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公粮——农村记忆100系列

 简心素文 2022-10-25 发布于江苏

交公粮

——农村记忆100系列

农民种地纳粮是自古以来的责任和义务,越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粮食越贵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收获的粮食先交国家,剩下的再分作口粮、留作牲口饲料。

交公粮和送公粮上升到爱国主义高度,人们把交公粮也叫交“爱国粮”。交公粮以生产队为单位,大车小车齐上阵,有的马车披上红绸,骡马也带上大红花,麻袋上贴着标语,从村里到粮管所,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村是历年的先进单位,大队干部无论干什么都争强好胜,在定产量的时候虚吹浮夸,导致交公粮超出实际的承受能力有人估算,拿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交公粮,所分口粮不足,很多年份人均不足400斤,使社员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长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有一年,小麦遭了雹灾,收获的小麦基本交了公粮,每人分了5斤小麦,只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吃上顿白面,平常有地瓜和地瓜干吃就不错了。老百姓淳朴,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是应该的,很少有怨言。

交公粮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夏季主要是小麦,秋季就多了,地瓜干、玉米、高粱及油料作物花生大豆之类都有。当时各公社都有自己管辖的粮管所,负责收购各村交来的公粮,管理保管着交来的粮食。当时的粮管所是最牛的单位之一,负责粮票的兑换公职人员的口粮各种民用粮食的管理工作。

小时候看到生产队组织交公粮的,是夏天交晒好的小麦。大队派出干部负责每个小队,当时还有公社派下来的驻点干部,要求每个生产队一辆马车,装着满满的用麻袋盛着的小麦,在村东头的大道上集合每辆车的两匹骡马都带着大红花,车把式也穿着整齐,拿着鞭子站在大车旁每车跟着两个卸车的青年,八辆马车一字排开,甚是壮观,犹如出征一般。村民们站在大道两旁看光景,大队干部一声令下,马车一辆跟一辆出发,那种仪式感至今记忆犹新。

我跟着马车多次送过公粮,送过小麦、地瓜干、玉米等,最累的是送小麦。小麦用新麻袋装着,每袋接近200斤重,到了粮管所,过完秤后自己扛到大仓库里倒下。我们一共三个人,两个人抬着麻袋向上一悠,另一个人半蹲下用肩扛起来,再立起身扛到仓库里。

有一次,还得扛着麻袋走一根木板支起的斜桥,人踏在木板桥上,还晃晃悠悠,担惊受怕。我当时还年轻,扛一麻袋小麦很吃力,也只能咬着牙硬扛。我们三个扛完一大车小麦,累了个半死,在旁边的石头台阶上休息了一会,然后坐着马车回家。我当时在想,有个小车推着也好,不敢奢侈有传送带,这人力扛麻袋太辛苦了。

地瓜干作为公粮就轻快多了,因为一麻袋地瓜干一百多斤,扛着也不感觉沉,并且自己就能扛到肩上。地瓜干都是春地瓜干,一页页的白白胖胖,装在麻袋里也压不碎,倒在仓库里哗啦哗啦的,白茫茫一大堆,听说拉到酒厂造酒,真是有点可惜。

有一次,第二小队用窝地瓜的老母子切成的地瓜干交公粮,被粮管所工作人员查出来,被迫把地瓜干拉回来并通报给大队,二小队的队长还做了检查,差点打成反革命。地瓜干是各家各户交到生产队里的,要求都是春地瓜,特殊情况下可交秋地瓜干,一般说来,上缴国家的都是好地瓜干。

最有意思的是送花生,每个生产队上交一定数量的花生,作为特殊的公粮任务,也是交到粮管所。我们小队里派我们三个人跟着马车去送花生,花生用麻袋装着,用麻绳缝着麻袋口,我们干馋捞不着吃。范志江心眼多,提前装在衣服兜里一个缝麻袋的针和一把小刀出了村后到了大道上,他拿出小刀割断麻袋绳的一头,倒出一些花生后,又用麻袋针引上麻线缝起来一连开了三个麻袋,倒出两帽子花生,我们两人一帽子,剥着花生吃起来,到了粮管所也吃上了。在进花生仓库倒花生的时候,我们故意在麻袋角上一只手捏住一两个花生,提溜着麻袋出来扔在大车上回家的时候,我们再从麻袋里找出那几个花生,每人也能装满衣服口袋。

交公粮在当时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村年年都超额完成任务,是交“爱国粮”的先进单位,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我记得只有一年上级免了我们村的公粮任务,那就是种夏高粱的那年

由于大队干部不顾实际情况,硬逼着各生产队不准种玉米,少栽夏地瓜,全部种上夏高粱结果农历九月十八下了大雪,夏高粱正在灌浆期,被全部冻在地里,收到家的也是冻烂发霉的夏高粱真是天灾人祸,每人口粮不足四百斤,大部分是不成熟的夏高粱。公社本来准备事例典型,看到这种情况,也都闭嘴不做声了,只好免去我们村的夏粮任务。

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农民祖祖辈辈都交,皇粮国税天经地义,没有人敢违背。大包干之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粮食成倍增长,各各户都自觉完成交公粮任务,自己也有了很多余粮,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到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庄严宣布,取消农业税,免去交公粮的义务,结束了农民种地交公粮的历史。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年代,全国80%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吃从微薄的收成中,拿出最好的粮食交“爱国粮”,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广大农民的恩德。

现在已没有交公粮之说了,但粮食的重要性仍要高度重视中国有14亿人口,一定要自己端牢端好这个大家庭的饭碗,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在饭碗上出问题。

作者:李振喜

◆李振喜:媒  婆——农村记忆100系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