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西一里2l6sluho 2022-10-25 发布于上海

青城历史聊斋 青城历史聊斋 2022-10-11 17:33 发表于内蒙古

在祖国新疆西北边陲,有一个与哈萨克斯坦交界、被誉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神奇地方,这就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灰色草原)。历史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现在博州所辖的阿拉山口岸,是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大陆桥的西桥头堡。在全州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35个民族近50万人,其中蒙古族约3万元。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博州的蒙古族,主要由两支组成,一支是清初从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抽调官兵携眷西迁戍边者的后裔,一支是清初土尔扈特部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万里东归者的后裔。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那么,蒙古察哈尔部是一个怎样的部落,清廷为什么要从该部抽调官兵携眷西迁,他们是如何到达的新疆,到新疆后又为戍边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察哈尔”源于古突厥语,汉意为“孩儿”,蒙古语初指部落首领、贵族的私属童仆。也有说是波斯语,意为“宫殿卫队”。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在原有少量护卫队的基础上,扩编成的万人“怯薛”(护卫军之意),直接为大汗所掌管,这时察哈尔指“汗之宫殿的侍卫”。在蒙古文《成吉思汗箴言》中,曾将察哈尔赞喻为大汗的护身“宝剑”和“盔甲”。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元帝室退守蒙古高原,与明朝长期对峙,史称“北元”。北元时期,察哈尔又演变成蒙古大汗直接统辖的部落名称。

1480年,成吉思汗15世孙达延汗主政,他南征北战,力挫群雄,重新统一蒙古。16世纪初,达延汗将领地划分为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6个万户。其中察哈尔实力最强,为达延汗及其长子一系的直属领地。其余5个万户及下面的鄂托克(万户下面以共同地域为基础的基本行政单位),达延汗分封给了自己的其他子孙(如土默特万户分封给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次子阿拉坦)。察哈尔部的牧地,最初在今锡盟一带,16世纪中叶移牧于西拉沐伦河流域,汗庭驻查干浩特(蒙古语意为白城,遗址在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形成左翼敖汉、奈曼、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右翼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克什克腾等。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达延汗的6世孙林丹汗即蒙古大汗位。他立志继承祖先基业,力图重新统一处于严重封建割据状态的蒙古高原,并抗击正在崛起的努尔哈赤后金政权。但由于林丹汗一味采取武力制服的高压政策,加上后金政权的拉拢渗透,结果不仅未能统一蒙古各部,连察哈尔内部也陷于分裂,其部下纷纷投附后金。1634年(明崇祯七年),林丹汗在西退青海的途中病逝于甘肃境内。第二年,林丹汗妻子与儿子额哲、阿布奈率察哈尔余部降清,并将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此举标志着北元政权正式结束。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皇太极鉴于察哈尔汗是蒙古正统汗,采取既笼络又防范的政策,一方面对额哲“使获殊恩,嫁固伦公主(皇太极次女),封和硕亲王,爵秩最尊,位冠于札萨克诸王之上”,并将察哈尔部编为札萨克旗,安置在义州(今辽宁义县)边外驻牧;另一方面将其部众以分散驻防的形式予以分割。额哲1641年病故后无嗣,其弟阿布奈1648年袭亲王爵位。1669年(清康熙八年),清廷怪罪阿布奈多年不期觐,藐视朝廷,削其王爵并拘禁于盛京(今辽宁沈阳),阿布奈子布尔尼袭亲王爵位。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1675年(康熙十四年),在清朝已初步统一全国、人心思定的形势下,布尔尼因对清廷将其父下狱心存仇视,乘三藩之乱之机起兵反清,但因势单力孤,很快兵败身亡。清廷于是废除察哈尔的札萨克旗制,改为总管旗制,规定各旗总管由清廷直接任命,“其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与各札萨克君国子民不同”。同时“移其众到大同、宣化边外驻牧”(其中左翼四旗正蓝、正白、镶白、镶黄在今锡林郭勒盟南部、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在今乌兰察布市东部),由京师的蒙古八旗都统衙门兼管。清廷还采取“掺沙子”的办法,陆续将归附的漠北喀尔喀、漠西卫拉特、东北地区的科尔沁、巴尔虎等零散部众安插在察哈尔八旗内。

