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高血压患者,要不要强化降压?| GW-ICC 2022

 秦川半夏 2022-10-27 发布于北京
高血压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积极预防与治疗高血压是防治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多数国内外指南将血压 < 140/90 mmHg 推荐为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并对一些特殊人群的血压目标值作了细微的调整。但近几年的研究带来了高血压治疗的新理念,强化降压可能更为显著地减少高血压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第 33 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上,来自河北省人民医院的郭艺芳教授就该内容进行精彩分享。


1

什么是强化降压?


近年国内外多个指南均对血压的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多数推荐将血压 < 130/80 mmHg 作为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

01

2021 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 < 140/90 mmHg,舒张压目标值均为 < 80 mmHg。

推荐多数 18~69 岁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 120~130 mmHg 之间;对接受降压药物治疗 ≥ 70 岁的患者,若能耐受建议将收缩压降至 < 130 mmHg。

02

2022 年我国台湾地区高血压指南


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为 ≥ 130/80 mmHg,并将 < 130/80 mmHg 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如果能耐受,推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4/5 期慢性肾病、以及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者血压控制在 < 120/80 mmHg。

03

2022 年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在能耐受的前提下,应将 < 130/80 mmHg 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2

强化降压有什么益处?


强化降压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的专业领域共识,大量研究证实其能带来更多的获益。近年国内外多个研究均显示,强化降压能降低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在老年人群中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01

BPLTTC 荟萃分析


随访 4 年显示,无论基线血压水平如何,无论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收缩压每降低 5 mmHg,MACE 风险降低约 10%。卒中、冠心病、心衰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 13%、7%、14% 与 5%。

· 在年龄较大组其绝对风险降低幅度更为显著;

· 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基线血压水平以及基线年龄有关;

· 老年人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同样安全有效,没有证据显示不同基线收缩压或舒张压水平(低至 120/70 mmHg)的老年患者在降压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疗效方面存在差异。

02

SPRINT 研究


与降低至 133 mmHg 相比,将平均 SBP 降低至 121 mmHg,显著降低了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对于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强化组较标准组的心血管事件减少 25%,强化组较标准组的全因死亡率降低 27%。

图片
图 1. 强化降压组与标准降压组的主要终点事件

图片
图 2. 强化降压组与标准降压组的全因死亡率

03

STEP 研究


强化降压组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 110~130 mmHg,标准降压组收缩压控制目标为 130~150 mmHg,中位数随访时间 3.34 年。

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获益,强化治疗可使主要复合终点风险显著降低 26%。

3

关于积极降压的种种顾虑真的存在吗?


01

强化降压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对于多数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不会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风险。相反,严格控制血压能降低血压波动幅度,进而降低这种风险。

02

强化降压减少冠脉血液供应?


强化降压是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率的保护性因素。

03

强化降压减少脑血液灌注?


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不会增加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复发风险,但显著降低出血性卒中发生率。有卒中病史的患者接受强化降压仍然存在整体获益。

4

血压控制目标 < 130/80 mmHg 是大势所趋


< 140/90 mmHg 的血压控制目标不能使高血压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在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应将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 < 130/80 mmHg。

高龄、衰弱、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遵循个体化原则,逐渐增加治疗强度,密切监视不良反应。

5

强化降压策略是否适合于基层?


基层医疗机构是防控高血压的主战场,以 130/80 mmHg 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目标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基层大量患者血压未能得到满意控制,推广强化降压理念有助于提高血压控制率。

 会议直播 


第 33 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2)于 10 月 24~30 日以线上的形式举办,丁香园已获得大会授权,同步转播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频道的精彩内容。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观看直播,还有回放哦~



本文整理自长城会上发言,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文中图片来源:讲者 PPT
策划:ly
投稿:wangliya1@dxy.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