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炙甘草汤,典型医案

 新用户88724700 2022-10-25 发布于河北

图片

1早搏——陈瑞春医案

陈,女,16岁,学生。1965820日初诊。患者自中考之后,经常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夜寐不深,精神疲惫,饮食偏少。二便正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脉缓无力、间歇。舌淡润苔薄白。处方:炙甘草10g桂枝10g 党参15g 阿胶15g(烊服)生地10g 麦冬10g 火麻仁15g生黄芪15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每日1剂,加米酒为引入煎。
二诊:829日。服前方7剂后,心慌悸动,胸闷气短明显改善,精神好转,睡眠安静,脉缓有力,偶有间歇。舌淡润,苔薄白。守原方加柏子仁10g,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
前方继服10剂,9月入学体检,心电图正常。学业完成走上工作岗位,至婚配生育均未发现心脏有何变故。直至20世纪90年代发现血压高来诊。
炙甘草汤治早搏已成规律,其疗效也是确切的。但据临床实践看,应严密掌握阴阳两虚这个病机。如偏于阴虚者,舌质偏红,苔少或黄,表明阴虚有内热,绝不可用。服之又见夜寐烦躁、口燥咽干等燥象,应立即停药,改用其他方药。
本案早搏,从脉缓无力、舌淡润、苔薄白而论,应是阳虚气虚显露,故用阴阳并补的炙甘草汤,并加黄芪补气,使其早搏得平,疗效相当稳固。笔者认为,患儿年龄不大,且无器质性病变,其窦性心律不齐,可能因学习紧张,时之气虚不足,故未更方而愈。从临床经验看,冠心病、肺心病以及心肌炎等出现早搏者,必须辨明心之阴阳两虚才能应用炙甘草汤,不然将适得其反。伤寒实践论
论:早搏,是西医的名词,通俗讲就是心脏偷停的意思,也叫心律不齐,而早搏的症状,就是中医的心悸之义。中医也叫结脉,脉来缓,时一止复来,名曰结。脉有间歇,就是提纲脉结代之义。脉结代者,津血俱虚,经脉梗涩,而脉见歇止之义

2早搏——姜春华医案

某,男,52岁,科研人员。先则眩晕少寐,继则怔忡无时,病已三年,入夏心悸更甚,口干汗出,五心烦热,面赤火升,舌质红,无苔,脉细代而数。经西医检查示心电图频发窦性早搏,以生脉散与炙甘草汤加减: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12克桂枝9克丹参15克生地15克麻子仁9克阿胶9克(烊化,冲)生姜3片大枣10枚黄酒30克(入煎)
水煎服方7
此例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致使气虚不能生血,气血两亏,发为神志不安而心律失常,治拟益气滋阴,养血宁心。取生脉散与炙甘草汤加减,药后结代减轻,续进14剂,心电图趋于正常。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口干汗出,是心火不降之典型症状。火刑肺金,燥则口干,心火不降,必然上迫,外蒸皮毛,泄而为汗。火泄失藏,则见少寐,血少而神虚,则见怔忡。心主血脉,血脉空虚,则脉细而结代,火逆不降,则见脉数,舌红,无苔,五心烦热。皆是火逆不降。炙甘草汤,补其津血也。心主血脉,百肺朝百脉,则复其脉。
炙甘草汤,也是外感与内伤的两用之方。外感少阳坏病,津血俱伤之病。而没有外感坏病,津血两虚的内伤之病,炙甘草汤,也能治之。这就是仲景方的神奇之处。
按语言益气滋阴,炙甘草汤,还真是益气滋阴之方。所谓的津血两伤之津者,津化于气,津亡而气虚(此理观白虎加人参,补气以生津。肺气右降,不能独行,必有津液依附,才能气降为水)所以人参与麦冬,补肺气而朝百脉也,人参与阿胶,补血脉之枯涩,右降之肺气,与左升之血脉,共复其脉也。

