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好关系才有好教育——朱永新访谈录(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10-26 发布于山东


朱永新,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起就读于苏州大学,留校后先后任教育科学研究部主任,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处长,其间赴日本进行学术研究并在同济大学获管理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起任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其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起任民进中央副主席。

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文章400余篇。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十六卷)《致教师》《造就中国人》《未来学校》等。曾荣获“回响中国——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iRead爱阅人物奖等。

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朱永新访谈录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成人成才,且为此百般努力,可是,有的不仅起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走向了反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朱永新教授认为,原因非止一端,没有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只是家庭,学校亦然。学生喜欢哪门课程,多是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相反,如果讨厌某个老师,即使这个老师教学水平再高,也依然对这个学科不感兴趣,更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由此折射出一个哲理——有了良好的关系,才能有好的教育的开始。

所以,最高明的父母,首先要建立好家庭关系,与孩子的关系和谐美好了,好的教育也便自然产生了。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呢?朱教授谈到五个关键词——尊重、信任、规则、爱、陪伴。父母把这五个关键词牢记在心且做到“知行合一”,教育起孩子来便有了水到渠成之势,且多能抵达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

01

尊    重

说起尊重,一般人多认为孩子应当尊重父母,而父母的责任则是教育孩子,如果孩子不尊父母之命或不如父母之意,就应当受到批评呵斥以致轻重不同的惩罚。同时,有的时候母亲还会说出一些好像是“无可辩驳”的理由:“你是我生的,也是我养的,你不听我的怎么能行?”

朱教授说,父母养育孩子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可是,不能由此就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认为孩子必须唯父母之命是从。从本质意义上说,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孩子当然要尊重父母,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尽管两者所说的尊重内涵与外延有所不同,比如孩子应当主动向父母问好致敬等,不过,这个时候,父母也应当有让孩子感到温馨的回应,让孩子感到父母也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尊重自己。而且,父母心中一定要有尊重孩子的意识,而这种尊重,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家中欲做之事尤其是大事要事,尽可能地听听孩子的意见,有时还需要召开包括孩子在内的家庭会议,从而形成共同决策。这样,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仅是父母的孩子,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非但不是无所轻重,而且拥有知情权、决策权和执行权。

朱教授谈到一个著名作家的故事。一天晚上,作家外出散步,对面走过来一个饥肠辘辘的乞丐,向他乞讨一些吃的东西。这个作家没有吃的东西给他,就想给他一些钱,让他去买食物以充饥。由于是出来散步,根本没准备买什么东西,所以,各个衣服口袋里掏了个遍,却是分文没有。他很抱歉地对这个乞丐说:“对不起兄弟,我身上没有带钱啊,请原谅!”

没想到这个乞丐非常激动地握住这位作家的手说:“谢谢您先生!”

这更让这位作家感到尴尬了,什么都没给他,他反而还说要感谢自己。

没想到这个乞丐这样说道:“您不是没有给我东西,而是给了我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您把我当人来看待了。这么多年来,每逢沿街乞讨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跟在我后面又说又笑地说我是“要饭的”,有时还会口出脏话骂我,甚至拿土块、石块砸我,有的还让狗咬我。不但他们不把我当人看了,时间长了,我也已经不把自己当人看了。所以,我原打算今天最后去讨一顿饭吃后就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冲您叫我一声'兄弟’,我感到您是把我当人看了,就为这,我也要活下去。”

一声“兄弟”,蕴含着的是心里的尊重,并由此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可见,尊重的意义何其大也。

朱教授认为,既然乞丐都应当尊重,孩子更应当受到父母的尊重。因为孩子也是有人格尊严的,当父母把孩子视作低一级人看的时候,心灵的对话之窗就会自动关闭,亲子关系就不可能和谐。

朱教授由此谈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可见,在这个五个层次中,尊重需求处于仅次于自我实现需求的上层位置。所以,不但父母需要孩子的尊重,孩子同样也需要父母的尊重,这是任何人都有的心理需求。当父母真正尊重孩子的时候,就会在家庭中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有了存在的价值,且与父母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了成绩,告之于父母,与之分享;有了问题,亦告之于父母,让他们帮助解决。这样的话,不少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不但能解决于未发之时,还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02

信    任

朱教授说,信任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信任是基于对一个人的基本假设,即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现在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充满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对他们的要求有一种很高的标准,甚至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达到这个标准。可是,绝大多数孩子离这个标准都很远,所以,孩子在父母眼里,往往是不断失败者,并由此引起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或者在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失望情绪,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递了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以致让孩子也认为自己确实不行,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朱教授则说:“教育就是点燃人自信的过程。”其实,他信和自信之间是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家庭中,没有父母的信任,孩子就很难建立起自信。所以,朱教授说,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都是在他身上安装了一个成功的密码。任何人只要找到了这个密码的按钮,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都能步入成功的殿堂。有些孩子之所以没有走向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只用一个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即让孩子考出很好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父母不但会对孩子失去信任,甚至还会对孩子本来就有的自信进行打击,以致让孩子失去走向成功的信心。其实,不同孩子的成功,未必都走向同一条道路。如果用学校考试的分数标准来要求姚明、刘翔和全红婵等体育健将,他们则成了失败者;可是,他们却在世界体坛上大显身手,为国争光,这不是成功又是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父母要做的是通过信任孩子让他们发展越来越好。

朱教授提及这样一对年轻夫妇,都是985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后来又在国外名牌大学读了博士后。两个学霸满以为可以培养出一个新学霸,没想到儿子学习成绩很差,这令他们两个百思不得其解,很是痛苦,甚至对这个孩子失去了信心。可是,后来他们慢慢地发现,儿子不但不是一无是处,还有很多别的孩子没有的优点。他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很好,对父母非常孝敬,而且十岁时就能做出一桌好菜。他非常喜欢厨艺,很有天赋,甚至可以无师自通。爸爸妈妈吃了他做的菜,非常可口,感到很是幸福。慢慢地,父母越来越发现儿子除了学习成绩差之外,各个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于是,对他越来越喜欢,越来越信任,家庭也越来越幸福。他们突然悟出一个道理:“考上北大清华,最后也是为了幸福,现在我们不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儿子,更加幸福了吗?”他们满心欢喜,全力支持儿子做他喜欢的事,认为将来儿子一定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厨师,相信儿子不但会因为厨艺高超而受到顾客的欢迎,还会因为他待人以诚和、与人友好相处而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不是幸福是什么?是啊,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朱教授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要信任自己的孩子,诚如是,孩子会因此而走向成功。同时,孩子也会因为父母对自己的信任而更加信任父母,从而让家庭更加和谐美好。这样,全家人的幸福指数也会不断攀升,而身处幸福之中的人,也会更好地投入其所喜欢的事业之中,并取得更好成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