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解读∣姚洋:亚当·斯密和“那只看不见的手”

 昵称60405885 2022-10-2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BiMBA商学院院长、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联席主席 姚洋

开  篇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亚当·斯密传》这本书。(注: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以下简称斯密)

斯密在今天的世界里,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成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自由竞争,代表了自由资本主义,代表了所谓的无节制的市场竞争,用今天的话说叫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记得20多年前,经济学界就有一个争论,经济学或者说经济学家要不要讲道德?当时主要的一本知识分子杂志叫做读书杂志,专门出了好几期的专辑。我们那时也组织大家去读斯密另外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为此我还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我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2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我想告诉大家是,斯密这个符号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头脑里,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恐怕不尽然。斯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仅是《国富论》里的思想,他还写过《道德情操论》;当然斯密还写了其它的著作,只不过最后没有出版,他在临死前几乎把所有的手稿都烧掉了。

这本书一方面讲斯密的生平,另一方面讲他的思想脉络,以及对我们后人的影响。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主要也是这两个方面。斯密的生平,我会和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联系起来讲。我自己读斯密生平的最大感触,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哪怕你是生活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也要离这个社会稍微远一点,才能写出传世的、伟大的著作来。

图片亚当·斯密的生平

介绍斯密的生平之前,先给大家介绍英格兰和苏格兰在18世纪所处的时代。

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来是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一直打仗,恩恩仇仇可能有1000年的历史,直到1603年才开始走近。当时,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去世了。伊丽莎白女王是没有结婚的,那么王位传给谁呢?她找到她表妹的儿子,也就是苏格兰的国王詹姆斯一世。于是,詹姆斯一世也变成了英格兰的国王,成为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国家的国王。

然而,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因为宗教或收税太重的原因,在英国革命被送上了断头台。后来克伦威尔统治,查理二世复辟,詹姆斯二世上台,最后在1688年光荣革命,把詹姆斯二世给赶走了。在这时英国形成了君主立宪。

英格兰在17世纪北美的贸易就开始兴起来了,那时候贸易主要做烟叶。

烟是个软毒品,但在那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贸易,英格兰人因此赚了很多钱。苏格兰觉得你赚了钱,我也得赚钱,就好几次也想到北美去建立殖民地。最后在17世纪末,整个苏格兰都动员了起来,他们搞了一个公司。公司的资本有多大呢?相当于当时苏格兰一年GDP的一半。全国人民激情昂扬,有民族主义的这种情绪,结果一败涂地。但是苏格兰人很务实,输了就加入。1707年,他们投票加入了大英帝国。

斯密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就是英格兰和苏格兰刚刚合并的这样一个时代,英国当时建立了君主立宪这样一个近似于现代的政体。

从这段历史上我们学到什么呢?苏格兰是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在当时人口只有100多万,在高地上,而且还处于农奴制度。相对于英格兰来说,它完全是落后的,但是最后苏格兰加入了英格兰,并不是说你弄得我落后,我就拒绝你。

整个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在欧洲大陆有以法国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如伏尔泰等人。英国启蒙运动主要是苏格兰的运动,除了斯密之外,我们熟知的还有休谟等人,这对我们影响非常大;还有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让蒸汽机可以商用,这开创了一个时代,就是工业时代。

苏格兰的贡献还不止这些,它对医学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爱丁堡大学的医学是现代医学的起源地。苏格兰人对大英帝国攻城略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次鸦片战争里,有一艘到达黄埔港的军舰进攻我们广州的军舰,这艘军舰叫复仇女神号,谁造的?苏格兰人造了。苏格兰的工业发展实际上是带动了整个英国工业的发展,这是苏格兰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加入了大英帝国之后,它对于推动大英帝国的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发展,乃至推动人类的进步都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是非常有启示的。我有一篇读书笔记叫做从苏格兰高地飘过来的笛声注:此篇笔记详见延伸阅读:苏格兰启蒙运动和现代化的启示,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下。

