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眼目睹一个孩子被“威胁”的过程:有一种危险,可能每个孩子都会遇到

 富书 2022-10-28 发布于北京



进化妈:孩子的成长过程里,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择善而交,更要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作者:薇薇安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十一假期回老家,跟发小一起带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

玩了没多久,就听到了几个孩子的尖叫,发现是发小女儿圆圆从操场的爬杆上面摔了下来。

我们吓坏了,第一时间带孩子去了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有轻微的脑震荡。

我们问圆圆,爬杆那么高,为什么还要爬上去?

圆圆说,几个孩子一起玩真心话大冒险,有一轮她输了,她选择了大冒险,几个男生就起哄让她爬杆。

一开始,圆圆拒绝了,她觉得这实在太危险了。

但是几个男生一直在旁边怂恿她:“你是不是不敢爬,你就是输不起!”

圆圆越听越气,脑子一热就往上爬,还没爬到一半整个人就摔了下来。

发小感叹道,以前一直觉得圆圆是个很乖的孩子,从没想过她会做出这么出格的事情,想想就后怕。

发小还说,自从上学有了自己的小集体,圆圆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经常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就非常情绪化。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曾说:“除了家庭生活和遗传基因,某些外部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这其中就包括孩子的同龄朋友。

深以为然。

孩子大了以后我才发现,有时比起父母,对于孩子影响更大的其实是跟他玩在一起的小伙伴。

同伴压力,

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挣扎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驾车视频游戏,参加游戏的306名实验对象分别为青少年(13~16岁)、年轻人(18~23岁)和成年人(25岁以上)

所有参加游戏的人都需要玩两次游戏,一次独自玩,一次和同年龄的伙伴一起玩。

结果发现,在独自玩游戏的时候,青少年违反交通规则的次数和年轻人与成年相当,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而当在有同伴加入的情况下,青少年违反交通规则的次数增加了3倍,年轻人增加了2倍,而成年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很明显,青少年受同伴的影响更大,他们并不是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只是更关心身边的伙伴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因为渴望被同伴接纳,害怕被轻视和排斥,他们更容易强迫自己改变原有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样的现象叫作同伴压力

这样的压力几乎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比如:

3岁的时候,因为自己没有像小伙伴那样炫酷的奥特曼而感到懊恼;

7岁的时候,因为没有被邀请参加某位同学的生日聚会而感受到很伤心;

12岁的时候,死缠烂打央求爸妈给自己买双和同学一模一样的运动鞋。

当孩子慢慢长大,同伴压力会以一种自然但又露骨的方式走入孩子的生命,它会悄无声息地改变孩子的认知和选择,重新塑造孩子的人格,甚至会影响孩子人生的走向。

同伴压力作用下,

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曾有这样的一幕,一个男孩被送进医院的时候已经被3吨的水泥包裹了4个小时,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医生问起原因,原来是,他和一群朋友们偷偷流进了建筑工地。

几个朋友怂恿他,有胆量的话就跳进水泥桶。

朋友说男孩平时做事畏手畏脚,根本没想到他会真的跳,而这一跳也让男孩差点丧命。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视频。

一个蓝衣女孩,带着两个大约七八岁的女孩,爬上了高楼楼顶露天天台,并翻过天台的栏杆。

她们的身后,没有任何防护,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两个女孩还在相互搀扶着往天台边缘后移,再退一步那就是万丈深渊。

稍微大一点的蓝衣女孩,自己站在安全的角落,紧紧抱着栏杆,她对着另外两个女孩喊着:“松手,松手,你敢不敢?”

如果不是被一位好心人及时发现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女孩们被救下后,她们说自己只是在玩比较刺激的游戏,比一比谁的胆量比较大。

同伴压力,它会促使孩子争取在和同伴的比较中胜出,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无法胜出,就有可能被同伴鄙视。

为了能赢,孩子们宁愿以身犯险。

记得看过一部禁毒纪录片,里面有个男孩刚满16岁。

在这之前,男孩完全没有接触过毒品,对毒品也完全没有兴趣。

有一天,他跟朋友们一起去酒吧玩,他看见朋友都在吸,他觉得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不吸的话就会显得很不合群。

他很担心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会被朋友们排斥。

同伴压力不仅会让孩子变得争强好胜,还会迫使孩子和他的同伴保持高度的一致,比如喜欢同样的东西,做相同的事情。

久而久之,为了被群体接纳,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从众和迎合的心理。

正如美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劳伦斯·斯坦伯格所说:

同伴压力带给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它既可以把一个原本像猫咪一样乖巧懂事的孩子变成疯狂的野兽,也可以夺走孩子的个性,把他们变成只会讨好迎合,毫无主见的哑巴人。”

在同伴压力的作用下,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都被无限放大。

如果孩子不懂如何消化这样的情绪,父母也未及时发现和引导的话,孩子就很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教会孩子应对同伴压力,

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那么当孩子在同伙关系里感受到压力时,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①教会孩子拒绝无理的要求

上大学的时候,我也曾是个不懂如何拒绝别人的人。

记得有一次,经历了为期一周的熬夜备考,我已经出现了低烧的症状。

周末的时候,室友要我陪她逛街,虽然感觉很累,我还是答应了。

逛街的时候,室友看出我精神不好,一再追问下我才说出实话。

室友的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她问我:

“是你自己的生活重要,还是别人的请求重要?是陪人逛街重要,还是自己的身体重要?”

不会拒绝别人的孩子,往往把人和人的关系看得最重要,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但事实上,这世上还有很多事情都比人际关系重要,比如生命、健康还有自尊。

教会孩子分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拒绝便不再是件难事。

②教会孩子化压力为动力

同伴关系带来的压力,往往会激发孩子的好胜心理。

这样的好胜心既可以刺伤一个孩子,也可以成就一个孩子。

曾经,长沙中南大学“学霸寝室”火遍中国。

寝室4个男生,全员直博本校。

其实最初,只有一名同学计划直博本校。

但紧接着,在这位同学的影响下,其他3人也将直博作为了自己的目标,他们相互扶持,一起努力,最终实现了共同进步。

如果孩子不希望被同伴看低,那我们就借鉴这几位学霸的相处模式,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提升。

比如,建议孩子与兴趣相投的小伙伴结成“互助小组”,空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小组会议。

又或者将同伴的成就制定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赶超计划”。

罗斯福曾说:“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教会孩子化压力为动力,孩子将会受益匪浅。

③告诉孩子,交朋友也要擦亮眼睛

李玫瑾教授曾说:“在孩子交朋友这件事上,家长一定要做个势利眼,帮助孩子筛选朋友把好关。”

什么样的朋友不能交?不妨参考一下育儿专家艾琳·里奥纳德总结的“坏朋友”标准:

经常让孩子不开心;

总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总是勉强孩子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总是不理会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自己没有道德底线,甚至要拉低孩子的道德底线......

如果孩子身边有这样的朋友,那就告诉他要及时止损,远离坏朋友。

孩子的成长过程里,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

点个在看,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择善而交,更要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一个孩子,无论和谁一起,若总能保持独立清醒,不莽撞也不盲从,那便没人能把他怎么样。


作者简介:薇薇安,富书专栏作者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