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

 新用户49272060 2022-09-25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毛主席研究系列:

概率论大师 毛泽东

博弈论大师 毛泽东

分割大宗师 毛泽东

毛泽东:策略是怎么想出来的?

毛主席:“比如我吧,我并不比别人聪明,但我懂得辩证法,会用辩证法分析问题,不明白的问题用辩证法一分析就明白了,要好好学会用辩证法,这个作用很大。”

先把利害分析法干倒!

用辩证法考察——利害分析法 :

1、利、害是互为相反面。

2、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也即:利会转化为害,害会转化为利。

“塞网失马”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这种转化关系。

3、所以,根据利害分析法做决策,就会得近视眼,看不见远的东西,导致全局的失败。

文章图片2

比如,解放战争:

魏德迈说“攻不动,守不住,不如放弃。”蒋不同意说“有放不得之苦,放弃一地,共产党就会全部推下来。”

其理由……说得很明显:“我如不能战,既示不能和。我如能战,则言和又徒使士气人心解体。故无论我能战与否,言和皆有百害无一利”。

蒋在这里,就用的利害分析法,结果就是转进湾湾。

而据之前的分析结论,

面对Max-Min策略的竞争,只需要破坏掉对方的那个最大收益,那么对方就难以有所作为,不进则退,甚至对方会因此趋向于自然消亡。

详见:毛泽东:策略是怎么想出来的?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撤回来,避开被打成歼灭战。

文章图片3

又如,四渡赤水中“鼓新场之争”:

在国军的包围圈中,镇守打鼓新场的王家烈,王家烈部起先就在遵义被红军打爆,此时看起来无疑就是包围的突破口,所以红军高层几乎一致同意打打鼓新场,除了一个人。

在二选一中,

1)其他人都是用利害分析法,全部得出一致结论A。

2)毛主席是用辩证法去分析,结果得出独有结论B。

用辩证法分析,就获得了在时间上的深度,正如

周总理:“一波呀,毛主席下决心要做的事,你可以表示反对,但不要轻易表示反对。

在历史上,有几次,我曾认为主席的决策不对,表示反对,但过一段时间都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

以后我就谨慎了,不轻易表示反对了。

但后来又有一次,我确信主席错了,我坚决表示反对,但实践却又证明是主席对了。

因此,对主席的意见和决策,你可以反对,但不要轻易反对。”

朱总司令:“我们确确实实是常常和毛主席争论,毛主席高瞻远瞩,料事如神,那时候,尤其是在井冈山,我们常常认为毛主席是不对的时候,就要与毛主席争论,就要反对毛主席的意见,但是往往在事后证明是我们错了。”

这正是利害分析法和辩证法分析的症状:

1)用利害分析法,获得了当前的正确,却无法保证这个决策在以后也是正确的,这正是塞翁失马寓示的道理,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法。

而且对于整体中的AB两部,可能对A是利,但对B则是害。

这是一种局部正确,甚至局部正确都无法保证的分析法。

2)用辩证法分析,获得了当前的正确,也获得了在此后也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动态、全域分析法。

这是一种全局正确。

推而广之,一切基于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法,都会得近视眼,看不见远的东西。

比如:

1、优劣势分析法。

2、长短处分析法。

3、……

正确的决策,应该是基于辩证法的另一点。

(辩证法被百科解释的不知如何使用,难怪毛主席说“懂唯物辩证法的有几个?”)

辩证法就是两点:

1、事物总是向着它的反面走。

2、相生相成。

基于辩证法的“相生相成”公式来做决策,就能做出对的决策,就获得了现实的深度。

比如人才:

毛主席:党是从群众中生长起来的,群众的文化程度和政治水平是和党的组织状况有联系的,此种状况当跟着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发展而改变,也只能由此而改变,而且也不能由一次二次整风就会将大批农民出身的干部的文化及政治水平有极大提高。……问题是在教育和更多的革命经验,而不是什么提倡“尚贤”、“尚同”可以解决的。

这里就是一种典型的相生相成,也即问题要经由更多的生长、相生相成去解决。

而正是这样的一条路线,造就了我党的人才济济、终至成为庞然大物。

详见:毛泽东,用人、用事的3重办法

又比如:

“需要”和“可能”,就是相生相成的。

毛主席:“需要”和“可能”这两个缺少一个都不行,会变为脱离实际。(怀疑毛主席这句话,也是从辩证法的使用中得到、完善的)

就是说:“需要” + “可能” = “现实”

1)更充足的“需要”,就有更大的“可能”。

2)更少的“需要”,就有更小的“可能”。

3)“需要”促使更多、更丰富“可能”的发生,“可能”又促使更多、更丰富“需要”的发生,这就是相生相成。

这正如在经济上,“需要”越充分,相应的“科技”就越发达,“科技”就是“可能”;“需要”不充分,相应的“科技、技术”就越落后,甚至被扫进垃圾箱。

文章图片4

推论

1、只要两个东西之间,相生相成,那就会造成现实。

2、一切的庞然大物都是由“相生相成”造就出来的。

比如,

1)更多的买家,就导致更多的卖家,更多的卖家,又导致更多的买家,这就导致了阿里巴巴这个庞然大物。

2)更多的司机,就导致更多的打车者,更多的打车者,又导致更多的司机,这就导致了滴滴这个庞然大物。

3)更多的视频,就导致更多的观众,更多的观众,又导致更多的视频,这就导致了抖音这个庞然大物。

4)更好的搜索,就导致更多的用户,更多的用户,又导致了更好的搜索,这就导致了谷歌这个庞物大物。

……

这应该是个真理,用现代经济学语言,就是两者互相促进,构成了正反馈循环。

如果A导致了B,B也会导致A。

也即,以“相生相成”为构建现实的公式,再以提高“基础概率”的角度去坚实其基础,那么现实就能够抓在手里了。

比如:

胜利,生出了壮大的红军,壮大的红军又生出了胜利,就这样,战无不胜,越来越大,终至全国天下。

那怎么提高基础概率呢?

详见:概率论大师 毛泽东

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

1)创建根据地。

2)在根据地内作战(即内线作战)。

3)对敌人进行分割,分割成几块,一次吃一块。

详见:分割大宗师 毛泽东

4)几倍于敌的兵力。

5)适当时机。

6)敌军诸旅中较弱的。

7)或较少援助的。

8)地形、民情对我有利,对敌不利。

这就得到了日常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的方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