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苦手:利害分析法代表人物:蒋、张 ![]() 蒋 在力量对比下,就分析出了机会和威胁。 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1、先树立起反共的旗帜,最坚定、坚决,先发制人,借此抓住了机会(江浙大资本、英美势力),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支持,攫取了最丰厚的头部资源,形成了先发优势。 2、其他军阀慢他一步,又因和他采取同样的策略,只能占据次优资源,其后发展即服从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规律。 3、蒋挟北伐余威,在影响力上迅速完成了全国化,其他军阀的影响力都是地方性的。 4、蒋倚仗着巨大的财力,“一手持枪、一手持金”,分几步削除了国民党内的威胁,又削弱了我党的威胁,短短十年,就走上了国民党第一人的宝座。 以致于毛主席感叹“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个苍龙指的就是蒋。 ![]() 在解放战争中,
这是典型的从利害出发、利害分析法的结论。 张 在力量对比下,就分析出了机会和威胁。 草原分兵 以致于毛主席感叹这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第二个苦手: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代表人物:王明 这是迷信权威、书呆子治国,不能结合当地实际,轻视客观条件、乱搬硬套。 教条主义者, 1)不能明白教条背后 的隐藏条件和公设。 2)不能解析教条成立的环境。 3)从教条出发、从权威出发,直愣愣,只有原则性,缺乏灵活性。 而教条主义,很容易形成宗派,因为教条本身极具诱惑性、号召力,信仰相关教条的人很容易就汇聚成宗派。 ![]() 以致于毛主席感叹,
教条主义+利害分析法,结果造成了我党90%的损失。 所有的利害分析法, 1)都要以“strengths”为基点进行支撑,一旦对对方的“strengths”低估了,或者对自己的“strengths”高估了,那么利害分析法在执行上,就抓不到“opportunities”(此时“opportunities”就成了实质上的“陷阱”),就不能取利,而是受害。 2)小害会积为大害,当“strengths”衰减时,就可能被“害”反噬、吞噬。 3)小全局,全局小,难以看到远处的利、害,如果能看到远处的利、害,就能得到与辩证法相似的结论。 ![]() 第三个苦手:辩证法利用辩证法分析, 1)从“弱”走向“强”,于是从长尾(广大的农村、农民)出发,这就造成了第一个矛盾。弃厚从薄,违背利害分析法。 2)从“失”走向“得”,于是先弃后取,弃地存人,这就造成了第二个矛盾。丢利转移,违背利害分析法。 3)从“集中”走向“分散”,这就造成了第三个矛盾。从“集中”走向“分散”,既违背防御、又违背进攻,违背利害分析法。 这里毛主席定位——主要矛盾是我国太弱,应该组织起力量,而不是牺牲力量,要组织起力量,就必须从“集中”走向“分散”,分兵以发动群众。 4)从“分散”走向“集中”,这就造成了第四个矛盾。在外敌威胁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在威胁还没有迫在眼前的时候,很多人看不见,此时就会以为违背利害分析法。 看见敌人、明显的敌意,就应该从“分散”走向“集中”,集中以应付敌人,集中晚了就会出大亏。 …… 辩证法的独特结论、更大的全局,就会和利害分析者的结论相背,而能运用辩证法者少,就造成了自己的少数派地位,于是曲折的历史经历就这样发生了。 “历史是症状,我们是疾病”,所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所以“团结——斗争——团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