图片

斯密就在这个时代出生了。他出生于1723年,他出生那个地方叫做寇克卡迪(Kirkcaldy),海湾北边的一个小镇,在当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小镇。

斯密只活了67岁,1790年就去世了。

斯密一辈子没结婚,他几乎一辈子都跟他母亲生活,还有他表姐的照顾。他母亲是他的精神寄托,活了90多岁。他母亲刚去世不久,他也去世了。

你会发现18世纪19世纪好多思想家都是单身,包括斯密的好朋友、忘年交休谟,康德也是单身。为什么当时这些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单身,我猜想可能跟他们宗教情怀也有关系。

斯密14岁上了格拉斯哥大学。苏格兰两个大城市,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当时格拉斯哥是一个商业城市,发展很快。斯密在那里上大学,他父亲去世得早,他能上大学是因为得到身边许多亲戚的资助。

当时上大学14岁是一个标准的年龄,那时的大学也不是我们今天这样的大学,主要教的还是宗教的东西,也开始有点自然科学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我们的中学。

在格拉斯哥,斯密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师哈奇森(注:弗兰西斯·哈奇森,哲学家,十八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奠基人,苏格兰哲学之父),后来斯密就是接替了哈奇森教授的位置。

斯密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去牛津大学留学。他在牛津大学里生活了6年时间,但是他极其不喜欢牛津大学。他觉得牛津大学非常沉闷,除了一些花花公子在那读书之外,他说自己基本上没学到任何东西。

从牛津毕业之后,斯密回到他的家乡,他没找到工作。在当时最好的工作,要么去做一个职员,要么去大户人家做家庭教师,要么做牧师,没有其它好的出路。

后来斯密被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织者,名叫凯姆斯勋爵发现了。凯姆斯勋爵是斯密的一个亲戚,他时常组织聚会,基本上把当时苏格兰有名的人都聚拢在一起。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斯密,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错,就请斯密来讲逻辑学、文学和道德哲学。

后来凯姆斯勋爵推荐他回到格拉斯哥,接替哈奇森的位置。在这段时间斯密认识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一个朋友休谟。休谟比斯密大12岁左右,他们俩算是忘年交。斯密从1750年开始在格拉斯哥大学当教授教书,他教得非常好,学生也很欢迎他。就在这段时间他发表了他第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

在当时做教授的工资是不高的。这时候有一个大户人家邀请斯密陪伴他们家的公子,叫巴克卢公爵,十几岁,去法国游历。

英国人一直对法国人和法国文化有一种浪漫的遐想,因为英国有段时间是被法国征服了。英国的上层实际上都是说法语的,后来才开始说自己本国的语言英语。

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人,特别是稍微有钱的、有知识的人都要到欧洲去旅行,而且是长时间的旅行。这一大户人家就请斯密带着巴克卢公爵,去法国旅行,一年年薪500英镑,退休之后每年还给300英镑,这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是很高的工资了。

斯密就把教职给辞了,学生不干,因为当时选科是直接交钱,选一门课就交钱给老师。斯密中途说不教了,学生们都不干。

斯密有生以来第一次和人有了肢体的冲突,学生围堵他不让他走,斯密说给他们钱,最后实在脱不开身了斯密就抓住一个人,把钱塞到他的口袋里,说你给我让开道,我要走了。这是发生在斯密身上一个小小的故事。

就在法国的这段时间里,实际上酝酿出了斯密《国富论》的思想。后来他回到家乡,回到他家里,完成了《国富论》,1776年他发表了《国富论》。

1776年,是美国独立宣言发布的年份。1776年7月4日,美国的国父们在费城发布了独立宣言。在这时,斯密去看望将死的休谟,休谟在那一年8月份去世了。

斯密最后的时光基本上都是在爱丁堡度过的,他在爱丁堡的故居现在变成了纪念馆。他去世的年份是1790年7月17号,67岁。

这就是斯密的一生,平淡无奇。

图片亚当·斯密的思想脉络及其主要著作

18世纪实际上是英国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

瓦特在1768年改进了蒸汽机,蒸汽机开始发展起来了。斯密在他的书里并没有写很多他看到了的工业革命,或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曙光。他也讨论了美国的情况,也关注到了北美殖民地的情况,但是没有很深地卷入进去。

