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构建木石因果的现实模型是什么?脂砚斋说:一花一石如有意

 青溪话红楼 2022-10-25 发布于河北

红楼梦中的蒙古元素(七)木石因果和敖包

木石因果是曹雪芹笔下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世姻缘,癞头和尚在甄士隐梦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遥远的西方有一条河,叫作灵河。灵河岸边有一块石头,是三生石。三生石畔长着一株草,是绛珠草。绛珠草和三生石之间的这段关系,就是木石前盟。

任何文学意象都来源于生活,木石前盟建构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呢?

青溪前期六篇文章指出,《红楼梦》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元素。比如:贾政作为小儿子却居住在荣国府正房,这种设置源自于蒙古族的小儿子守灶传统;红色在蒙古文化中象征着神灵,“悼红轩”的寓意正是悼念亡灵;贾宝玉的满头小辫子的发型,是古代蒙古族发型的再现等等。

蒙古大草原上有一种标志物是敖包,它的意思是木、石、土堆。敖包一般建于山岩等高处或江河、泉水、湖泊等水源之畔,蒙古境内比比皆是。

木石前盟的三要素是:河流、石头和草木,这种基本构成和敖包高度一致。青溪认为,木石前盟的文化基因就是蒙古敖包。

电影《阿尔法*狼伴归途》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部落首领科达的儿子在一次集体狩猎中坠落悬崖。科达等人等待了一段时间,不见儿子回来,众人都以为他一定死了,劝科达不要再等。科达忍受着丧子之痛,拿起一块石头放在一个石头堆上。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不知道有敖包的存在,科达的举动在我当时看来就是以一块石头纪念儿子,那个石堆代表的便是许多在此处丧生的人。影片讲述的故事背景是沙漠而非草原,但是世界上最能相通的是人类的情感。沙漠和草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地域广阔、人烟稀少,人们为了生存会长途跋涉,以打猎为生。

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有人在途中死了不太可能会把尸体带回去,况且游牧民族的家本来也难以固定。游牧过程中有人去世,就地掩埋是最现实的处理方式。人们对于死者的哀悼形式,也许只能是堆起一个石堆,放一块石头来作纪念。年代久了,这样的石堆越来越多,这种习俗也就逐渐形成。

蒙古大草原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垒起来的石堆,远远望去非常像坟场。敖包上面插着各种木棒或柳枝,即所谓的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

蒙古族有祭祀敖包的习俗,关于这种习俗的流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祭敖包就是祭英雄。

第二种说法认为,过去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总之,“敖包”在草原人民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颂,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

《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说的是宝黛二人的爱情故事,它和敖包的意义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呢?

关于木石前盟的来历,脂砚斋介绍说: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

这段批注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风月波澜”,二是刘长卿的诗句。下面分别解释:

一、风月波澜

风月在古代文学上具有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讽喻时政。陆游就因为“嘲咏风月”被贬,他作诗说“放逐尚非余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连坐频年到风月,固应无客叩吾门。”

陆放翁以诙谐的笔调,调侃自己的仕途坎坷,说自己的放逐与众不同,居然连吟风咏月都成了御史台们弹劾的理由!以前自己犯错总是牵累朋友知交,这次甚至牵累到了“风月”,看来再也不会有人敢进我的家门。

“风月”在古文化中用来影射时政,脂砚斋说的“风月波澜”暗喻的就是政治风波,作者历经“风月波澜”隐喻他饱受政治打击。

二、一花一石如有意

不语不笑能留人

这句诗化自刘长卿的“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脂砚斋把原诗的“竹”改为“石”,以对应“木石”。

刘长卿原句出自《戏赠干越尼子歌》,批书人引用这首诗,意在说明什么呢?

诗的第一句是“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这一句描写一位十五岁的女子,本来是秦国人,如今滞留在楚地。

“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的上一句是“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北客”指秦人,秦人见到她猜测她也是秦人,这说明她身上保留这秦人的特征。这位秦国女子为什么会流落楚地,是因为战争造成的。

刘长卿的诗多寓政治失意、反映战争离乱。脂砚斋借用他的诗句,解释木石因果的寓意。

综合以上两方面,脂砚斋这段批语的意思是:

《红楼梦》作者历经的“风月波澜”实际比喻政治风雨;“尝遍情缘滋味”则是体验了各种人情世俗,尝尽了人间最高的富贵,也遭受了最大的磨难;“至无可如何”指他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大势已去,难以回天。

在这种彻底败落的状况之下,作者想要把自己的经历记述下来,可是迫于朝廷政治上的抹杀和封锁,大无可奈何之下,才创作出了“木石因果”这样的一段因果。木石因果的真正寓意是政治风波、战争离乱中遭遇的命运波折。

原著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中,贾宝玉对芳官表达了自己的祭祀观,他说:

“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

贾宝玉说的“仓皇流离之日”,隐指战乱中的逃亡离乱。这时候他也不忘祭祀,怀着诚挚之心,以洁净的土草作祭品。这种祭祀的方式和观念,植根于蒙古的敖包祭祀。

结语

木石前盟的故事为什么设定在“西方灵河”岸上?“西方”是日落的方向,比喻死亡;“灵河”比喻的是死亡之河,暗喻无数战争中的亡灵。

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木石因果,来源于蒙古的敖包祭祀文化。木、石的组合意象象征着蒙古的敖包,表达对战争中的英魂的祭祀之情。

思考

《红楼梦》借助蒙古的敖包文化构建木石前盟,这个神话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和蒙古族有什么渊源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