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古易:凌家滩和三星堆的玉龟版的刻画是文字吗?

 心理咨询诊所 2022-10-26 发布于山东

先来看看凌家滩玉龟版上的圆孔,龟腹甲一、二、二,龟甲二、四、二,玉版四、九、五、五,中间为八方四隅的指向箭头,有谁会认为这些圆孔是文字呢?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专家认可的只是甲骨文那样的成熟文字系统,这些只会被当做原始的刻画符号,但这些圆孔和指向箭头表达的却是最早的天文知识体系和历法。

考古学部委员冯时教授有一个观点:文明起始于天文,天文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知识系统。而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造字以记数。”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一再强调,数字是为了记录天文观察结果而被古人创造出来的。以往的刻画符号表达的是具体的、直观的事物,而玉龟版上刻画符号表达的是抽象的、逻辑的天文知识。

《周髀算经》:“日中立竿无影者,此一者,天道之数。”《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从这两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先是刻画符号,表示立竿测影之“竿”,后演变成数字“一”,从刻画符号变成了数字,具体变成了抽象。

这种演变在数字“十”上也同样存在。说文解字》:“十,算具也。一代表东西,丨代表南北,则四方中央备也。”它最先表达的是立竿测影中,定位东西南北的方法。(参见本头条号《一的威力》和其它文章)。后来演变成数字“十”。

其实在《说文解字》里,从“一”到“十”都是在天文观测中产生的象形刻画符号,看下面的引用。

“二,地之数也,从偶一。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一耦二为三,成数也。

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二像天地。

六,《说文解字》:《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之始也。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也。”

在这个意义上说,凌家滩玉龟板上的圆孔和数字是等价的,一样的功用,表达的是数的概念、逻辑的知识体系。而玉龟板只用单一圆孔就表达“一”到“九”的连续数字,更具抽象性。或者说,当古人把天文刻画符号和圆孔对应起来,天文刻画符号就具有了连续的抽象的可记数的数字意义了,数字产生了,文字也产生了。

因为数字的诞生,数字的逻辑牲被赋予了刻画符号,刻画符号才从散乱的具象的图形,变成系统的,有逻辑的,可表达知识的文字系统。

凌家滩玉版以一个圆孔为单位做统一标记,含一、二、四、五、九,一共五个数字,说明古人已懂数字的含义并形成了数字和十进制概念。

所以凌家滩玉龟板的连续成组的圆孔,即是天文刻画符号,也是数字,更是最早的文字演变形态。而三星堆网状青铜器里面的玉版上,肯定刻画着相似的符号,也就是三星堆的文字、天文知识体系。

冯时教授讲过凌家滩玉龟版就是河图,是最早的天文知识体系,这里不展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