不过稍稍列举,王门之全貌,此处得窥一斑而已

小结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固为一大功业,但若无门人弟子发展、传播,不免可惜,渐至凋亡、王学的分派是学说发展演变的必然,究其原因,既有王学思想本身的,也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王学的分派也使得王学思想含义更为深远,推陈出新,历久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