从此,察哈尔成为多姓的部落。此外,清廷还陆续从察哈尔八旗中抽调众多牧户,建立了商都、明安、太仆寺左翼、右翼四个牧群。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清廷又在张家口设察哈尔都统,进一步加强对察哈尔部十二旗群的控制。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从康熙朝以后,察哈尔八旗作为军政合一的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应征,成为忠顺清廷、“皆思效力”的一支强悍力量。在康熙皇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中,都奉命参战,表现英勇。康熙皇帝曾喻旨称赞道:“尔众察哈尔官兵,并无俸粮,而勤劳卓著,是以朕每有诏旨,必之我察哈尔”。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地处我国东北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漠南蒙古各部相继归附。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宣布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族”。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进扰西藏。清军进兵西藏的同时,又进驻新疆巴里坤、阿勒泰等地,防止准噶尔部向东扩张。时阿勒泰有察哈尔、土默特官兵200余人,这是察哈尔部官兵首次入疆。1755年(乾隆二十年),察哈尔部官兵1000人随清朝西路军出征博尔塔拉、伊犁等地,参加平定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的战争,为巩固新疆统一立下卓越战功。

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进入了相对稳定平和的历史时期。但这一广大地区原本就人烟稀少,因战争造成的边民流离、土地荒芜、草原沉沦状况短期难以恢复,更重要的是内忧外患仍未根绝。一方面,准噶尔余部时降时叛,沙俄对中国领土也虎视眈眈。为了稳定边防,清廷从内陆及察哈尔、索伦、厄鲁特等蒙古部落抽调数千名官兵驻防,并在山川隘口悉置卡伦(即哨所)台站。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又设伊犁将军,统掌新疆地区军政,并分设诸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建立起对新疆的戍边和管理体制。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清廷对新疆的戍守,总兵力保持在2.5万人左右,起初采取大轮防措施,先是三年一轮换,后改为五年一轮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逐渐暴露出耗资巨大、军心不稳、战斗力下降等弊端。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清廷决定先抽调4000名官兵赴疆永久驻防,其中京城满洲官兵2000人,黑龙江满洲、索伦官兵1000人,察哈尔厄鲁特官兵1000人。当年9月,乾隆皇帝御批道:“现拟选派之一千名察哈尔厄鲁特兵,著富德、巴图济尔噶勒驰驿前往察哈尔游牧地方拣选。再,此次前往换班兵丁,均游牧缓行,并不着急,沿途宜加意牧养马驼,免致倒毙。伊等乘骑驼载前去之马驼,均系官马驼,抵达各该驻地后,必须缴还。”(富德,满洲人,时任御前大臣、理藩院尚书、正黄旗蒙古都统等职;巴图济尔噶勒,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人,时任内大臣。)

清廷还对招募察哈尔厄鲁特兵丁迁居新疆制定了若干激励政策:一是“食钱粮者准食原钱粮,无钱粮者赏食钱粮”,闲散人员若应招从军,给予披甲(即八旗兵)待遇;二是凡是报名入选者西迁之单身兵丁,由官方协助娶妻,并允许携眷前往;报名入选者中有妻儿老小者,可以携带一同迁居;三是到达伊犁驻守后,每户发给立产牲畜,以扶持养家糊口;四是原为伊犁土著而因后来的征战等原因散落至察哈尔境内兼管的厄鲁特人,允许他们携眷加盟回故里,以朝廷军人身份永久驻防。

自此,察哈尔部西迁新疆的壮举拉开了序幕。

从1761年末至1764年末3年间,清廷从察哈尔部先后分3批抽调官兵眷属和包衣妇女西迁新疆。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第一批从1761年10月开始动员招募,1762年3月集合起程,1763年4月到达新疆。

1761年10月,乾隆皇帝的成命在察哈尔八旗晓谕后,八旗首领走家入户进行动员,广大青壮年把西迁戍边作为报效国家的一次难得机会,纷纷报名应招,不到一月,便选得“年力精壮堪以为兵者”1000人,其中有原居住在新疆的新、旧厄鲁特部及喀尔喀、巴尔虎等部青壮年200人,另有眷属380余人。除朝廷官库动支银两采买马牛羊驼等牲畜和沿途用度外,察哈尔八旗也纷纷为本旗所抽调官兵及眷属慷慨解囊,捐助了大量牲畜和茶叶、布匹等物品。

1762年3月,首批西迁的1300多名察哈尔官兵及眷属,和驼载用驼2000余峰、乘马7000余匹,在“地处察哈尔八旗中心之札噶苏坦驿站附近达兰图鲁地方”(今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和河北省张北县一带)聚集,朝廷任命了各旗西迁官兵的总管名单,每天两旗一队起程西进。西进的路线是,北经四子王、苏尼特各旗和伊林(今二连浩特市),进入漠北蒙古,然后经土谢图汗部、三音诺颜汗部和札萨克汗部,并在察干托辉一带安营过冬。由于一路“游牧缓行”,且察干托辉一带水草丰美,在此休整两个月后,于1763年2月抵达乌鲁木齐。