我现在讲讲斯密的思想脉络。

启蒙运动启蒙什么?它的对立面是什么?不是皇权。其实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很多都是很赞赏皇权的,包括苏格兰的启蒙运动家、思想家,他们并不反对皇权,更不会反对君主立宪。像伏尔泰在当时对中国的制度、对孔子是推崇备至的,他还写了个剧本叫做“中国孤儿”,是以成吉思汗那段时间为背景写的。他实际上是想写孔子的精神,他想在这个舞台上挂上孔子的像,甚至还想把主角塑造成孔子的后裔,对孔子崇拜得五体投地。

那么启蒙运动要反对的,实际上是教会。欧洲在长时间内是被教会所束缚的。尽管经历了马丁·路德(注:马丁·路德,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创立者、德国宗教改革家)这样的改革,但这种束缚仍然在。

哈奇森的贡献就是打破了宗教的这种束缚。道德从哪里来?按照基督教来说,你别问,照着去做就行了,你问就是你错误、你不虔诚。所以基督教是非常简单、非常实用的。

但哈奇森就问了这个问题,道德到底从哪来?他说是从我心中来的,我心里头就有道德,会自发地产生道德。

这让我想起来王阳明,王阳明比哈奇森早200年左右。大家知道王阳明割竹子的故事吧?因为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根本是格物致知。王阳明说我来格物试试,他就找了个朋友割竹子,割了七天七夜,他的朋友已经支持不住了,走了。他自己坚持了七天七夜,两眼昏花,最后他说我啥也没割出来。

后来他被发配到了贵州,最后是农场悟道,他悟出来的什么?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惜王阳明没有上升到很高的高度,他反倒把这个变成做人的道理。

在中国,我们本来已经悟出来了,道德在我们心中,但我们没有发生革命。

到了休谟,休谟是个怀疑主义者。大家知道休谟三问,一问归纳如何可能?你观察了事物,你最后怎么得出来一个结论,你怎么相信你观察的东西最后它是个规律,归纳可能不可靠。二问因果关系是有可靠吗?你看到一个事物在另外一个事物之前发生,你就能说第一个事物是第二个事物的因吗?这个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个哲学问题。三问是从实然判断到应然判断我们怎么做出来的?我们看到了你这么做好像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对你有好处,这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应然的判断,你又该这么做呢,不知道。

休谟的这种怀疑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基础不是理性,而是情感,这和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是相信理性的,包括后来继承了欧洲大陆思想的,比如马克思等人,都是从理性出发。苏格兰的这种经验主义完全不一样,它不相信这种建构的东西,它是什么,从人心的底层逻辑出发,然后描述现实世界,然后来解释现实世界。

我们刚才所说的凯姆斯勋爵,他有一句著名的话,man is created process,人生来就该拥有,或者说拥有就是人的本性。这其实跟霍布斯(注:托马斯·霍布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的说法没什么两样,霍布斯认为人这生来就要崛起,从外界崛起,这是人性,至少是人性的一部分。

欧洲以及英国这些理论,比如洛克也是建构主义的,是契约论者。(注: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和医生,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启蒙思想家和俗称“自由主义”之父)而苏格兰人带来一股新风,我们要凭经验去摸索。那么摸索最终的原则是什么?对苏格兰人说很简单,就是要有用。

我刚提到斯密从英国回来,从牛津回来,从1746年回来到1759年,他自己说这一段时间是他最有用、最快乐、最光荣的时期。他第一个词是最有用,第一标准是有用。这是为什么苏格兰人对世界那么大的贡献,比如贝尔是苏格兰人,发明了电话;钢铁大王卡耐基,苏格兰人,他们到了美国发明了很多东西。说远一点,你会发现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美国的建国,还有美国的精神是有巨大影响的。

