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卒中防治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的“十院模式”成效卓著

 长庆wcqjs 2022-10-28 发布于上海

10月29日是第十七个“世界卒中日”,受持续多年的专题健康教育熏陶,公众的卒中防治意识早已今非昔比,设立“卒中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开展“多学科诊疗”已成为不少医疗机构的“标配”。在完成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各大医院更是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的卒中救治模式。作为上海市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综合卒中中心,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刘学源主任的带领下,打造的脑卒中“十院模式”具有鲜明特色,并在实践运行中不断升级完善。

从入院到用药仅30分钟,让“绿色通道”真正快起来

“卒中绿色通道”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如何让“绿色通道”真正快起来充分考验医院与相关学科的管理水准。从进入医院到使用溶栓药物之间时间间隔的国际标准是60分钟,而在上海十院则是30分钟。比国际标准快了一倍,十院是如何做到的?刚刚得到成功救治,顺利康复出院且无肢体活动与言语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李老先生很有发言权。

今年75岁的李老先生独自外出散步时突发中风,意识不清、肢体无力的他被120救护车送到十院。无家属陪同,通过其随身携带的手机,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上他的家人。在家人赶来医院的同一时间,治疗已经开始,排队、挂号、付费、候检等一系列耗费时间的流程全部略去,在医护人员陪伴下,仅10分钟就完成了CT以及血液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时间就是脑细胞,医生通过电话沟通取得了家属对治疗方案的知情同意,第一时间开启了溶栓治疗。待家属来到医院,再补缴费用。得益于快捷实效的“绿色通道”,老先生恢复情况良好,未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据刘学源主任介绍,李老先生的“幸运”并非个例,目前十院卒中中心年均完成溶栓治疗400余人次、动脉取栓200余人次,居于全市前列。

图片

溶栓室同时为两位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内、外、医、护、技一体揪元凶,避免卒中反复发作

脑卒中的凶险不仅在于“病来如山倒”以及“易出现后遗症”,更在于它常会多次发作,让人防不胜防。因此,成功完成溶栓、取栓,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助病人找到卒中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针对“元凶”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医学干预,因此减少复发,才是卒中救治体系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十院卒中中心为此组建了集内、外、医、技、护于一体的多学科团队,并时刻高效运行着。

刚刚20出头的大学生小张在拎重物后突发右侧肢体麻木、不能动弹,来十院就诊后发现竟然是脑梗!如此年轻就遭遇“老年病”,令他和亲友大感意外。医护人员没有满足于仅仅完成溶栓治疗,而是启动了多学科协作机制,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放射科、护理部、心内科、胸心外科等多个学科和部门的医务人员会诊,成功揪出了脑梗背后的“真凶”——卵圆孔未闭。这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因心房间隔发育不良,位于其中的卵圆孔没有完全闭合,从而使血液因湍流而产生微小血栓,导致脑卒中的发生。最终,小张转入心胸外科接受了微创手术,成功封堵了卵圆孔,避免了脑梗再度发生。

小张的情况比较特殊并不多见,十院卒中中心多学科团队遇到更多的患者往往是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问题以及房颤等心脏疾患,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不解除心律失常,脑梗发生的土壤就始终存在。神经内科副主任周晓宇由此强调,卒中救治体系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溶栓取栓,更要消除疾病滋生的土壤。

发病24小时内超早期康复干预,将后遗症减到最少

随着救治速度的提升,越来越多卒中患者得以避免生命危险,但后遗症依然是一个严重问题,轻则肢体运动障碍,重则偏瘫失语,不仅自身痛苦,也给家人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所以,在溶栓取栓,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尽一切可能减轻乃至避免并发症,是卒中救治体系中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肌力减退、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是卒中的常见后遗症,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均证实,越早开始康复治疗,患者各项生理机能的恢复程度就越好,后遗症发生的概率就越低、程度就越轻。71岁患者顾老太太的治疗经历是“超早期康复干预”的“最佳代言”。

今年盛夏的一天清晨,顾老太太突发右侧肢体乏力,无法独立行走,来十院急诊确诊为脑梗死,遂予以溶栓治疗。当天下午,刚回到神经内科病房的她就接受了康复医生的评估,显示右侧肢体功能评分不佳。康复医生和治疗师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她个人意愿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予以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关节松动训练、低中频脉冲电治疗、气压治疗、经颅重复磁刺激治疗等,一周后出院前,她就能在室内独立行走了,相比之前的偏瘫,情况显著改善,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由发病之初的46分上升到67分。

早在2017年,十院卒中中心就成立了由金爱萍护士长领衔的康复治疗团队,团队由康复及护理人员参与,注重于利用康复机器人等高端康复设备,将大数据的理论方法运用到神经康复领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加适合其病理生理特点的康复手段。此外,中心还建立了上海市唯一的卒中随访门诊,建立个案管理师的脑卒中随访新模式,通过疾病个案管理师,年完成患者随访2000余人次,总随访12000人次,在库人员1000人。

目前,凡在十院卒中中心治疗的患者,100%接受发病24小时内超早期康复干预,患者功能改善率由干预前的40%提升到70%,极大维护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属的照护负担。

图片

康复医师在给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治疗

设立溶取栓中心,延长患者“黄金治疗期”

“时间就是脑细胞”,随着卒中科普的开展,公众对这句话日渐熟稔,越早实施溶栓/取栓治疗,脑梗患者的恢复情况就越好,所以产生了所谓“黄金治疗期”的概念,即溶取栓治疗最佳是发病6小时之内。然而由于重视程度、个人感受、交通条件等的差异,有些患者来院就诊时可能就已超过6个小时。对他们来说,难道只能无奈地接受保守治疗吗?在上海十院,答案是否定的。

今年8月,十院通过优化及整合资源,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脑卒中溶取栓中心。基于大样本量的临床观察与研究,中心提出了新的“黄金治疗期”——在一定条件下可拓展至发病后24小时之内。“幸运”的张先生就是这个新时间窗的受益者。

清晨6点多,意识模糊的张先生被家属送到十院急诊。经过仔细问诊,确定发病时间是前一天晚上10点,发病已超过8小时,不在传统的6小时“黄金治疗期”内。但接诊医生没有放弃,入院后立即安排做了多模态CT检查(CT平扫+CT脑灌注扫描),发现仍有大片低灌注的脑组织并未完全坏死,卒中中心张全斌主任当机立断决定开展取栓手术,术后张先生意识完全恢复,至出院时已能下地行走。

为了尽可能帮助更多有救治可能的的患者,十院设立的溶取栓中心致力于通过专门队伍、专项检查、专业评估,让患者得到更为精准的治疗。

图片

多模灌注影像

图片

十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面对社会老龄化、卒中日益高发的宏观环境,上海十院独具特色的卒中救治“十院模式”不断证明了先进性与有效性,提高救治成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增进人群健康福祉未来,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和科学精神,将持续改进、优化卒中救治体系,锚定健康上海、健康中国目标勇毅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