在乌鲁木齐,清廷遴选察哈尔精兵200人携眷留驻,其余察哈尔官兵继续西进,于当年4月抵达赛里木湖,进而开赴卡伦或新设台站开始戍边。

第二批1763年1月动员招募,4月起程,1764年2月抵达乌鲁木齐。

1762年12月,乾隆皇帝除饬令内陆数千满、汉八旗官兵移驻新疆外,又饬令黑龙江将军、张家口察哈尔都统等,从索伦、察哈尔丁内选其情愿携眷迁往伊犁者,索伦1000名,察哈尔1000名。由于有第一次动员组织经验,察哈尔蒙古这次招募工作很快完成,连同眷属近1500人,并购置马3000余匹,驼1000余峰,牛4000头,羊2万只。与第一次西迁官兵不同的是,这些牲畜分配到各户后到达伊犁免于收缴而作为产业畜。

1763年4月,第二批察哈尔西迁官兵头队500名官兵启程西进。时隔16天,第二队500名官兵及所有眷属近千人启程西进。由于这一年蒙古草原遭遇特大干旱,西队人马只好选择水草较好的地方辗转行进,所以与第一批西迁官兵的路线有很大不同。头队人马在达库布库尔赫勒(今蒙古国阿尔泰一带)越冬度春5个多月,于1764年3月起程,6月抵达赛里木湖。二队人马1763年9月到达新疆巴里坤越冬,1764年1月起程,2月抵达乌鲁木齐,4月抵达伊犁。

察哈尔部第三批西迁新疆的是特殊人群——义婚妇女。于1764年6月开始启程,当年12月到达伊犁。

察哈尔部官兵西迁伊犁驻守,新疆防务得到很大加强。但同时出现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就是单身兵丁在当地没有更多的本族部众女子可以择娶成家,安居乐业。1764年5月,清廷又决定从察哈尔八旗中招募妇女迁送伊犁义婚。虽然宣称“按其自愿,不得逼迫”,但实际是恩威并用,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招募妇女420名,其中有寡妇,也有少女。1764年6月,这些妇女分为10队,沿外蒙古乌里雅苏台、新疆巴里坤一线,于10月底抵达乌鲁木齐,12月到达伊犁。在历时半年的路途中,因疫病和其他原因死亡42人,幸存到达的378人。她们到达新疆后,少数年老残疾不能婚配者让察哈尔蒙古殷实之户赡养,其余嫁给了察哈尔和厄鲁特蒙古的单身汉。

察哈尔官兵到达博尔塔拉后,被称为察哈尔营。清廷将该营分为左右两翼,两翼各有人口三、四千人,其中官兵900多人。左翼为第一批西迁者,置正白、正蓝、镶黄、镶白四旗,右翼为第二批西迁者,置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每旗各设两个佐(苏木)。察哈尔营设领队大臣,归伊犁将军节制。左、右翼各设总管1人、副总管1人、佐领8人。

察哈尔部西迁新疆的主要任务是驻守边境。他们来到博尔塔拉后,报请伊犁将军,在边关要隘处设大小卡伦21处,每个卡伦兵丁10至30余人。戍守卡伦官兵之责,一是防止俄人入侵我境(卡伦非边界标志,一般离边界有一定距离);二是管制谴犯,防止其滋事外逃;三是管理游牧,不使各部互相越界。察哈尔总管、副总管、佐领等官,每月对所辖卡伦巡查一次,察哈尔领队大臣,每年春秋两季各巡查所属卡伦一次。

察哈尔部戍边新疆史说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在俄国伏尔加河下游游牧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汗率17万部众万里东归,次年6月到达新疆伊犁时,部众仅剩一半。自此以后,漠西厄鲁特蒙古四部全部统一于清朝政府管辖之下。清廷将该部部众主要安置在新疆西北,设东、西、南、北四路八旗,其中西路一旗近3000人被安置在博尔塔拉一带(另在外蒙古科布尔多地区安置两旗)。从此,察哈尔和土尔扈特两部的蒙古族官兵,同心协力,共同戍守祖国西疆。

察哈尔军民不仅在戍守边疆上英勇反抗侵略,而且在开发边疆上作出重大贡献。两批西迁的察哈尔官兵,共带来羊4万只,驼2050峰,马544匹。这些牲畜不仅为当地的牧场创办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品种。特别是察哈尔蒙古马,以适合群放饲养、体格健壮、耐力持久而闻名。察哈尔军民除放牧外,还种植农作物。他们同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一道修整原废弃的水渠,开挖新渠,种植小麦、青稞、谷子等。屯田所获粮食,除自给外,还为当地驻军提供军粮。农牧业的发展不仅使当地军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同时为今日博州城镇乡村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格局。

民国初期,察哈尔左右两翼共有官兵1150名,仍按旧制巡逻防守边界卡伦。1938年察哈尔的军事编制撤销。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7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