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

 四地闲夫 2022-10-27 发布于山东

曹操有一首《篙里行》里面描写了一个场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种凄惨的荒凉景象出现在东汉末年,先有黄巾起义,后有军阀混战。连年征战让东汉朝廷动荡不安,此时的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皇帝成为傀儡,流离失所。正是在这个时候,曹操出现了,他结束了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北方。

在战争进行中,他不看门第,唯才是举,招揽了大量人才。在他的帐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他充分利用人才在农业,经济,军事上做出了巨大的改革和发展,农业上实行军屯和民屯,收拢流民解决了军粮和兵源问题; 经济上降低税赋,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了财政收入;军事上严格军纪,精简兵员。正是在这些措施并行下,曹操击败了袁绍、马超等大军阀。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曹操雕塑

一、曹操的改变

(1)初出茅庐,忠于汉室

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辈都是汉臣,青少年时期的曹操也是忠于汉室,举孝廉为官后,他说过: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

“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年轻时候的曹操,具有忠正廉直,愤世嫉俗的气概,他担任洛阳北部尉的时候,这只是一个负责治安的小官。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赛硕的叔父违禁夜行,竟然被曹操活活用五色棒杖毙。京师权贵们听说了这件事后,再无人敢违禁,“市师敛迹,莫敢犯者”

赛硕虽然气愤此事,但慑于曹操的身份,拿曹操没有办法,所幸把曹操升为顿丘令。后来,曹操又任议郎,在任期间又赶上两次宦官发起的党锢之祸,宦官借此机会大量诛杀文官和士人,曹操对此十分愤慨,不顾自己官小言微,为了国家安危,上书皇帝,直指奸佞,营救那些文官。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汉朝宦官

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 善人雍塞。

这时候的曹操虽然年轻却有忠正之心。入仕十年后,他出任济南王国相,上任后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击贪污,将贪官污吏罢黜了十之七八,以至于贪污腐败的人听说了曹操的到来,都逃到了其他郡县。后世也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地步,就是“青天”海瑞。

年轻的曹操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廉洁奉公的能吏,但与汉朝廷贪污成风,曹操不容与那些朝廷权贵,遭到了他们的打击,一个小小的王国相,只能保证济南王国的安宁,却无法扭转朝廷风气。为了防止招致家祸,曹操在济南王国相任期满后,辞去了朝廷让他出任东郡太守的任命,告病还乡隐居,甚至产生了二十年后再出山重整朝纲的想法。

但仅仅一年不到,朝廷风云突变,迫使曹操再次出山。灵帝驾崩,皇室羸弱,王权无尊,军阀肆虐,豪强并起,大将军何进又引狼入室,让西凉董卓带兵入京,把本来就就很危急的大汉王朝送入了灭亡的边缘。此时的曹操也是董卓拉拢的对象,但曹操不为所动,仍怀有救国为民的理想,企图挽大厦于将倾,拒绝了董卓的拉拢,连夜逃出洛阳,举起反抗董卓的义旗,十八路诸侯推举四世三公的袁绍为联军盟主。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袁绍

但这些军阀却拥兵自重,丝毫不在乎皇帝的死活,把讨伐董卓的战争行动当成了聚会活动,曹操对此气愤不过,不能再把希望寄托在联军那里,他率领自己所部的五千人马向董卓的十万大军冲了过去,以卵击石,毫无意外的他失败了。但与那些举步不前、贪生怕死的军阀相比,曹操的拳拳报国之心与大义凛然的气概实在值得赞扬与敬佩。

(2)丧失希望,自立自强

联军讨伐董卓的失败,让曹操最后的希望破灭,严酷的事实告诉他,要拯救这个支离破碎的王朝,联军靠不住,望族靠不住,甚至连颠沛流离的皇帝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只有让自己的实力强大起来才能拯救这个王朝,这是曹操忠君思想的转变,也是他思想的升华。曹操这个思想转折,为他带来的辉煌的业绩和美好的前途。

此时的董卓被司徒王允诛杀,杨奉、董承护送汉献帝从长安回洛阳,大汉天子成为了“大汉浪子”。但军阀们却在忙着争夺地盘,杀得你死我活,哪管皇帝是天子还是“浪子”。这时候谋士毛阶向曹操提出了魏国版的“隆中对”,其中一条就是:

