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时候它被称为帝王草,为何现在跌落尘埃,只因这样一件事

 历史解密坊 2022-10-26 发布于辽宁

在古代时期,存在一种特殊的植物,它被称作是“帝王草”。可是就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帝王草却突然跌落神坛,再次成为了野草,埋没于人类的历史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典籍《诗大雅文王》中,曾经提到一句话,叫作:“王之荩臣,无念尔祖”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韩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赠国郡太夫人制》中,也曾有过“生此哲人,为我荩臣,率由兹训,教有所自,恩不可忘。” 这句话。对比以上两句话,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二者之中都包含同一个字,就是“荩”。在古文词典之中,“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原来,“荩,进也,言其忠爱之笃,进进无已也。”意思就是,王所进用之臣。直到后来,才对其加以引申为忠诚之臣。

毫无疑问,荩草已经被人为地进行了修饰,并加以固定,它几乎成为了当时古人以精神喻人的突出代表,相较于菊、竹、兰、梅各自的品格,荩草似乎也能跻身其中,成为受人关注的一个重点植物。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能发现,荩草在古代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令人重视的植物,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生活应用能力。

荩草之所以会成为当时古人关注的焦点,其实存在原因的。据植物学家称,荩草的外形十分酷似竹子,所以民间百姓都会将其称作是“绿竹”、“箓竹”、“细叶秀竹”等。作为一种杂草,荩草的适应性很强,无论土地湿润还是贫瘠,其所生长的状态都十分良好,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几乎可以适应任何气候,所以在全国范围内,都有荩草生长的影子。甚至连海拔1300-1800米的田野草地、丘陵灌丛、山坡疏林、湿润或干燥地带,也都是它们的“安乐窝”。

既然古人如此重视荩草,那么它的生活实用性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荩草本身可以用作染色。众所周知,古代生产力极其不发达,工业水平也相对落后,故此而言,染色技术也存在极大的局限性,甚至各类颜色的染色方案都不明确,染色剂种类也少得可怜。相较之下,荩草却是一种极其良好的染色剂。

荩草可以染出哪些颜色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可以染出黄色,而且这种黄色绝对不是普通的黄色,而是一种特殊的明黄色,也就是帝王服饰的专用颜色。如此说来,荩草的出现,几乎是对皇家衣物染色的完全垄断,故此,荩草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甚至被民间称作是“帝王草”、“黄草”、“王刍”等等。试想一下,一种能够成为帝王专门染料的杂草,一跃成为人们心中无比高尚的植物,其本身的巨大反差实在令人无比感叹。

不过奇怪的是,我们至今仍然存在一个疑问,就是帝王草作为一种绿色的植物,其本身的草浆就是绿色的,但是它又如何能染出黄色的颜色呢?对于这个问题,相关科学检验给出了最确切的答案。作为一种天然的染料,荩草的汁液中富含丰富的荩草素和木犀草素,而这些物质的出现,正好也能与灰汁、铝盐一起使用,在发生了极强的化学反应之后,便可以得到黄色染料,可以用于丝绸、麻布等衣物上,将它们染成鲜艳的黄色。据称,只要是由荩草染成的明黄色,可以保证数年不掉色,更是在水洗的石斛保持颜色鲜明艳丽,完全不必担心其褪色。

不过十分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至明朝的时候,人们东西方的交流开始愈发频繁,西方的各类染料也输入到了东方,致使当时明帝国的染色技术大大增加,继而完全将荩草植物染料技术完全取代。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染色技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并陆续发现了诸多如栀子、柘木等染色植物,从而也令荩草再次沦为了“无人问津”的野草了。

更悲催的是,到了现代,随着印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矿物质染料对丝绸衣物进行染色的方法,技术要求和效果完全碾压原来的荩草染色技术,并且其配方十分稳定,不需要多次调和,相比之下,荩草的短板则更加明显,因为其本身存在的元素含量不稳定,故此,人们在调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将其稳定在一个区间之内,所以其被取代的命运便无可挽回。

但是荩草并非一点用处都没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存在一个记载,称荩草,存在清热解毒祛风湿的作用,甚至可以治疗肝炎,久咳气喘,咽喉炎,口腔炎等病症,是一种非常廉价的草药。当然,荩草也是一种猪草,可以作为猪的日常饲料,为生猪长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因为科技的进步,帝王草从神坛跌落至尘埃,实在颇具戏剧性的传奇,可是它至今仍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然也说明了它性格中的坚韧无比,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参考资料:《古老的歌》 李伟同著 湖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