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没有在计划中,写它是一个偶然。因为聊这次国家会议发言,提到治国,又聊到道德经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发现网上的解读、书上的译文都有断层。这部分断层的内容刚好又是《易经》和“家族系统排列”可以衔接上的。 同时,《道德经》也是家排师的必修内容之一,《易经》又是《道德经》的基础,做家排要是不懂这些,缺少这部分心法,会很局限。包括家排的创始人海灵格老师,在来到中国后,也极推崇孔子、老子,他甚至把孔子当作中国最早的家排师。家排这门学问的文化内涵是儒、释、道。所以自己临时写了这篇文章。 (1)《道德经·第六十章》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韩非子·解老》中讲:“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王弼注《老子》的解释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 (2)道与德、神鬼人与圣人 在看过诸多古今学者的注释后,发现大家各有各的解读。但共性里有两个地方是断层的。第一,这里老子为什么用神、鬼、人、圣人,没人置喙。第二,道和德是什么关系,也没人提及。 道德经难于理解在于它有前置学问需要学习,才能更明白它在说什么。这里就包括:易经和心理学领域的家族系统排列。因为自己一直在学这两门学问,所以在这里把断层的地方补充上,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易经里告诉我们:道分为不可说的道、很难说的道、可以说的道。不可说的是道的本体;很难说的道,是道的法则;可以说的道,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道理。其次,易经告诉我们: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关系。在易经当中用三个爻分别代表天、人、地。后来八卦衍生六十四卦,出现六爻,下二爻代表地、中间两爻代表人、上二爻代表天,本质还是在说天地人。 人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可以效法天地,明白天地的道理,可以弘道,也就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选择的。人的选择体现为神和鬼。我们说一个人很神,是因为他懂得上天的规律,做的预测很准。我们说一个人很鬼,满肚子鬼主意,就知道他做的不符合道德。 人在世间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道,让自己所做符合道。因为所做符合道,他必然有所得,这个得就是我们说的“德”的本意。道德的意思是,我们做的符合了道,必有所得,这就是道德。不符合道,必有所失,我们就说“失德”。 其实易经从来都不是讲祸福、趋利避害的。那是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易经讲的是“得、失”,有所得还是有所失,以及为什么会有得失。得失是看我们做的符合还是不符合道。这里的道,就是很难说,但可以说的道。因为道的本体是不可说的道,它形成了世间万有,那不是人能做选择的部分。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很难说但可以说的道。这部分道就是家族系统排列在讲的核心内容:系统的三大动力------整体、次序、平衡,也就是道的法则。 我们先接着说神、鬼、人、圣人。神是天和人的桥梁,圣人是神的代表。比如过去我们说的天子,这个称呼告诉我们,天子本身是人,但代表天,是老天的儿子。但老子说的一直都是圣人治理国家。而不是假借天子之名、打着天子的名号,做的就全都符合圣道。 出自《易经真的很容易》第115页 (3)道的法则:整体、次序、平衡 如何是圣人?首先就看一个人能否理解道、符合道。我们刚刚说到“整体、次序、平衡”,它就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建议系统地学习家族系统排列。在这里我用简单的例子说明。比如我们设计一款游戏,首先它的各要素都得有,比如人物、玩法、编程语言、场景,等等。要素齐全完整,这就是整体。整体缺失,少东西就运转不下去。有了整体,我们接下来就是设计优先顺序,哪个优先、哪个在后,一步一步的运行。这就是次序。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值有的太大、有的太小,需要调整数值,这就是平衡。 道的运行规律,首先是保整体、其次是理次序,最后是做平衡。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先说了整体。小鲜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完全,这点也是学者普遍达成共识的地方。其次老子说了鬼、神、人、圣人,这里说的是次序,各有各的位置和边界,互不为害就是次序得当。这里没说消灭谁,因为大家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少了谁整体都不完整。我们只需要让神、鬼、人、圣人各在其位,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保了整体、理了顺序,最后就是做平衡。但在这段中,老子没有讲平衡。而是在“德交归焉”结束。也就是当我们理解了道,做的符合了道,那么就会有“德”,有德就能与上天感应道交。所以最后告诉我们的是“德”、“交”都回来了。这时平衡自然很容易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