3早搏

潘某,男,48岁,工人。自诉自197211月起,于活动多时出现阵发性心慌、气短,胸部胀闷,自觉有心跳间歇现象,无心绞痛出现。19739月冠心病普查时,发现患者有频发室性早搏而收住院。血压128/88mmHg,心界不大,心率86/分,不齐,有频发室早,偶呈二联律,心音正常。胆固醇5.49mm/L。心电图呈窦性心律,频发室性过早搏动,偶呈二联律,左前上支传导阻滞。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并发室性早搏。患者住院后,先给予镇静药物、利多卡因及心得宁等治疗1月无效,改服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属气血两亏,心阳不振,血不养心。故用益气复脉的炙甘草汤治疗:炙甘草15克,党参9克,生地9克,桂枝9克,麦冬9克,阿胶9克,大枣5枚,水煎服。其加减法为:活血化瘀加丹参、红花;安神加枣仁、茯神、柏子仁;宣痹通阳加瓜、郁金。患者服药后,自觉睡眠增多,乏力减轻,胸闷不适感逐渐消失,脉搏有力,无结代脉。1月后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左前上支传导阻滞,未见早搏,随访20月未复发。(新疆《新医药通讯》19751月)
按:有报道剖析炙甘草汤用量,认为原方炙甘草剂量为120克,又以炙甘草命名,故甘草是君药。而大枣用至30枚,在《伤寒》《金匮》诸方中,此方大枣用量最多;另生地黄用量为500克。二者为辅助甘草的臣药,均剂量大,而温阳药参、姜、桂、酒则量少。临床上如不注意它用量上的特点,就会起不到治疗作用。(《中医杂志》1961630-31页)经方研习
论:甘草之名,是培土之义,津液自还胃中,胃和则愈。肺胃俱燥,相火升炎,是津血两虚的来源。

图片

18心动悸——程门雪医案

诸某,男,14岁。195877日初诊:心动悸,寒热不清。脉弦,舌红。书云:“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拟炙甘草汤加味。酒洗大生地四钱,潞党参一钱半,阿胶珠二钱,泡麦冬三钱,炙甘草一钱,淮小麦五钱,柏子仁三钱,川桂枝五分,炒白芍一钱半,红枣四校。
二诊: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脉弦,舌红。炙甘草汤加味,续进以治。酒洗大生地八钱,潞党参三钱,阿胶珠三钱,泡麦冬三钱,炙甘草二钱,淮小麦一两,柏子仁三钱,炒牡蛎八钱(先煎),红枣六枚。
三诊:虚里穴动,略见轻减,形瘦色萎不华,脉象虚弦。再拟前方出入。酒洗大生地八钱,潞党参三钱,阿胶珠三钱,泡麦冬三钱,炙甘草三钱,小麦一两,火麻仁三钱,炒牡蛎八钱(先煎),福泽泻二钱,红枣六枚。
四诊:虚里穴动,舌红,脉象虚弦,寒热不清,形瘦色,投剂以来,均见轻减。仍用炙甘草汤加桂枝龙牡法,以和营卫。游党参三钱,酒洗大生地八钱,阿胶珠三钱,泡麦冬三钱,炙甘草三钱,桂枝五分,炒白芍一钱半,火麻仁三钱,煅龙骨八钱(先煎),炒牡蛎八钱(先煎),福泽泻二钱,红枣六枚。
原按:本例用炙甘草汤法,生地用量大,酒洗,符合仲景复脉之意(《伤寒论》此方生地用一斤,倍于麦冬、麻仁,以酒七升、水八升煮药),又配用桂枝加龙牡汤以治寒热不清(程老常用此方治营卫不和、气血不足的虚热,一般有效);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由于患者体质阴虚,程老用“泄者敛之、镇之、复之”之法,更为确切,所以有效。本例龙骨、牡蛎属于敛法、镇法,其余补气血、养心之药均是复法摘自:上海中医学院.程门雪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6-68.经方治验心血管病

