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做空想家,要做行动派

 管理进阶一天天 2022-10-27 发布于山东
导读:
1、想全是问题,行动才有结果
2、好的开始便成功了一半
3、知行合一才是最高境界
 
 
01
想全是问题,行动才有结果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做一件事有两个选择,选项A和选项B,结果选了A,但是事情没有做成,这时候就会想,要是选B就好了。如果老是这样想,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内耗”中。其实真正选B也未必能做成,没成功,不见得是方法的问题,可能目标就不正确。
复盘过去是我们进步的方法,复盘是总结过去过失和经验,让我们变得更好,但是复盘不是让我们陷在过去,如果从过去中走不出来就是思想问题了。“你只有忘记过往的事,才可能更快前进。”“既往不咎,过往不恋,未来不迎,活在当下”才是最正确的处事方式。
       面对互联网上的成功者,我们要坦然面对,要明白那毕竟是少数人,大部分是平凡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平凡。接受平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现实生活中天才毕竟是少数,平凡人才是大多数。不是天才也没关系,我们取得不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通过努力,取得小成绩还是没问题的。
       冯唐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我们就能超越99%的人了。如果按智商超过160来计算的话,大概天才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一。所以我们不要想得太多,只要我们努力行动,认准方向,努力工作,成为1%的成功者,还是很有希望的。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我们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其实接受平凡,也是一种能力。接受平凡,才能拼弃很多无用的烦恼,踏实工作,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阿里曾经提出“让平凡人做非凡的事”,在好的制度,好的环境下,平凡的人也能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前提是放弃幻想,勇于开拓,努力做事才行。
       大部分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行动太少,很多事情都停留在想的阶段,没有行动,当然也就没有成果。所有成功人士都是行到派,只有行动才能产生结果,没有行动的想法都是空想。自古就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说法,想法再好,不落实到行动上,就是空想,没有任何意义。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了一半。让我们行动起来。
 
02
好的开始便成功了一半
马云曾经说过“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老路”,这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写照。想得太多,行动太少,看别人成功,叹自己胆小。从心理学上讲,人到了晚上是比较容易异想天开的时刻,尤其躺在床上的时候,身体得到放松,大脑神经会得到丰富的灵感,人到了早上,会恢复理智。人们往往有规避风险的本能,让我们很多灵感想法停留在想法的阶段,让我们继续昨天的故事,继续走我们认为风险较小的老路。
很多发明创造来源于生活观察,很多商业逻辑也是生活总结的体现。Hao123网站就是一堆网站的链接,有技术含量吗,现在是不是大部分人都会做?但是做成了的就一个——李兴平。摩拜单车商业逻辑复杂吗,就是自古以来的租赁业务,只是结合了互联网而已,但是最先付诸行动的获得了成功。所以勇敢行动,好的开始可能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这更凸显了“开始”的重要性。因为很多事情在开始前,停留在想法阶段,不会对我们产生实质的影响,但是一旦开始,我们就要付出精力、调动各种资源,产生实际的成本,也与我们利益开始真正挂钩。没开始之前,我们进退自如,一旦开始,往往是退路被堵死了,只剩前进了,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增加事情成功的几率。只要开始了,就与我们密切相关了,就关系到成败,我们自然会努力去做好。
这里强调好的开始,是因为大家可能都知道“首因效应”吧。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是指在短时间内以片面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时,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比如我们去面试,如果我们不注意着装,穿着与工作冲突的服装,可能就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对面试结果影响很大。
要想做好一件事,开局很重要。如果开局不利,就会打击我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打击我们做事的热情。
强调开始行动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思考的重要。在做一件事情前,我们要深入思考,系统思考,我们不能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在干具体的事情之前,要想好为什么干?要达到什么目的?用什么方法?一旦想好,确定开始,则围绕着自己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一次次尝试,直到把事情做出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凡事开始要把握好时机,我们要把我们的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中去,开个好头。比如对于刚入职的新员工,开始就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积极努力做事,不要推三阻四,否则在新单位很难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
      
03
知行合一才是最高境界
做事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之一。他强调我们获得成功不能空想,要在“事上练”,他的心学不是枯禅,而是用“良知”去驱动内心,去指导自己的行动。
道家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是研究人与自己的关系,儒家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阳明心学则将各种关系,归根于心的问题。“心学”强调心即理是世界观,是底层逻辑;致良知是价值观,是价值引导;知行合一是方法论,是行动指南。
王阳明的心学在日本获得了很大发展,明治维新是受心学的影响。稻盛和夫的“稻盛经营哲学”也是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作为人,何谓正确”是稻盛经营哲学的基础,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是一致的。稻盛和夫一生创立两家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在78岁高龄再度出山,拯救日航,在18个月里,让日航重新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并创造了1884亿日元的空前利润。他的成功就是依靠阳明心学,结合实践创立的“稻盛经营哲学”。
“知行合一”的知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知”,而是“知道、觉悟、良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只有不断的尝试、修正、感悟、再尝试,不断积累自己的“真知”,用自己的良知去判断事情的对错。
人们做事往往走两个极端,一个是知而不行,就是指停留在想的层面,这一点有点像枯禅,认为参禅就是修行,就是很好的行了。还有一个是莽撞地行,做事不思考,只是努力地做,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话,那么那些古代的农民都是成功者了。
要想真正突破自我,获得成功,我们就要“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能空想,要在事上练。通过深入思考,在脑子中先把事情经过过一遍,觉得可行,然后就要去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思考是否可行,是否正确,然后修正我们的想法,再去实践,就这样在知中行,在行中深化认知,不断演进,就一定能够把事做成,也一定能获得自己的成功。
总结一下,我们千万不要焦虑,不要空想,空想越多,内耗越大。而是要踏踏实实深入思考,谋定而动,不断实践“知行合一”。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就能看清明天。在行动中探索,最终找到人生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