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略历程》——战略十大流派再解读

 huusan 2022-10-27 发布于北京

在《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文中, 明茨伯格将各类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划分。战略管理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这些流派分别是从各个角度来对其进行了解和分析, 需要将所有流派的理念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对战略管理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明茨伯格从更高的层面以更广的视野, 顺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路径, 具体阐述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并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多个问题, 比如战略管理都有哪些学派?他们有什么异同等等。对于学派的划分, 明茨伯格从多个维度来具体阐述各个学派的异同, 在笔者看来, 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也能够将各个学派放到一个多维构面上, 从而构建这些维度。

一、人是理性的还是有限理性的

这一问题为战略理论假设的基础, 在科学界, 所有的理论, 无论其自觉性如何, 都有一定的前提基础。所有的管理理论, 都以人性的某种假设为基础, 在传统经济学假设中, 人有完全理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决策者可以对相关的事物和信息有非常敏锐的感知度, 明确自身行为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权衡之下, 会选择一种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性能为人有计算与推理能力, 能够做类似于计算机一样的在短时间内计算大量数据的工作, 另外也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和选择的干扰, 选择也决定了要对所有的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 最终选定一种更为合适的方案;行为人可以为各个行动结果的赋予量化价值或效用。不过其实这种假设的约束性较大, 通常来说, 以这种假设为基础的方法, 都很难经得起逻辑分析, 也很难经受实践的考验。在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更为明确的情况下, 人们也知道了理性是有限的, 阿罗是第一个提出有限理论概念的人, 在他看来, 所谓有效理性指的是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 不过理性又是有限的”。首先是因为环境的复杂性, 人生活在不确定的环境中, 交易更多也代表不确定因素就更多, 信息的准确度就更低;其次是人对环境的计算和辨别水平是有限的, 人并能不是万能的。

二、战略的历程是否是理性的

对于这一问题, 明茨伯格所归纳的战略管理十大学派就是以对人性提出的假设为基础的, 由于企业管理思想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 美国的企业制度改革、社会价值观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中所涉及的理性因素, 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战略管理思想的产生也发展, 比如钱德勒的“设计学派”就自管理中充分融入了战略管理的理念, 战略管理的探究自始至终都有很明显的“理性主义”特点。比如安索夫代表的计划学派, 他们侧重于企业中的物因素, 同时会以李兴华的探究方式, 凸显理性和推理、演绎的效果。

现实情况通常不会完全基于我国所制定的蓝图来发展, 因为人有有限理性的特点, 人们无法获取所有的信息, 无法将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都列举出来, 再加上环境的多变性特点, 一个看起来有关联的战略, 实际上可能并未进行全面规划, 战略管理仅是情感、直觉、意志之类的因素刺激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终落实到实践的过程稿。因为受到持续不断的冲击, 组织必须做出反应, 仅凭计划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 战略管理既是学习过程, 还具有应急作用。在认知学派看来, 战略过程属于心理过程, 他们重视的并不是战略产生的结果, 而是更为重视战略是在任何人的头脑中产生的这一问题。战略形成的期间, 战略形成与战略者的认知特点密切相关, 所以, 在阐述战略形成的过程时, 充分应用了战略心理学相关内容, 情感意志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愈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对于战略管理究竟是否是理性过程的这一问题, 所有的学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这是由于, 理性与非理性是对立统一的, 在人的精神状态中是统一存在的, 尽在理论层面做出了静态划分, 在实践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所以, 非理性一定要转变为理性形式, 人们才会将其看作是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

三、制定战略时是否秉承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这个问题提到了战略分析者所处的位置。战略制定究竟是否是自上而下的?很多传统战略管理学派, 如定位学派、认知学派和设计学派等等, 尽管他们从不同的层面来对战略形成的过程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不过他们通常都是从高度往下来进行分析, 在他们看来, 战略分析和制定都属于管理者的工作范畴, 员工仅需参与到战略执行中即可。不过学习学派和文化学派则从更低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了战略的形成, 在他们看来, 战略的形成并非是几个人的任务, 而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学习学派侧重于集体学习的观点, 文化学派认为应当突出全员的集体行为, 获取集体经验, 虽然他们所持的论点不同, 不过都认为, 组织的形成过程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单向过程, 可能也不是由下而上的过程, 而是一个有交互性和有一定复杂性的过程。

四、制定战略是否为循序渐进的过程

战略的制定是否是循序渐进的, 还是说它是一个突破性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 计划学派、设计学派和定位学派的理论中都认为战略有好有坏。在学习学派看来, 组织与环境有一定的复杂性, 战略家很难提出一套绝对科学和适用的战略方案, 另外, 因为人类的能力与性能为有限, 使得数学优化结果的准确性不确定, 很难帮助企业挑选出最为合优越的方案。所以, 计划无法与具体管理工作相结合, 而是要施行“逻辑渐进注意”, 也就是说, 高层管理者应当先判定组织发展的诉求, 之后对核心业务进行持续的优化和调整, 对经营范围进行有效控制, 从而实现战略目标。文化学派提出, 组织的文化, 特别是观念体系, 并不支持战略改变, 从而可以保证现有战略的有效性, 他们最多会对组织的整体战略做出细微改变。所以, 战略制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尝试的过程。

五、制定战略时过程的可控性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探讨战略控制问题。战略的制定究竟是否可控?计划学派、设计学派与定位学派都将战略的形成看作是有意识的、可控的、规范的过程,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 因为环境的不断变化, 企业对战略规划的信仰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自九十年代之后, 环境中融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企业很难继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反叛传统战略理论的口号。在奎因提出“逻辑渐进主义”理论之后, 明茨伯格受到启发, 随后又提出“应急战略”的观点, 在他看来, 战略是意外出现的。他们提出, 抉择者明确自身的不足, 也知道今后的环境是不可控的, 他们有主动获取环境信息的意识, 从而使最早的承诺保持在初期、框架式的状态, 从而可以在未来继续修正。这样的渐进逻辑转变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局限性问题, 能够更好地达成共识, 让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实际的战略通常都不是理想与计划所得, 而是在持续的尝试过程中得到的, 环境的各种影响该因素一定会使得企业对自身的战略计划进行持续的修正和改善, 通过长期的积累, 逐渐产生了战略。

在理论界看来, 金融战略理论发展的层面来说, 上面十大学派都可以看作是传统高战略理论阶段。因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样战略管理流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融合度越来越高, 另外还产生了类似于资源基础理论之类的可以合理解释的理论, 不过新的理论是一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 这并不意味之前的枝条消亡, 反而说明新的理论是以传统理论为基础而产生非的。由此, 深入探究明茨伯格的观点,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准确的理解战略理论的发展动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