夫义兵者胜,守卫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大概意思就是别人都不管皇帝的时候,我们要拉一把皇帝,那么天下的人心就会向着你,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汉献帝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洛阳,此时的汉献帝犹如乞丐一般,狼狈不堪,食不果腹。这时候曹操带着米肉出现在他的面前,君臣相见,泪眼摩挲。汉献帝也没有想到,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他,竟然也有人惦记着。大喜之下,汉献帝授予曹操符节和黄铆,录尚书事,就是最高行政权,能让曹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后来的曹操却把“奉天子”变为了“挟天子”。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汉献帝

他借助“衣带诏”事件,大肆屠杀忠于汉室的大臣,曹操又从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距离皇帝宝座只有一步之遥,董昭等人也上表曹操,干脆把皇帝休了,让曹操上位当皇帝,但曹操的首席谋士、官居尚书令的荀彧却表示反对,这也是荀彧之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荀彧之死敲响拥汉反曹的丧钟,那么拥曹和反曹的荀彧到底经历了什么?

二、从拥曹到反曹,生食汉禄,死为汉臣的荀彧

(一)出身望族,追求统一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荀彧从祖父到他三代都是当世大儒,祖父荀淑是“为士大夫所归慕的大名士”,甚至当时的名士李固、李膺都视荀淑为宗门老师。荀淑有八个儿子,都有名声,被称为荀氏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排行第二,曾出任东汉尚书和济南相。荀彧的叔父荀爽成就最高,官居三公之一的司空,也参加了推翻董卓的谋划,不久后病逝。在文化上,荀爽解说《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被称为“硕儒”。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荀彧从小就极具才名,荀氏家族是当时的世家大族,而且荀氏家族属于名士望族,这种世家大族都有一个特点——没有武装实力,这就决定了他们无法成为分裂割据的军阀,只能去依附较为强大的军事集团,成为运筹帷幄的谋士。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荀彧剧照

中平六年(189年),荀彧被举为孝廉,汉灵帝拜荀彧为守宫令,荀彧在政治上开始崭露头角,他与孔融交往甚密,都受到汉献帝的青睐。在皇宫内日夜与皇帝谈论,如果没有后来的政治动乱,荀彧肯定会平步青云。

但是急转直下的政治形势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期许,董卓专权与军阀混战让本来就已腐朽不堪的东汉王朝更加四分五裂。大的军阀称霸郡国,中等的军阀称雄城市,小的豪强在乡村横行霸道,他们相互攻伐,互相兼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统一还是分裂,是坚持刘氏王朝的统一,还是重建王朝的新统一,就成为了汉末时期各派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荀彧做出了不同于董卓、袁绍,也不同于曹操的选择。

东汉以来的大多数名士都遵循的是“事君以忠”“事一而终”的儒家思想,他们把这些教条作为终生信奉的政治原则。荀彧反对董卓、袁绍等军阀破坏统一的倒行逆施行为,也正是从这些原则出发的。在这个问题上,年轻的曹操倒是和荀彧有相同之处,曹操设五色棒,提议设立联军,就是企图挽救东汉这艘即将倾覆的破船,但经过一系列的碰壁与失败之后,曹操终于明白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期许。他决定着手建立新的统一的政权,再造统一局面,这就是曹操比荀彧高明的地方。所以,荀彧要求的统一与曹操要求的统一有本质的区别,代表着当时不同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

(二)改换门庭,任贤使能

荀彧最初追随的是袁绍,也曾把复兴汉室的希望寄托于“四世三公”的袁绍身上。但荀彧发现,袁绍不仅没有拯救汉朝,还意图谋立傀儡皇帝,在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又大捞一笔,充实了自己的力量,而且袁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对人才不能尽其用。这一切都让荀彧明白,袁绍不是他指望的能够复兴汉室的人物。

那么荀彧的出路在哪里?荀彧把当时的英雄任务都打量了一遍,他注意到了曹操。曹操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让荀彧看到了曙光,但曹操能否成为复兴汉室的那个人,荀彧没有把握。但继续留在袁绍麾下,更不可能挽救颓废的东汉朝廷。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终于下定决心,脱离袁绍,投奔曹操,为曹操的统一事业出谋划策,企图用曹操来扫清分裂势力和割据军阀,但形势的发展和曹操心态的转变,注定荀彧是失败的,也为后来荀彧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东汉末年疆域图

尽管荀彧与曹操在统一问题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们却又一段共同的路可以走。在官渡之战时,袁绍势力要比曹操大的多,曹操粮尽准备返回许都,但荀彧却劝曹操再坚持一下,他认为梁军已经对垒一段时间,必定是“先退者势屈”,后来的形势果然如他所料。袁绍兵败后,曹操想要舍弃北逃的袁绍去南攻刘表,荀彧又上表建议曹操继续追击袁绍,斩草除根,防止袁绍卷土重来,致使自己腹背受敌,前功尽弃。