19心悸脉结代——郭来荣医案

二年前曾治王某,患频发性室性早搏,呈二联律或三联律,多次住院治疗只能求一时之安,历时二年之久。笔者据“心动悸,脉结代”处以炙甘草汤。因担心方中姜桂辛温助燥,甘草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用量过大,恐有不利,故初用量较小,药后早搏依然,再三斟酌,辨证无误,乃将剂量逐渐增大,早搏减少,至炙甘草增至40克、生姜30克、桂枝30克时,早搏终于消失,且并未出现所担心的副作用,至今已二年多未复发。由此可见药量的重要,对于经方中原剂量如何折算为宜,虽至今尚无统一换算法,笔者认为按一两折算一钱(或3克)是起不了作用的,用量必须较时方偏大,这也是经方的特点。笔者一般都按一两折10克左右计算,效果满意。
总之,对经方的运用,要师古而不泥,既不可视经方为死方,禁锢手脚,也不可随心所欲,随意加减,弃经方之特点于不顾。只有在吃透经方组方原则,抓住病机主症前提下,才可将经方用好用活。《当代医家论经方》

图片

20心不安——曹颖甫医案

师曰:律师姚建,现住小西门外大兴街,尝来请诊。食无恙,按其脉结代,十余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跃不安。此仲师所谓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之证是也。因书经方与之,服十余剂而。炙甘草四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党参二钱,生地一两,真阿胶(炸冲)二钱,麦冬四钱,麻仁四钱,大枣四枚。(《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
论:此应是事繁之病,心火旺而消烁津血,则津血两伤。

21心悸胸闷——张羹梅医案

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
陈某某,男,36岁。初诊:19731223日。主诉:心悸胸闷1年余。病史:1972年开始心悸,伴有胸脘胀闷。在上海市某人民医院作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不齐,左心室压增高,1度房室传导阻滞。疑诊冠心病'。经中西医各种治疗,疗效不著,转来我院。诊断:窦性心律不齐,1度房室传导阻滞。医案:心悸频发,胸脘胀闷,夜难酣睡。脉弦数,时有隙止,苔白腻,质较红。气滞瘀阻,络脉失畅。治以通心阳,和络脉。方用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处方:全瓜蒌12g(切),薤白头9g,川桂枝9g,赤白芍各9g,桃仁9g,原红花6g,生地黄12g,潞党参9g,炙甘草9g,火麻仁9g,灵磁石(先煎)30g,大红枣4只,生姜2片。
二诊:1974317日。由上方加减,调治至目前,脉仍有隙止,白腻未化;多汗、心悸,亦未见显效。为心气不足,心阴亏损之象。方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处方:炙甘草12g,潞党参12g,麦门冬9g,生地黄12g,肥玉竹12g,火麻仁9g,陈阿胶9g(化冲),炒枣仁12g,朱远志9g,紫丹参9g,灵磁石30g(先煎),青龙齿9g(先煎)。
上药服后,自觉症状即有显著好转。以上方加减,继续进服至197476日,我院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至1974921日来诊时,脉舌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亦已全部消失。
原按上例病案,先后主要两方,皆以炙甘草汤为主。前者重点放在病论治,以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通阳宽胸、活血化瘀为佐,从可疑冠心病着手。后者重点放在辨证施治,以枣仁、远志、磁石、龙齿养心安神为助,从心动悸、脉结代着手。药后即见好转,心电图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中医素有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治疗价值,无可怀疑。摘自:张梅,张梅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22心慌胸闷——杨百茀医案

饶某,男,70岁。初诊:1991924日。主诉及病史:心慌、胸闷8年,伴心律不齐1年。曾于1985年诊断为冠心病,屡次就医、服药总不得愈。近1年来感上症加重,伴气急、乏力,睡眠欠佳。平素畏寒,手足发冷。诊查: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右侧厚腻,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T波改变。辨证:气血虚少,心失所养。治则:滋阴益气,养心安神。处方:当归15g,生地黄15g,玄参10g,麦冬15g,丹参15g,党参12g,枣仁15g,柏子仁10g,炙远志6g,茯苓15g,珍珠母30g,五味子6g
二诊:927日。服上方药3剂,晨起感恶心,干呕,纳差,余症同前。心气不足,心阳不运,痰饮上泛。上方偏于滋腻,有碍胃气,据证更易前法,以温化痰饮为治。处方: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法半夏10g,枳壳10g,郁金10g,陈皮10g,枣仁10g.
三诊:104日。上方药连服7剂。心慌减轻,睡眠好转,但仍胸闷、气急,晨起心跳不规则。舌暗有瘀斑,苔稍退。宜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拟炙甘草汤增损。处方:炙甘草15g,党参10g,生地黄10g,桂枝10g,阿胶10g,麦冬10g,白芍10g,法半夏10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月余,诸症痊愈。心电图:心率71/分,律齐,P波顺序发生,形态时间正常,部分T波改变。
原按心律不齐辨证以阴阳虚实为纲,痰血气郁为目,分清虚实及其兼以施治,偏阴虚者用补心丹,偏于阳虚者用炙甘草汤。摘自: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4.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8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38心肌炎——邓铁涛医案

