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路明灯,照我前进——读李镇西老师的一文有感

 蓝婷的梦 2022-10-25 发布于河北

5月20日,李镇西老师在公众号“镇西茶馆”中发了一篇文章——《一线普通老师如何写出能够正规出版的书?(为您支招)》,读后很受鼓舞,像指路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李老师现已出版了80多本书,由他支的招是有切实的实践经验的,绝不是纸上谈兵。李老师说,所谓“写出”,就是自己的原创,而不是“剪刀加浆糊”(现在是“复制”加“粘贴”)的拙劣拼凑,或巧妙“洗稿”。所谓“出版”,指的是正规出版社的出版,而不是花钱买书号的自费印刷。
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自己大量的写作,而不是“照抄”;第二,不要急于求成,用钱来解决问题,而应该是“铁杵磨成针,水到自然成”之事。
意识跟上了,态度端正了,就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鲜活的实践。贴着地面“做”出来,而不是脱离实际“想”出来。要热爱生活,研究教育。
这一点上,公众号上已发表80多篇原创文章的我深有感触。我们一线教师没有太多精力去研究高深的教学专著,教育理论,但我们有一另一片“宝藏”,每天与孩子们打交道,有真实的源源不断的实践故事。记录这些故事,从故事中提炼教育的方法,领悟教育的真谛。和理论研究者相反,他们是先有了理论,再去实践验证,而我们则是先进行实践,而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适用于广大一线教师的正确之路,所以不要厌五喜二,没有那五天在校和孩子们零距离的接触,怎会谱写美妙的故事,怎会激发写作的灵感呢?我的好多篇文章就是在与学生斗智斗勇过招,表扬称赞感动中受启发写成的。比如拙作《表扬与惩戒》《表扬点燃火种》《小C记》等皆是。学生就是我的写作之源。客观地说,这一点我具备。
第二,是充沛的感情。写作总是生活的打动,善于感受生活,感动生命,感悟成长,教育写作所需要的情感才会澎湃。
每天早上的静写,如果是由真情实感而发,我会写得很流畅,写完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清爽,不吐不快的兴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舒美。可若是心中无素材,无情感,就会下笔如有千斤重,卡顿枯涩,难以成文。感与写是相互促进的,感悟多又深,易写;写的多了,感悟愈加深刻。这一点,我也具备,因为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比如我教一年级时小杨同学送给我一包跳跳糖,虽不贵重,但我却被孩子纯洁真诚之心感动,写下了《小小礼,深深情》一文;又比如上一届六年级时“淘气包”顾一同学,得知我中午不回家,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桶酸辣粉送到我办公室,我被其深深感动,也同时意识到,别看这些老师眼中的“淘气包”经常惹我们生气,可他们也有善良关爱之品格,自然心中暖洋洋,情不自已,写下《一桶酸辣粉的故事》一文;有感于栗玉峰老师的敬业,写下《身边的榜样》一文等等。好友评价我“多愁善感”,那就“善感”吧,不“善感”,怎会用心血谱写一篇篇“真文”?
第三,是独到的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要“独到”。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做一位思想者。面对同样的人和事,独立的思考之光会照亮许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或者说他会站在一般人达不到的精神高地去观察和琢磨周围的世界,进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发现,而且将这些认识和发现表达出来。这需要强大的求真信念,无谓的表达勇气。哪怕写故事,故事所蕴含的思想,也必然散发出一种精神之光。
这一点是我最为惭愧的,也许是从小的比较严格的中规中矩的家教,也许是自身惰于表现,不爱出风头的性格使然,我的思考力是最欠缺的。长期的压制,懒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自己提出的观点又不够自信,我写的文章,叙述性强,从故事中提炼观点,凝聚精华的能力很弱,多半是站位不够高,思考不够深入造成的。怎么弥补提高呢?我觉得就我自身而言,要多读一些教育专著,多读一些理论性强的教育论文,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升自身的认知高度,还要多思考,深思考,不要以为司空见惯就免于思考,懒于动脑,而要时刻保持敏感度和警觉性,让自己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之中。由现象到本质,多挖掘本质性的根源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揪住不放,直直深入,不弄个水落石出不罢休。
这项是我的短板,要有意识地训练之,提升之。
第四,是得体的表达。你的构思,语言以及整篇文章或整部书的框架是否恰如其分的与你要所要表达的内容吻合或匹配,至关重要。无论结构还是语言,写作的大敌是做作、生硬、晦涩;相反,最得体的表达,就是真实、自然、朴实、流畅。
我有自知之明,我写的文章,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真实朴实,毫不矫揉造作,不懂无病呻吟,我写出的每一个字,均出自于我的内心,均是真情的表达。有一段时间,我极力想改变这种文风,认为自己的文章太小孩儿气,不能震撼于人,想追求那种高大上之风格。追而不得,因为我不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对诗词古文不能信手拈来,也讨厌空洞无物,装腔作势。与有见识之友交谈,他说,文如其人,真诚是你的人格,亦是你的文格,不必盲目改换,“真我”最可贵,华丽在真实面前是苍白无力的。听其言,我才恍然顿悟,坚守自己的本真就是最好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只会迷失方向,连自己也丢掉。
李老师说,最难的是第三点和第四点。思考的习惯和思考的深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结构的自然和语言的流畅,更非一时半刻所能学会。这都需要长期的锤炼和训练。最难的,亦是我最不足的,别无他法,没有捷径,只有长期的练习,才会精进。
读李老师此文,思之,又写之,并不是说我想出版书,还不敢有此远大到无边无际的梦想,只是就前辈的指点,寻前辈的脚印,不让自己走偏路而已,请宽容的您千万不要给我扣上好高骛远的帽子,真实永远是我的风格。
感谢李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诚地指引我们这些后来人,让我们在黑暗中寻到一丝亮光,向着正确方向不懈前进。不求结果,更在意过程。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雷电的激励,风雨的洗礼,都将使生命丰厚,都将使美好驻留,不畏不惧,不堕不骄,坦诚沉淀,勇往直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