亚当·斯密传
总裁读书会商店
70.70

那么斯密这两本书——《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道德情操论》要解决我们的道德从哪来。斯密的老师哈奇森说,道德就在我心中。但是这个过程是什么呢,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斯密想给它一个心理学的或者情感的基础。

斯密说道德来自于我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什么同情心?同情心是对同类的爱,我们是人类,我们会爱我们的同类当然这种爱是有等差的,《道德情操论》里有说。我们对接近我们的人,肯定是更加热爱,比如我们的家人、我们的族人、我们的苏格兰人、英国人。而远方的中国发生的事情,恐怕我们的感受就不那么深切。

这一点上跟儒家很相像,儒家强调等差之爱。我们先爱我们的家人,然后才能够爱社会上其他人,才能爱外国人。斯密也是这么想的。

第二个同理心,什么叫同理心呢?同理心就是把你自己的脚放到别人的鞋里头,你去感受别人的痛苦,感受别人的快乐,这叫同理心。同情心就是从你自己内心发出来,同理心就是你要有意识去感受别人的感受,又深了一层了。

那么道德是来自于我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在我们的心中永远住着那么一个人,是我们永远的价值,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为此,斯密说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

但是这个问题就在于,道德是不能强制的,因为它是住在我们心中那个人的呼唤,你无法去强制。如果不能强制,我们社会里的运作,恐怕就要出问题。

在这一点上,斯密是继承了凯姆斯勋爵对法律的强调,也继承了洛克对法治政府的强调。斯密说要把社会运转起来,道德是没有力量的,我们需要正义。

什么叫正义?正义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很简单,就是孔夫子告诉我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种对等性。我不愿意别人对我做的事情,我也不应该做给别人,这叫正义。

这个定义对于我们经济学家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定义,因为能够操作、很清楚,我们可以用数学给它写出来。

既然它是对等的,那么在今天的话语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什么?程序正义,就是程序上它是合理的。既然是程序正义,这那就靠什么?靠法律。所以斯密认为法律或者正义才是社会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比作一个大厦的话,法律或者正义就是支撑这个大厦的柱子。

道德是什么?道德仅仅是这个大厦的装饰品。但是道德也很重要,按照今天经济学家的理解来说,就是法律是不可能完备的。法律当然是一种社会契约,它不完备不完备怎么办?你要靠什么?还得回来靠道德,靠我们每个人住在我们心中的那个人,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就像你开着车,这路上也没红绿灯,但是有一条斑马线,有个人要过马路,斑马线上过马路,你可以冲过去,法律管不到你;但是你心中那个人告诉你说,你应该停下来。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丰富多彩,才会变得更加有秩序。这是我所理解的《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的东西。

图片

《国富论》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我刚才说到,启蒙运动是要抛弃上帝,至少从你的思想层面要抛弃上帝。斯密从来没有说他不信教,但是他的朋友休谟,直接说他不信教的,休谟自称是无神论者。

休谟一开始过得很苦,后来他出名了,才有了钱。休谟是拒绝上帝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不了解上帝说了什么。他有一次掉到这个泥潭里头去了,他胖,爬不出来。路过了几个妇女,他就让妇女来拉他,妇女说这是休谟,这是个无神论者,我们不理他。休谟说我不是无神论者,我信神。你若信神,那你背一背《圣经》。休谟把《圣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妇女说他还是个信教的,我们把他拉上来。

在你不信教的时候,没了上帝约束的时候,人性怎么去约束?

