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诗词赏析-33

 溱湖之恋 2022-10-26 发布于江苏

作者:潘长宏

2022年10月26日

【作者简介】书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曹先生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后,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溱湖之恋图书馆

  

       【《红楼梦》诗词原文-33】---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红楼梦》诗词鉴赏-33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用的是“十二侵”韵。史湘云的诗才是可以和林黛玉、薛宝钗并驾齐驱的。十二首菊花诗中,作者分配给她三首,与“诗魁”林黛玉的数目相同,正暗示她绝不亚于林黛玉。晚清红评家涂瀛说:“湘云出而颦儿失其辨,宝姐失其妍,非韵胜人,气爽人也。”湘云有一种豪爽豁达的气质,这种个性特点也被巧妙地表现在她的诗作中。首联“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菊花的珍重和迷恋,对花圃的情状作了形象的描绘。用“淡”和“深”这样似乎无理的字状写花丛,却能传达出人们观花时微妙的感觉。正象后来香菱谈读诗的体会说:“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颔联是“对菊”的正面描写,也是这首诗中的警句。“科头”的意思是不戴帽子,借喻不拘礼法,和下联的“傲世”互相关合。光着头坐在萧疏篱畔赏花,当然是一种自得的神态,放任的个性。“清冷香中抱膝吟”更把诗人的痴态风神活画了出来,境界十分优美动人。湘云的个性特点“气爽人”也就跃然纸上了。书中写李纨十分赞赏这一联:“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颈联转为一种直抒胸臆的议论。诗人与菊花许为知音,追求一种狷介拔俗的高风亮节。因而尾联就说休负秋光,宜惜寸阴,所谓知音难遇的意思。红学专家们进一步认为,这种对知音的追求珍惜,实际上还暗示着曹雪芹原著《红楼梦》八十回后佚稿情节的发展:湘云在家族败落后巧遇宝玉,两人互为知音,和环境抗争。要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里边的诗词,必须联系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个性,甚至要懂一点红学。


溱湖之恋图书馆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