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为何不南迁?三大历史典故彻底斩断他的念头

 月亮是什么 2022-10-28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如果要评选史上一百个令人遗憾的事,那么,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有人提出了南迁的陪都金陵的动议,可崇祯和他的政府却迟迟没有动作,以至于后面想南迁,却迁不动,历经276年的大明王朝,也随着崇祯吊死在那颗老歪脖子树上,无可挽回地走进了历史。成为无数明粉眼中的这道永恒的伤,这件令人嘘唏的往事肯定能上榜。

文章图片2

古语有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打不赢难道原地等死,不能跑嘛,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时的北方局势早已经是一片糜烂,而大明王朝自朱棣迁都北京起,旧都金陵还留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代最终定型,南方经济已经稳定领先北方,更何况南方并未遭遇大规模的战乱。晚明和他的崇祯为何就不知道趁早南迁呢?北方就让李闯和满清他们折腾去,我去南方立足脚跟,一心一意谋发展,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呢?再不济,也比曾经的司马睿和赵构,坐拥东南半壁江山强多了吧,他们怎么就不知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呢?

其实,抛开南迁之路在军事上是否可行不说。南迁这项动议,在封建时代程朱理学多年的浸润下形成的社会舆论下,别说是达成一定共识,一提出来就会导致一个人社死。人们根据历史经验,觉得迁都可行,所列举的无外乎东晋和南宋,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历史是发展的是动态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是极为漫长的,截然相反的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那些精通经史子集的朝臣。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碾压那些倡议南迁的人。

文章图片3

先拿司马睿和赵构来说,他们的确是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之时,在南方建立起政权,让王朝再次续命一百多年。可他们南迁的时候是什么身份?是以帝王之尊吗?不是的,司马睿是西晋的琅琊王,在“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东海王司马越,任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后匈奴王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他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307年)命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在坐视西晋于317年灭亡后,他才在江左称帝。而赵构更是由于北宋在突然间灭亡,徽钦二宗以及大宋宗室基本被新兴的女真人一锅端,押往北方,而他成为唯一的漏网之鱼,在国家无主的情况下,他才以唯一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在河南商丘登基称帝。

文章图片4

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王朝在异族入侵下覆灭了,南方士族和地方利益集团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需要一个人来整合和凝聚人心,对抗那些游牧掳掠者。他们才得以在半壁江山之上,重建山河。崇祯自己就是皇帝,南迁了,他的合法性从何而来?在北方他都奈何不了那群东林党,南迁到东林党的大本营,他的统治还能继续?

这并不是最致命的,因为这毕竟是南迁后才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讲历史,那群人能讲死你。依然说北宋末年的那段往事,谁都知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宋徽宗就想到了南迁,北宋言论较为开放,在一片骂声中,他传位给儿子钦宗自己成功南迁,在李纲等人的坚决抵抗之下,钦宗掘地三尺凑了大笔钱,金兵退去。

文章图片5

可退兵之后呢?宋徽宗回来了,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慷慨上书:

“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衅。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从此,“六贼”的名号响彻云霄,而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奸臣,也都是敌军一来,就吓破了胆,立刻就主张逃跑,一路向南的人,后面不久,金兵第二次南迁,这次攻破了开封,靖康之耻上演。在生死攸关时刻,李纲坚决抵抗,并身体力行,于是他青史留名,反观一开始就主张南迁的人…

这样的事情,并不只是发生在宋朝,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也曾多次上演。一次发生导致明朝有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在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北伐蒙古,结果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堂堂皇帝竟然沦为对方俘虏。瓦刺部落的也先大军挟胜利之威,进攻大明统治中心北京。此时京城一片慌乱,怎么办呢?众多大臣都纷纷建议,南迁!但就在此时,出现了一个掷地有声的声言,“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金刚怒目,横眉冷对徐有贞等一干人马。不仅是语言上光彩夺目,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更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力挽狂澜大英雄,他是比李纲还威名还盛的大英雄于谦。

文章图片6

敌人逼近京师,这样的危急时分,我大明又不是没经历过?南迁还是坚决抵抗,历史不是给了答案吗?坚决留守,既大义凌然,无懈可击,还有历史定位在那里,反观主张南迁呢?你解释得清楚吗?你负得起责任吗?更致命的在于,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几个问题,谁敢去接招?就连崇祯,也只敢私下与近臣探讨,据《明史.周后传》记载:“后性严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与当初的议和一样,他压根就不敢公开谈论此事。

本来说,如果要南迁。从军事角度讲,在孙传庭战死潼关,李自成军可以一路高歌猛进,就可以着手布置了,当年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坚守的潼关,唐玄宗就立刻南迁,仅从军事角度来讲,这无疑是理智的。后来曾倡议迁都的李明睿也曾提出折中方案,奏请太子监国南京。可李明睿还是遭到一片喊打喊杀的谩骂,骂得最狠的那个乃东林党大员,兵部给事中,他怼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文章图片7

哪怕火烧眉毛了,哪怕已经是折中的南迁方案,也依然一经提出即社死,更别说去达成共识了。往事历历在目,就在崇祯一朝,满清绕过关宁防线,借道蒙古,自长城一带入寇京师,导致京师戒严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又一次还就在袁崇焕镇守关宁一线期间,最后不也是退了吗?要知道,当时因为袁崇焕下狱,关宁铁骑负气出走,满清面对高大坚固的北京城,也能咬牙切齿大肆掠夺一番后而退走。李自成再凶悍强得过满清铁骑?要知道,李自成好多次都被明军打得奄奄一息,而明军却是被满清打出了心理阴影的,哪怕是袁崇焕,也不怎么敢正面交战,只能依城池坚守。

京师又不是没被围攻过,可每次都化险为夷。这次不也是一样的吗?京城守军多坚守几天,各地勤王部队到达,自然会转为为安,吴三桂的“勤王”部队已经在赶来了。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嘉靖时期的庚戌之变,还有我朝的京师戒严,不也都过去了吗?天佑大明。不是穿越过去的人,有几个人能敏锐地意识到,大明已在灭亡前夜?谁敢去提议南迁?

文章图片8

可惜,崇祯所看重和亲自提拔的,无论是魏藻德、陈演还是光时亨,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的那就跟唱戏的一样,说来就来,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唱的比演的还好看。让崇祯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还真以为,历史的荣光将会由他们这群忠臣良将再次闪耀。可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吊死在那颗老歪脖子树上。这几个各种慷慨激昂,义正言辞地反对南迁的人。

转眼之间,就争先恐后地投降了李自成,那个魏藻德,连李自成、刘宗敏都看不上,上来一大耳光,“你怎么不去死?”后来更是在“勒饷”将其拷打致死,而光时亨居然还无耻地给家人写信:“诸葛兄弟分事三国,伍员父子亦事两朝,我已受恩大顺,汝等仍当勉力读书,以无负南朝科第”。结果一见形式不对,又装作忠臣孝子,去投奔南明,可马士英再昏聩,也还是以“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与周钟、武愫同时弃市。

他们终于知道了,当初应该南迁,可不知道的是,当时根本就不可能南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