那时候的英国人已经知道人性是多面的,因为霍布斯已经告诉我们,人性有向善的一面,更有竞争的一面,更有嫉妒的一面。我们怎么能把人性引导到一个对社会有利的方向上去。怎么能找到一个机制,让人性得到疏导,变成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东西,这是斯密一直在思考的。

他最后思考出来了,结果就是说市场。让我们每个人到市场上去自由地交换,自由地生产,每个人都为自己工作,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为社会贡献了一份正能量。

这也是斯密在国富论里第一个命题,就是我们今天给它总结成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他大体上的意思是,面包师做面包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鞋匠做鞋不是为了他人,是为了自己,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社会福利增加了,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这里指引大家一样。

关于市场这方面,斯密是坚决反对重商主义。大家知道,英国开疆拓土最重要的工具,便是重商主义。什么叫重商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从别的国家赚钱,积累贸易盈余叫重商主义。我们今天有人总批评我们中国古代没有市场经济,说我们所有的商人都要跟政府搞好关系,所以我们没有发展出来工业、没有发展出工业文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英国在早期做什么都得要国王给你授权,国王不给你授权你就不能做,特别是到海外,授了权之后你要交钱给国王,国王才让你干。

比如过去海盗是正常的,是有国家支持的,伊丽莎白就支持海盗,海盗回来之后要交钱。后来当她发现有贸易兴起,英国人自己要做贸易了,便不能容忍海盗,最后把一个最著名的海盗头子吊死了,从此以后国家不再支持海盗。

英国真正革命性的东西是什么?是蒸汽机。所有社会的变革,重大的变革都来自技术进步今天当年轻人玩元宇宙的时候,我虽然不知道元宇宙具体是什么,但是我绝对支持,因为那是世界的方向。尽管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不会去玩,可能也不喜欢,但不要去抵触,如果你和新的技术抵触,你会被抛弃掉。因为那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的变革,而不是反过来。

斯密是反对重商主义,他为什么反对重商主义呢?当然有他自己的论证。我的理解是苏格兰并入英格兰的原因,苏格兰人有切身的体会,英国人垄断了贸易,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排挤了其他人。为此在本能上,他就要反对这种重商主义。

国富论第二个命题是分工和效率。在他们家的小镇上发现了一个钉子厂,钉子要分工吗?要。它能分成七八个工序,每个人做一小部分,它效率提高了。分工带来专业化专业化提高效率,效率提高了,我们的市场就扩大了市场扩大反过来又促进分工,整个社会就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

斯密在《国富论》里还发展出来了,我们今天叫做一般均衡的思想,这是经济学家最看重的。

他已经把一般均衡给描述了一遍,尽管他没有用数学,这严谨的数学还要等到1950年代阿罗和德布鲁建立起来。(注: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拉尔·德布鲁,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但是在斯密那个时代,它对于经济系统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知道经济系统是怎么运作的。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小错误,但是大的图景是没有错的。他在《国富论》里谈到这个工资是怎么决定的,利息是怎么决定的,地租是怎么决定的,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一般均衡原理。

他还谈到税收和国家决策的问题,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有意义的。他认为国家应该是中立的,你的税收体制应该是维持公平正义,而且要为国家的整体好,所以他是支持对富人征更高的税赋,也就是所谓的累进税率。他认为富人多交税甚至超比例交税,是正当的。

图片学习亚当·斯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读斯密的生平和著作,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个启示,效率是一个社会追求的基本目标,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效率的话,其他的什么也别谈

没有改革开放40年对效率的追求,我们今天不可能站在这里,也不可能去谈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也不可能谈共同富裕。

要先把饼做大。怎么把这个饼做大?至今我们发现最有效的机制仍然是市场,而且就如斯密告诉我们的,市场和人性是相通的。苏格兰的经验主义和我们中国人的务实主义是高度相通的。

中国人心中本来就没有上帝,中国人没上帝怎么活,人的目的在哪里?这是中国人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怎么去活,那就是活好当下。怎么活好当下?做的事情要有用。有用,这个值得大家去深思,太有用了。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最有用的哲学哲理。

第二个启示,法治是社会的基石,是保证公平正义的唯一手段。

没有法治,谈什么公平正义。法治要保证对等性,非常重要;没有了对等性,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道德可以作为补充。

第三个启示,国家应该成为相对于社会的中性的主体,这样才会有持久性,才能保证这个社会不走偏,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这是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