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挑战

 逍遥_书斋 2022-10-28 发布于河南

来自:前线客户端

文章图片1

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提升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途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是基于西方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体系面临三大挑战。

西方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是否适合中国

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是以西方企业经营实践为基础构建的,但却将其宣扬为管理活动中蕴含的一般原理。在研究方法上以大样本统计学作为研究范式,但这种范式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可靠性却被误解或忽视。目前主流的零假设统计检验是许多定量实证研究的核心,但最近的研究对零假设统计检验相关的许多问题和制度背景提出了质疑。原因是这些研究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展开的,结果未必可以复制。英国《自然》杂志的一项调研表明,在被调查的1576名研究人员中,超过70%的研究人员曾试图复制另一个科学家的实验但以失败告终,超过一半的研究人员无法复制自己的实验。相同管理问题的环境背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所以,应该鼓励同一问题在不同环境中的对比研究,充分体现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管理方式差异,而不只是像西方管理学那样强调研究结果的可复制性。因此,要高度重视不同环境对于管理方式的影响,对相同管理问题在中西方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对比研究,提炼适合中国环境的管理规律,发现管理规律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如何体现中国管理理论的社会属性

管理理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其中心问题是“为谁管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占据主导性的力量,管理活动主要服务于为资本家赚取最多利润的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利用资本,又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自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西方学者通过科学方法建立了管理学体系,对于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强调通过数据进行验证。过分强调数据验证,限制了管理研究对于人性的观察和探索。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也是最不适宜量化的部分。西方管理比较擅长对于“物”的管理,对于“人”的管理相对不足,而这恰恰是东方管理的优势。虽然我国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借鉴的是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但在管理手段上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精神核心,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场景,灵活运用“和为贵”“中庸”“德治”等传统思想。片面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忽视管理的社会属性,会限制对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的细致研究。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管理理论重视对管理自然属性研究的同时,重点揭示中国管理理论的社会属性。

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话语权

在西方学者看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通过研究西方企业的发展历程,西方学者创立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为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得到广泛认可。这套理论体系是基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总结,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树大根深,西方学者掌握了话语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和政治政策则导致了西方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失败,让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式管理在此极端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充分说明中国式管理的优势和价值。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需要向世界贡献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实现领导和管理引领。企业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理论体系中发展最快、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其他领域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中国学者应该立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规律,向世界贡献中国的企业管理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