雷某,女,40岁。199771日入院。心慌、心悸、胸前区郁闷半月。患者于51受凉感冒,头痛鼻塞,自服康泰克等药,症状消失,仍有咽部不适。半月前因过劳后出现心慌、心悸,胸前区郁闷不适,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服心血康、肌苷等,症状未见缓解。3天后某医院行动态心电图示:颜发单纯性期前收缩。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予抗病毒口服液、抗生素及美西律等药治疗、疗效不明显,遂收入我院。自述胸闷,心慌心悸时作时止,疲倦乏力,睡眠差,纳一般,二便调,舌淡暗边有齿印,苔少、脉结代。检查:神清,疲倦,双肺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界不大,心率66/分,律欠齐,可闻期前收缩2-3/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沉均正常。彩色心脏BUS超声:各房室腔均不大,各膜形态及活动尚可,左室心肌、心尖部内膜增厚,回声增强,有瘢痕形成,运动减弱。超声诊断:心肌炎改变。ECT:静态心肌显像示心肌前壁病变。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史20年,经治疗病情稳定;有慢性咽炎史20多年,且常复发;有青霉素、链霉素、海鲜等过敏史。西医诊断:心肌炎,心律失常,额发室性期前收缩,中医诊断:心悸。邓教授四诊合参,认为证属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治以扶正祛邪,补益气阴,养心安神为主,佐以祛瘀通脉。方以炙甘草汤加减。处方:炙甘草、党参各30g,生地、火麻仁(打)各20g,麦冬15g,阿胶(烊)10g,桂枝12g,大枣6枚,生姜9g.5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中成药宁心宝、生脉液、滋心阴口服液、灯花素片治疗。
75日二诊:精神好转,偶有心慌、心悸、胸闷,胃纳睡眠均可无口干,二便调,舌淡暗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涩。查体:心率81/分,律欠齐,可闻期前收缩1-2/分,心电图示:大致正常。气阴已复,痰瘀渐显,治以益气养阴,豁痰祛瘀通脉。处方:炙甘草、党参、茯苓各30g,生地、丹参、火麻仁各20g,麦冬10g,阿胶10g,桂枝、桃仁、法半夏各12g,大枣6枚。4剂,每日1剂,水煎服。
79日三诊:精神好,心慌、心悸、胸闷偶作,胃纳、睡眠尚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稍腻,脉细涩。心率78/分,律欠齐,可闻及期前收缩1-2/分,此为养阴太过,痰瘀明显,改益气健脾,涤痰祛瘀通脉为治。处方:枳壳、橘红各6g,白术、茯苓各15g,竹茹、炙甘草、法半夏各10g,太子參、五爪龙各30g,三七木(冲)3g,火麻仁(打)24g,丹参20g,每日1剂,水煎服。守方服2天,诸症消失,胃纳、睡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细。心率80/分,律齐,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出院。
原按心肌炎、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表现为心慌、心悸、胸闷,属中医学心悸范畴,辨证属于心气虚为主的心悸、心慌,邓老常用炙甘草汤治疗。炙甘草汤原用治气血不足,心阴阳虚之脉结代、心动悸证,与本例辨正相符。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补益气,通经脉,利血气为主药;人参、大枣补益中气,化生气血;桂枝、生姜辛甘,通阳复脉;又以阿胶、生地、麦冬、火麻仁滋阴养血,诸药合用使阴阳得平,脉复而悸止。三诊时邓教授认为除气阴虚外,兼见痰瘀之实邪,若一味滋阴,恐有生痰助邪之嫌,故阴复后,则将治法易为益气涤痰祛瘀为主。以温胆汤加减,意在益气脾,涤痰祛瘀,邪去则胸中清阳得以正位,心神得养而神自安,从而获得良好疗效。但仍留有炙甘草汤之太子参、火麻仁、炙甘草以助脉复,且防伤阴。摘自:邱仕君,邓铁涛医案与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2-103.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图片

