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寸大海 2022-10-26 发布于贵州

【复习目标】

1.复习诗歌题材分类,把握不同题材的诗歌表现出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一、专题解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它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来的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态度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包括:对事物的态度、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它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二、必备知识梳理

(1)常见题材情感:

咏史怀古诗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托物言志诗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山水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自然。②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送别怀人诗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羁旅思乡诗

①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③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

边塞征战诗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颂。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多样却不会杂乱无章。

(2)诗歌常见情感概括

忧国忧民之悲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愤慨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惜别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悠闲

黑暗官场之苦闷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相思之无奈  贬官谪居之愤懑   

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激愤

三、关键能力

(1)抓住或明或暗地点明情感的词句,善于分析,深入体悟诗歌内容的能力。

显性词语就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语,隐性词语主要有三类:一是指描摹人、景、物特征的词语;二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三是指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

(2)根据题材,分析意象,透过景物,抓住典故,把握思想感情的能力。

古诗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而诗歌总要具体描绘形象,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意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景、物是诗人情感的最好载体。分析时要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要从景物色彩中揣摩。还要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

(3)理清诗歌结构层次,整体观照,前后关联的能力。

一要分析诗歌中各句各联的情感逻辑联系,读通诗歌的内容层次起承转合等,综合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是综合利用标题、典故、注释、背景等因素来理解,尤其要把标题与诗句关联起来,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意识。

(4)多管齐下,准确定“调”的能力。

从标题、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显隐性语词语(“情语”)是最主要的、最有效的办法。另外,还可以从景物时令冷暖色彩、人物举止、用典褒贬等角度定基调。然后要进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乐的原因。

(5)要点齐全、表述规范的能力。

1.解答理解诗句内容类试题的方法:

①准确理解关键字词,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由表及里,发掘其深层含意。

②结合表达技巧甚至全诗主旨来理解诗句的深层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2.解答概括评价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类试题的方法:

不论是局部设题,还是全局设题皆可按以下步骤答题:

①先概括。指出表现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或主旨)。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就不必有以下的步骤了。

②联系诗歌内容,写出之所以是某种思想感情(或主旨)的依据。这是一个分析过程。

③如果要求鉴赏评价,可在分析之后进行具体评价。

典型例题解析

1.2021·新高考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劝诚”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诚做了铺垫。

2.(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3.(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共12分)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

参考答案: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精题精练】

1.(2021·新高考二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赴明州范成大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如今忽四明。

海接三韩诸岛近,江分七堰两潮平。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注】明州即宁波,诗中“四明”也是宁波的别称。

本诗写于作者参知政事职位被罢免而出知明州之时。从本诗来看,面对仕途的波折,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和做法?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精题精练】

1.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课后巩固】

1.(1)态度:面对仕途波折,作者未发一句怨诽之语,时刻想着国恩未报,一心报国。(2)做法:作者到泉州后,坚守职分,积极开展工作,宣言朝廷宽容政策,积极鼓励百姓进行农耕。(本题6分,态度3分,做法3分,意思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