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海燕:关于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昵称15221501 2022-10-27 发布于湖北

 (青岛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小学 邮编:266409)

摘要: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重点。中小学利用教学活动,在课内、课外多角度地围绕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能够帮助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育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

一、引言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的重要节点。在这一时期,青年开始逐渐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人格特征,心理、生理双重的从青少年阶段之间过度到成人阶段。健康的心理状况,能够使青少年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能够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中小学在教改和新教育理念的变革之下,已经开始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中。本文围绕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思考并加以阐述: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  部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在大部分的中小学内,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学生心理顾问和咨询中心,但是不论是课程还是心理咨询其设置都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都有待商榷。特别是中学阶段,中考的压力之下,更是无暇顾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开展。多种原因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但是未能充分发挥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只是象征性的开展了相关教育工作。

2.  教职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关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的载体还是要依靠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绝对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这也正是现在教师群体中所缺少的。在成绩和升学率的重压之下,教师将关注度大量地投入到知识教学当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帮助,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整体化运作在一些已经开展专门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存在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全部归到该学科任教老师负责的情况;而未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则是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部规划到班主任老师的责任范围内。两种做法显然都是欠妥的,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不需要全校教师的关注与合作,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三、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措施

1.学校主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培训。学校教育活动作为我国青少年教育的主体和活动场所,本质上是教书育人,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教育同样也是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1]教师在专业学习中教育心理学是其必修的课程,因此对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等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变化也处于快速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想通过日常教育,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不断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学校应该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组织者的责任,利用网络学习、心理健康研讨会、专家传授等多种模式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而这其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则应该在集体培训的基础上,参加更为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而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也可以在其他教师的培训工作中担负起任课教师的职责,甚至是在校策划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2.增设心理健康学科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简单地依靠心理咨询师定期咨询是无法解决其存在的根本问题和突发问题的。学生在校期间对教师的信任度是较高的,特别是小学期间。很多学生乐于与班主任教师去分享自己的心事。但是一部分较为内向的孩子,很难与教师沟通,就需要学校广泛地推行心理健康教学学科。利用实例和专业心理技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正确的观点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与教师单独沟通相比较,心理健康学科的设立更能够体现心理教育的普遍性,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上也要更加考虑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心理状况。

3.增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合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单纯地依靠班主任教师负责组织和执行,或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进行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班主任教师身兼数职,无法真正有效落实这一项目的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工作大打折扣;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缺乏和学生之间接触的机会和时间,不了解学生的变化,也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所以学校应该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助,同时与班主任老师之间相互配合。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地选择教材,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设计和展开教学[2]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长时间和学生接触,对学生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认知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向专职教师求助,两者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互为增补,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

4.搭建师生间、家校间交流平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度和依赖程度是非常突出明显的,教师在日常交流中应该时刻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互动,通过对于学生言行中的变化去体会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便随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通过一堂课或者一次谈话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观察和努力,通过良好的共同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面对和迎接未来的挑战。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更是要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内,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增强家校间有效沟通,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总结:随着我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竞争压力也随之加大。家长对于学生的成绩愈加重视,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让学生既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生活与学习中,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学校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国家、社会与学校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鲁保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简析[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1):2.

[2]  陈容, 张琴. 社区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式探索[J]. 科教导刊, 2021(2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