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辨证分析伤寒和温病的规律 广州艾茸中医馆中医专家 曹志华
温病: 风热之邪从口鼻直接侵犯鼻、咽、支气管、肺,引起肺经热证伤津,这是疾病初期,属于卫分病,因为肺津伤,肺气不宣发,所以会有轻度恶寒。 肺经之热从肺经传入大肠经,引起大肠津液受损,大肠津少,大便干燥,出现便秘,热气如果延续到胃经,会引起胃胀,这是气分病,其实就是阳明经证,厉害的会引起阳明腑实症。 另一条路,肺经之热会逆传入肝经,肝经属于血,热入血会耗血。肝血热,血热而肝木枯,子病及母,必然会耗伤肾,导致热伤肝肾。也就是中医讲的营分、血分。 温病是肺—大肠与肺—肝经两条路同时进行,所以很大机率会出现大肠、胃经的阳明症;肝肾经的营血症同时出现。 肝与大肠别通,大肠热和肝热会互相影响,所以温病治疗,清大肠和清营血应该同时进行。 从脉象看,左脉是心肝肾,属血,右手是肺脾肾属于气。左手肾阴滋养肝阴上升,化生心血,右手肾阳推动脾阳化生肺气。 温病从肺经开始,所以温病的脉,肺脉是热证的实脉、数脉,大肠经也是实脉,右寸浮脉取大肠经,大肠经主降,脉有力为阳明不降;右寸沉取主肺,沉取有力主肺热有实。右关主脾胃,温病胃气不降,是实证,故浮取有力。脾脉不在温病范畴。右尺脉一般不考虑。 温病从肺经传入肝经,肝经有热,所以沉取有力,左关沉取主肝。浮取是胆经,肝火必然引起胆火,所以左关也是实脉。木生火,母病及子,所以必然心脉有力,左寸沉取心脉,心火延续到小肠经,如果病情重,小肠经脉也会有力。左尺脉为肾水,水生木,木火耗水,所以肾阴亏而水少,水少而化热,故左脉沉取细数。
伤寒的经络辨证 肺经别通膀胱经,而寒气最容易伤的是后面的膀胱经,膀胱经不通,就会导致肺的气津堵塞在肺经,而肺是管理着鼻子、皮肤的,过多的气津会进入鼻子及皮肤,到达鼻子,鼻子气津增多就肿大,水液渗出就流清鼻涕。到达皮肤,会引起皮下水分水液过多,组织液压高,压迫筋膜、血络会引起疼痛,所以受寒的人周身酸楚疼痛,严重的会引起局部的皮下渗出,就是荨麻疹。所以伤于寒会出现肺部的咳嗽,鼻部的鼻塞、流清鼻涕,皮肤的怕冷、疼痛、荨麻疹。膀胱经经络不通,因为膀胱经是从头经过后面颈椎,背部,腰部,屁股及腿后面,所以会引起颈椎痛,腰痛,背痛,坐骨神经痛等。膀胱经不通会导致阳气不能从膀胱经这条路下降到腿,会导致阳气不降,所以会发热。这就是太阳病的各种症状的由来。 肺经走不通膀胱经,就可能从大肠经走,所以会引起大肠经气津过剩,出现大便水分多,导致腹泻,这就是葛根汤的由来,用麻黄桂枝散寒,白芍通经活血,葛根从大肠经把气津重新提升到膀胱经,所以自然止泻,因为可以把气津提升到膀胱经,营养后面的颈椎,胸椎部位等,所以可以用葛根汤治疗劲椎病,就是项背强几几。当然,如果导致大肠经气津过多,影响了大肠经的降下,就会影响胃的排空,会出现阳明不降的趋势,所以会呕,加半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半夏一个降胃,一个可以把胃、大肠经过多的水弄掉。 肺经能力积蓄,会导致肺经化热,于是外面的膀胱经不通,里面的肺经又热,就是寒包火,所以用大青龙汤 通过发汗后,膀胱经的寒气散了,但是肺经的宣发功能还没恢复,或者肺经本身也有寒,就要用麻杏石甘汤,桂枝是走肌的,走表的,走膀胱经的,这里膀胱经已经没寒了,所以不需要。用了反而会加重肺经的热。 肺-膀胱经堵塞,导致往大肠经走,会导致大肠经能力积蓄,轻的是葛根汤,从大便排出去了,重的排不出去,就化热了,变成了阳明病,如果这个时候,还有表证,就需要表里双解。可以用大青龙汤,加大黄之类的。如果通过发热,寒气散了,或者通过发汗,膀胱经打通了,这个时候大肠经还有问题,就变成了阳明病。 肺经堵塞,肺不畅,会导致肝气不畅,进而产生少阳的问题,就是小柴胡汤,柴胡疏肝,黄芩清肺,而肝通大肠经,半夏降胃通大肠,胃经在大肠经的后面。加党参、大枣、生姜、甘草,是因为病情发展到这一步,人的气津液已经消耗很多,全身不足了,只是肺经堵塞导致的局部相对过剩。 大肠经不降,和肝经不畅,同时存在,就会产生少阳阳明合病。 膀胱经不通、肺经热、肝不畅通、大肠经气津堵塞,可能同时存在,互相兼杂,导致各种合病兼症。 通过发汗之类,可能导致肺-膀胱经及肺-大肠经的气津从汗大量流出,最后导致这些经络都不足,变成表虚和里虚,表虚怕冷,里虚则是寒生。 如果气伤多,津液伤的少,可能导致大肠经气不足而水有余,就会出现痰饮水湿,堵塞大肠经、胃经,会出现中焦的痰饮症,这种情况,要健脾利湿,也要调气,因为肝经通大肠经。就是二陈汤和平胃散的由来。 从脉像来看,左手主血,右手主气,那么风寒犯的是膀胱经,会引起肺经气津增多,所以肺脉应该是有力充盈的,肺脉在右寸沉取。膀胱经脉在双尺部,膀胱为腑,腑脉浮取,也就是说,双尺浮取浮紧。肺脉和膀胱脉是主脉,其他的脉主要看并病,如引起大肠经问题,就把右寸沉取,如左关脉沉取有力偏实就是肝气不畅,是少阳病。右关沉取主胃,沉取实脉是阳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