39风心病——柴瑞霭医案

李某,女,40岁。1998825日初诊:闭经10个月,曾经妇科内分泌检查确诊为卵巢早衰,采用性激素替代疗法并服复方醋酸甲羟孕酮胶囊半年,阴道曾排出少量酱油色分泌物1次。曾患风心病8,并发心衰1年。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期前收缩频度约为12/分钟。伴有心悸胸闷。全身时有烘热,颧赤,大便干燥,2-31次,舌红偏暗、边有瘀点、苔白,脉沉细结代。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冲任干涸。治宜养心补血,方用炙甘草汤加味。药用:炙甘草、太子参各12,桂枝、生姜、阿胶各10g,生地黄38g,麦冬、火麻仁、炒枣仁、地骨皮各15g,大枣10枚。每日1剂,水煎服。
91日二诊:服药3日,月经即来潮,量少色暗,无瘀血,伴有腰困。经行4日方净,阵发性心悸、胸闷、烘热颧赤亦明显减轻,继以原方加丹参18g,隔日1剂。
101日三诊:服药1个月,月经来潮,经量偏少余症悉除,精神好转。改服养血归脾汤缓补心脾,以培化源。1999220日随访,月经正常,心悸偶作。
原按;炙甘草汤原治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阳不振、鼓动无力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柴氏用此方治疗闭经,是因为本例闭经病机为心血亏虚,心阳不振,血海失润,冲任干涸以致经水闭而不行。因此,用炙甘草汤既治闭经,又治心悸,一举两得。全方滋养阴血,益气复脉。阴阳气血得复,血有所主,脉道充盈,血海得润,经水自能按月而至。摘自:王晓光,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23-324.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40风心病——门纯医案

谢某,女,43岁,患者心悸、短气、心烦失眠,关节痛日久,近日因劳则病势日增,医院诊断为风心病、心律不齐,视其面色㿠白、神疲懒言、动则心悸短气更甚,口唇发紫、舌红少苔、脉沉涩而结。此为心阴、心气、心血、心阳皆衰之证,处方:炙甘草9克,小红参6克,生地30克,麦冬12克,阿胶9克(烊化),麻仁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红枣8枚,水煎服。三剂后,不见其功,继以首法首方,连用十剂,心悸、短气、失眠渐消、精神日增,其脉已复平和,时仍有结,后以炙甘草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反复交替服用,心律恢复正常,已能上班工作此类病例甚多,中医称虚劳,其病损部位多在五脏,其病理性质皆为气、血、阴、四亏损,且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常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余常恒守此类方药,缓补其虚,调以甘药而取胜,治疗慢性劳损之证,不可操之过急,以体虚为本,治体虚胜于治病,临床多在补之中,疾病得以康复.名方广用

41冠心病——高辉远医案

麻某,男,48岁。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性胸痛彻背,伴胸闷、心慌、气短近1年。数医均按冠心病给予活血化瘀方药治疗3个月余,但病情反而愈来愈重,故来中医科治疗。症见:心痛彻背,颈背牵强,心悸、胸闷、气短,易汗出,头痛头晕,睡眠极差,每晚仅睡2~3小时,令纳差,大便干,双下肢偶有轻度水肿,舌质正常,苔白稍腻,脉沉细。高氏辨为长期应用活血化瘀方药,徒伤心阳而致心阳不振,营卫失调,治宜采用温阳益气,调和营卫之法。方用炙甘草汤加减:太子参、生龙骨、茯苓各15g,桂枝、麦冬、白芍、阿胶、生地黄、麻仁、小麦各10g,炙甘草5g,大枣5枚。上方服6剂,病情即见改善,胸痛减轻,发作减少,心悸气短汗出消失,睡眠好转,食纳增加,大便正常。守上方又12剂,诸症消失,病情稳定,心绞痛未再复发而愈。《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

