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设决定效果——《玲玲的画》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蓝婷的梦 2022-10-25 发布于河北

       第二课时,我预设的目标是:结合课后题,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讲故事;读背本文中心句“只要肯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并联系生活说体会;指导写两个生字。

       为节省时间,我直接板书了课题,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需要会认的生字,读通顺了课文。那我们来回答一下第一节上课时有人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玲玲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是一个人的名字。”

       “能具体些吗?”我追问道。

      “是一个小姑娘的名字。”

      “是一个小学生的名字。”

      “那画的是什么呢?”

      “画的是《我家的一角》。”

      这些问题不难,读过课文就可以解答。

       为了降低第一个目标的难度,我有必要搭建支架。

       “玲玲对自己画的画满意吗?请集体读第一段,找出一个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

       读完,抽学生说。

      “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一生说道。

      “请听要求,是找一个表示心情的词。

       “端详。”又一生说道。看来这问题难度不小,出乎我的意料。

       “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本以为学生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有的说“坐得笔直”,也有其他风马牛不相及的说法。好吧。

       课本上没有插图,我就出示课件图片,是玲玲在认真地看自己的画。

       我引导道:“这幅图上的玲玲在端详自己的画。你们猜一猜,端详是什么意思?”我故意把“端详”两字重读,以示强调。

       “看。”有人说了出来。

      “对,端详就是看。那是怎样的看呢?请仔细观察玲玲的表情。”

       “高兴地看。”

       “认真地看。”

        “仔细地看。”

       我肯定道:“端详,就是认真仔细地看。那端详是表示心情的吗?不是的,是表示动作的。哪个词语是表示心情的呢?”

       “得意。”有人回答。我及时板书。

      “对了,得意是表示心情的词语,这说明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为了降低难度,我请孩子们光看图片,用上“得意”一词,说说图片内容。

      难度不大,好多学生举手。

      “玲玲得意地看着自己的画。”

又抽几个孩子说,大致如此,他们都没用上“端详”一词,看来孩子们还不足以驾驭“端详”,没关系,今日初识,后会有期嘛!

      我出示了第二幅图:“同学们,看这幅图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说把画弄脏了。齐读第四段,让学生找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极快地找了出来——“伤心”,我板书。

      “玲玲为什么哭呢?”

      “因为画弄脏了,另画一幅来不及了。”

       “那玲玲怎么做的呢?”

      有人说了第八段的内容,我请学生齐读第八段,并出示第三幅图,画了小狗的那幅图。

      “玲玲觉得他改后的画怎么样呢?”

       “很好,很满意。”

       我把“满意”写到黑板上。

       “你们觉得改后的画好吗?”

     “好,家显得更温馨了!” “好,画面更充实!”“好,更有艺术感!”真是不可小觑孩子呀。

       “玲玲的画是怎么变好的呢?有一个人帮忙了,那就是——爸爸。爸爸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呢?”

      “第二段。”齐读,引导学生找出表示不是第一次催的“又”,又联系生活,学习“催”,问孩子们“谁催过你干什么”,孩子们说“爸爸催我起床”“妈妈催我吃饭”等等。

      我继续引导,第二次出现在第五段,体会爸爸对玲玲的关爱。

       第三次出现在第七段,齐读。引导体会爸爸是“仔细地看了看”,动脑筋思考,才想出好办法的。

      第四次出现在第九段,齐读。重点体会最后一句话。我板书“坏事”,问:“孩子们,文中的坏事指什么?”生说:“指玲玲把画弄脏了。”

      板书“好事”:“文中的好事指什么?”

       “指在脏处画上小花狗,画更美了。”

       “坏事如何能变成好事呢?”

      “只要肯动脑筋。”

      “对,要动脑筋。”我板书。

       本来,我想先讲故事,再体会这个中心句的意思,可讲到这,如果不与生活联系谈体会,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怕学生说不上来,先出示了一个故事《塞翁失马》前半部分,我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完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问为什么鼓掌,他们说这个故事太好听了。好听吗?小孩子的心理,咱们大人有时真有些不懂,或许觉得丢失的那匹马又带回来一匹马好玩儿吧!

      我引导:“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坏事变成好事的例子吗?”

       有人举手说:“有一次,我的橡皮丢了,我和妈妈一起找,结果不但把这块橡皮找到了,还把之前丢的一块橡皮也找到了。”

       仿照《塞翁失马》说的!

       又找人说,橡皮变成了铅笔,变成了仓鼠!

       真是出乎预料!他们这仿说能力,倒不错啊!可这不是我想要他们说的。没想到《塞翁失马》的故事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因为这个事件中并没有体现“动脑筋想办法”。

       唉,我把学生带到了沟里!

       赶紧想办法把学生中从“邪路”上拽回来吧。

      我讲了一件自己的事:冬天羽绒服被拉了一个口子,我想办法,用布贴粘在了口子处,反而变成了装饰,更美了。

      就这样,草草收场。让学生说类似课文的事例,还真是有困难。毕竟现在的孩子,家长包办的多,很少有自己实践想办法的时候。

      另一个目标,是借助“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讲故事。为了降低难度,我先请三个孩子分别就三幅图用上三个词说话,说的不错,接着同桌结组互讲整个故事,都得到练习。后抽一生,讲了讲,不错。生评师评。

       离下课还有七分钟,我教学了“纸、报”两个字,步骤与第一课时一样。

      纵观本节课,“讲故事”这个环节,由易到难,照顾到所有学生,参与度强,效果好。可“联系生活谈对中心句的体会”这个目标落实得不好。究其原因,还是讲课预设不够到位,没有思考到例子是否能与本课主旨完全吻合,不能硬用,滥用,有用时用,作用不大,甚至起反作用,千万不能用。

       预设不到位,效果会很差,记住这沉重的教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