曹操两次都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最终使曹操取得消灭袁氏集团的胜利。当然这与曹操善于用人分不开的,对比袁绍,手下有田丰、沮授、许攸、审配等都向袁绍提了不少建议,但袁绍却充耳不闻。曹操却能够采纳荀彧、郭嘉、荀攸等谋士的建议,并一一采纳。荀彧的杰出贡献也离不开曹操的从善如流、任贤使能。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曹操

(三)迎帝迁都,感情决裂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决定西迎汉献帝,迁都许都,当时的曹操集团有很多反对和质疑,毛阶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纲领,曹操把汉献帝作为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基石,虽然当时的汉献帝只能是“名义”上的皇帝,但皇权至上的社会,皇帝就是一面最大的旗帜,但曹操把“奉天子”变成了“挟天子”。

曹操并不是第一个做此事的人,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干过。曹操用汉献帝的政治号召力量,缩短了统一进程。他讨伐张绣、袁绍、吕布、刘表的时候打的都是汉朝廷的旗号。但是荀彧对皇帝迁都许昌,却与曹操的想法大相径庭。荀彧认为这是恢复汉室的最好时机。他以“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怀感旧之哀”的话提醒曹操不忘了东汉朝廷,规劝曹操要“奉主上以从民望”,并极度赞扬曹操迎接汉献帝是“乃心无不在王室”的忠义之举,表现出了荀彧对汉朝廷的极度忠诚。

对于礼尊汉献帝,多次向曹操上书,“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宜集大才通儒、考论六经”,企图用两汉以来的儒家文化来改变曹操不尚礼治的政治路线。不仅如此,他还与不满曹操统治的孔融、杨彪相交甚好,当曹操让满宠逮捕杨彪时,他还向满宠求情,让满宠不用酷刑,但满宠没有听他的,对此,荀彧十分恼怒。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荀彧和曹操

尽管如此,荀彧还没有达到与曹操决裂的地步,作为为曹操集团出过大力的荀彧,重视人才的曹操对荀彧仍以礼相待。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时局的变化,两人的政治分歧越来越严重,两人的矛盾越积越深,就等着某一天来个火星点燃这个火药桶,伏完的刺杀事件最终成了荀彧与曹操决裂的开端。

官渡之战前夕,伏完与董承密谋刺杀曹操,但事情泄露,曹操先行镇压了董承。但伏完隐蔽了下来,伏完的女儿伏皇后给他写信,信上大肆攻击曹操,伏完把这封信拿给了荀彧看,目的在于试探和拉拢。但荀彧对此事却采取了隐而不发的态度。事发过后,曹操问荀彧为什么不报告,荀彧回答,大战在即,怕扰乱军心,曹操又问,为什么战争结束后,还不报告,荀彧无言以对,缄默不语。

三、曹操成为“奸雄”,荀彧死为“汉臣”

对于名士望族,曹操是存有戒心的,但他并没有一概打压,而是“唯才是举”,颁布了三次求贤令,只要是才有特长的,他是从不拒之门外的。当荀彧改换门庭前来投靠他的时候,曹操对他十分欢迎,甚至把他称为“吾之子房”。后来又让荀彧担任尚书令,期望荀彧成为自己的肱股之臣,而不是汉室的肱股之臣。但是荀彧坚持自己的理想,曹操并没有打击荀彧,而是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继续让荀彧发表意见,发挥才能。

在伏完问题暴露后,两人的决裂不可避免,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曹操,荀彧与曹操的矛盾让双方再也不能在统一体中。曹操对于反对他的名士向来都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的,对荀彧也是如此。在建安十七年,曹操进爵魏公,荀彧公开反对,这关系到了汉献帝与汉王朝最后存亡的问题,曹操和荀彧在这个问题上都不会让步,最后以荀彧服毒自杀告终。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曹操称王,荀彧死节荀彧自尽

结语:

荀彧死了,曹操也止步于魏王爵位,到死也没有登上皇位,荀彧之死也许是原因之一,荀彧与曹操都面临着统一的任务,但两个人的导论不同,荀彧是要恢复汉制,曹操是要破而后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曹操的道路是正确的,曹操能够从实际历史出发,大胆的舍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和腐朽的东汉朝廷,从而统一北方,为魏国建立打下了基础。

而荀彧却还对腐朽无望的东汉朝廷和傀儡一般的汉献帝抱有希望和幻想,最终走向了自取灭亡的道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意图螳臂当车都会被碾个粉碎。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

《三国志》

《后汉书》

《资治通鉴》

《晋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