图片

42肺癌术后——黄仕沛医案

卢君,黄师之老友也,已70开外,尚返聘任职园林局下属之餐厅经理,每年春节前必有水仙花头送来,以供玩赏,30多年从未间断。2006年春节未见送来,心甚奇之。4月间,其夫人来电云卢君春节前因患肺癌住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手术治疗,现术后仍气喘痰鸣,消瘦不能食,欲师往诊视。师即诣其家,见其形瘦神疲,喘息难卧,痰多如沫,心悸,脉细数,舌质红绛无苔,如剥油猪腰,舌面满布裂纹。
此真阴亏竭也,病乃肺痿,“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主以炙甘草汤。
遂处以复脉汤加减:麦冬24g五味子15g生地90g阿胶15g(烊化)石斛24g西洋参30g炙甘草30g大枣25g龟板30g整甲30g白果10粒(炒)以水十碗,花雕酒一瓶同煎。3剂后,气顺痰平,心悸已缓,神清气爽,一周后,舌红绛转为淡红,已有薄苔,可下楼饮茶。如是加减调治月余,已能回餐厅巡视;再半月,返回工作岗位。

64下利脉结代——章次公医案

玉器公司陆某,寓城幢庙引线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脉来至止无定数。玉器店王友竹介余往诊。余曰:高年结脉,病已殆矣。因参仲圣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汤去麻仁,书方与之。凡5剂,脉和利止,行动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伤寒》、《金匮》中,仲师原示人加减之法,而加减之药味,要不必出经方之外,如阴亏加人参而去芍药,腹痛加芍药而去黄芩,成例俱在,不可诬也。如余用此方,与本证相符者则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畅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黄;遇寒湿利则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枣仁、朱砂,要不过随证用药,绝无异人之处。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近代名医医案医话
 
论:附子理中汤,是脾肾虚寒。而炙甘草汤,是胃燥不和,津血俱伤。这两个方的病,按说也合不到一起去。从阴阳两虚理解?津血俱伤为阴虚,脾肾虚寒为阳虚?很难懂?

65肾炎浮肿——胡翘武医案

李某,男,26岁,干部。于1957年患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治年余不效,求治于胡老。观其面色白无华,遍身漫肿,小便短少,呼吸喘急,纳食极差。舌质嫩红、苔白,脉虚数无力。除西医治疗年余外,先后服中药200余剂。检查前方,多为利水消肿之品。患者谓此类药物愈服,非但肿势不减,且体质愈惫。盖久患肿病,过服疏利,正气大亏,脏腑日衰,无力化气以行水。据脉症而断,病属气血两亏,阴阳俱伤,三焦壅塞,水势泛滥,欲再事攻伐利水,正气必溃,救治无期。故借炙甘草汤益气养血,补阴配阳一法,冀其正气归,三焦畅,庶可水消肿退。处方:炙甘草10g,党参、茯苓各15g,熟地18g,桂枝、麦冬、生姜各9g,阿胶7.5g,红枣7枚。
本病始终以上方为主,坚持服药60余剂,小便通畅,浮肿消退,精力旺盛,体重增加。经化验检查,肾功能已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又以此方制成蜜丸续服2月彻底治愈,追访册载,一切正常。
原按《伤寒论》炙甘草汤为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而设,似与肾炎、水肿毫不相涉。然细揣方意,便知脉之结代,心之动悸,皆由阴血不足,血不荣脉,阳气不振,无力帅血运行所致。方中以大队滋阴养血之剂,佐以少量益气通阳之品,取动静配合之妙,阴生阳长之意,不仅可使阴血速生,且可借阳气之振动,助血脉之畅行。《温病条辨*风湿风热气复论》云:血乃气之依归,气先血而生,气无所依归,故暂浮肿。用复脉汤补阴配阳一文,以资借鉴。中医治疗水肿,多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大法,然以炙甘草汤治疗水肿,乃治本之又一变法,实已越出治肿之规范矣。摘自:胡谷塘,胡国英,胡翘武老中医经方治验拾英,陕西中医,1986,(3):114经方治验泌尿系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